郫都区妇幼保健院 四川成都 611730
【摘要】目的:观察新生儿病毒性肺炎患儿实施干扰素联合静丙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52例新生儿病毒性肺炎患儿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干扰素联合静丙治疗将患儿分为对照组(26例:未应用干扰素联合静丙治疗而采取常规药物治疗)与实验组(26例:应用干扰素联合静丙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儿治疗3天后相关炎症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儿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11.55)略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生儿病毒性肺炎患儿干扰素联合静丙治疗可显著提升治疗效果。
【关键词】新生儿;病毒性肺炎;干扰素;静脉丙球
新生儿病毒性肺炎的发生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以及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病毒侵入呼吸道后释放毒素,呼吸道发生炎症反应,患儿体温升高,同时伴有咳嗽、气促等症状,若未及时治疗可诱发心肌炎、心力衰竭,对新生儿生命健康造成就嗲威胁,临床常用抗病毒药、糖皮质激素治疗,近些年,部分医学研究者基于对本病病因的考虑,提出实施干扰素联合静丙治疗以提升临床疗效[1]。本次研究为论证该观点,比较我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52例分别应用常规药物治疗以及应用干扰素联合静丙治疗新生儿病毒性肺炎患儿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实验组26例应用干扰素联合静丙治疗患儿中,男、女性患儿例数各为18例、18例,患儿胎龄在36周~40周、平均年龄(38.61±0.28)周,平均出生体重为(2350.45±55.45)g。对照组26例应用常规药物治疗患儿中,男、女性患儿例数各为19例、17例,患儿胎龄在36周~40周、平均年龄(38.65±0.22)周,平均出生体重为(2350.41±55.48)g。两组患儿一般资料组间数据无明显差异(P>0.05)。
1.2病例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本次研究患儿均发热、咳嗽、气促等症状,日龄在28天内的新生儿,同时结合其他肺部影像学以及痰菌培养结果均确诊病毒性肺炎,此外,本次研究用药方法实施前均征得患儿家长同意。排除标准:(1)排除非首次病毒性肺炎感染患儿。(2)排除先天性肺部发育不良患儿。(3)排除本次研究用药前接受其他药物治疗患儿。(4)排除同时参与其他研究患儿。
1.3方法
1.3.1对照组患儿利巴韦林片每次口服0.1g,2次/日,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20ml与布地奈德气雾剂2ml通过雾化器经呼吸道吸入,1次/日。
1.3.2实验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干扰素联合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给药治疗,α-1b干扰素注射液每次静脉注射10ug,丙种球蛋白每次静脉注射1g/kg,上述药物每日给药1次。
1.4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3天后相关炎症指标以及两组患儿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统计学处理
SPSS21.0版本软件处理结果中相关数据,“(x±s)”用“t”验证,“(%)”用“X2”验证,P<0.05表示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治疗3天后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以及白细胞计数均降低且实验组患儿相关炎症指标降幅大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相关炎症因子 [χ±s、n]
例别 | 例数 | C反应蛋白(mg/L) | 降钙素原(ug/L) | 白细胞计数(X 109/L) | |||||
治疗前 | 3天后 | 治疗前 | 3天后 | 治疗前 | 3天后 | ||||
实验组 | 26 | 18.51±1.09 | 6.15±0.37 | 0.78±0.06 | 0.45±0.04 | 20.42±2.16 | 8.21±2.21 | ||
对照组 | 26 | 18.59±1.12 | 10.12±0.31 | 0.74±0.04 | 0.61±0.06 | 20.48±2.12 | 12.83±2.34 | ||
t值 | 1.785 | 26.571 | 1.784 | 26.457 | 0.284 | 21.836 | |||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
2.2实验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略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 [n/%]
组别 | n | 恶心、呕吐 | 便秘 | 皮疹 | 不良反应 |
实验组 | 26 | 3.85(1/26) | 3.85(1/26) | 3.85(1/26) | 11.55(3/26) |
对照组 | 26 | 3.85(1/26) | 3.85(1/26) | 0.00(0/26) | 7.70(2/26) |
X2值 | 1.527 | ||||
P值 | <0.05 |
3讨论
病毒性肺炎患儿常规药物治疗中利巴韦林片为常用抗病毒药物,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布地奈德气雾剂属于激素类药物,雾化吸入给药后直接作用于患儿呼吸道平滑肌,致使平滑肌舒张,从而缓解患儿胸闷、气促等不适症状[2]。由于部分医学研究者认为,病毒性肺炎的发生与患儿免疫力低下有关,因此,相关研究针对免疫力提出联合干扰素与丙种球蛋白以提升药物治疗效果。α-1b干扰素给药后可促使病毒感染细胞受体产生抗病毒蛋白,同时影响病毒繁殖途径,与丙种球蛋白均均有提升吞噬细胞吞噬活性的目的
[3]。此外,丙种球蛋白提取自人体血浆中,保留了IG分子结构的同时可阻断机体异常免疫反应,进而提升临床用药安全性[4]。本次研究显示应用干扰素联合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给药的实验组患儿,持续用药3天后相关炎症因子显著低于对照组,此外,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由此可见,病毒性肺炎新生儿扰素与丙种球蛋白两种药物可发挥协同作用,提升治疗效果的同时不会增加患儿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病毒性肺炎新生儿扰素联合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治疗临床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秦锐莲. 用不同剂量的重组人干扰素α2b对病毒性肺炎患儿进行雾化吸入治疗的效果对比[J]. 当代医药论丛,2021,19(14):138-140.
[2] 牛冬春. 重组人干扰素α1b联合布地奈德、异丙托溴铵治疗病毒性喘息型支气管肺炎患儿的临床疗效[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31(20):3240-3241.
[3] 詹亚春. 雾化吸入不同剂量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2a对病毒性肺炎患儿的效果分析[J]. 中国处方药,2020,18(10):70-71.
[4] 张家蒙. 干扰素联合布地奈德对病毒性肺炎患儿的疗效[J]. 母婴世界,2018,11(18):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