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市肿瘤医院 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
【摘要】:目的 探讨多途径患者自控镇痛基数在晚期癌痛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于2019年6月至2021年2月期间我院接治的58名晚期癌痛患者,根据给药途径分为A组(14名)、B组(14名)、C组(15名)、D组(15名)。A组行皮下镇痛,B组行硬膜外镇痛,C组行静脉镇痛,D组为不予以镇痛。将四种不同镇痛方法在临床中的使用效果予以对比,并分析。结果 随着持续治疗,A组、B组、C组的镇痛效果加D组有显著优势,且C组的镇痛效果略优于A组和B组;D组未发生不良反应,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和C组,C组不良反应最为强烈。比对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根据患者个体差异选择不同的给药途径,在拓宽治疗方法的同时,更人性化、有效化的达到治疗目的,也对晚期癌痛患者安全镇痛起到积极效用。
【关键词】:多途径;患者自控镇痛;晚期癌痛
癌症晚期最主要的表现之一就是疼痛,疼痛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病程转归给患者带来了身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和烦躁,因此有效的疼痛治疗成为癌痛患者重要的研究内容[1]。本文结合我院接治的58名患者,分为四组开展多途径自控镇痛,比对镇痛结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19年6月至2021年2月期间我院接治的58名晚期癌痛患者,根据给药途径分为A组(14名)、B组(14名)、C组(15名)、D组(15名)。A组中8名男性,6名女性,年龄53至79岁,平均(64.5±4.2)岁;B组中9名男性,5名女性,年龄53至80岁,平均(65.7±3.8)岁;C组中9名男性,6名女性,年龄52至78岁,平均(63.7±4.2)岁;D组中8名男性,7名女性,年龄52至79岁,平均(64.1±3.6)岁。四组的患者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有对比价值。
1.2方法
1.2.1 A组
行皮下镇痛。利用自控泵采用皮下注入的方式:400毫克2%利多卡因+50毫克地佐辛+30毫克托烷司琼+200μg舒芬太尼+100毫升0.9%浓度NS,速度控制在每小时2毫升,自控20分钟,每次2毫升,锁时20分钟。
1.2.2 B组
行硬膜外镇痛。100毫升0.125%罗哌卡因和0.0002芬太尼混合液,速度控制在每小时2毫升,自控20分钟,每次2毫升,锁时20分钟。
1.2.3 C组
行静脉镇痛。200μg舒芬太尼+10毫克地佐辛+9毫克托烷司琼+100毫升0.9%浓度NS,速度控制在每小时2毫升,自控20分钟,每次2毫升,锁时20分钟。
1.2.4 D组
该组为不予以镇痛。100毫升0.9%浓度NS,速度控制在每小时2毫升,自控20分钟,每次2毫升,锁时20分钟。
1.3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百分比(%)代表计数数据,x2用于检验。测量数据表示为“±s”。采用t检验,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四组患者镇痛效果对比
在治疗前,四组的镇痛效果无差异(P>0.05);随着持续治疗,A组、B组、C组的镇痛效果加D组有显著优势,且C组的镇痛效果略优于A组和B组。比对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四组患者镇痛效果对比 (±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2h 治疗6h 治疗12h 治疗24h 治疗48h 治疗72h |
A组 14 7.9±1.2 4.8±2.6 3.5±1.6 4.3±1.2 3.3±2.2 4.5±1.4 5.2±1.2 B组 14 8.5±2.4 3.6±1.7 4.4±1.3 5.5±1.7 3.6±1.4 4.4±1.6 4.5±1.7 C组 15 8.2±2.4 3.3±1.3 3.8±1.3 3.8±1.2 4.2±1.3 4.7±2.5 4.0±1.5 D组 15 7.7±1.5 8.7±1.4 7.9±2.2 7.7±2.1 7.2±2.1 7.8±2.1 7.5±1.7 |
2.2四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D组未发生不良反应,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和C组,C组不良反应最为强烈。比对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四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n(%)]
组别 例数 呼吸抑制 恶心呕吐 尿潴留 嗜睡 发生率 |
A组 14 0(0.0) 2(14.3) 0(0.0) 4(28.6) 6(42.9) B组 14 2(14.3) 3(21.4) 1(7.1) 2(14.3) 8(57.1) C组 15 3(20.0) 4(26.7) 3(20.0) 2(13.3) 12(80.0) D组 15 0(0.0) 0(0.0) 0(0.0) 0(0.0) 0(0.0) |
3讨论
癌症疼痛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癌痛比例51%-61.6%,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高70%,控制癌痛极其重要,WHO将癌症疼痛及其他症状控制列为WHO癌症综合控制规划四项重点项目之一[2]。药物是癌性疼痛治疗的主要方法,应用PCA技术,经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疼痛程度以及自身情况,预先设置药物剂量,再由患者自我管理,可持续的保持最低有效血药浓度患者,本人或者家属按需追加至最佳镇痛效果[3]。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持续治疗,A组、B组、C组的镇痛效果加D组有显著优势,且C组的镇痛效果略优于A组和B组;D组未发生不良反应,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和C组,C组不良反应最为强烈。比对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根据患者个体差异选择不同的给药途径,在拓宽治疗方法的同时,更人性化、有效化的达到治疗目的,也对晚期癌痛患者安全镇痛起到积极效用。
参考文献
[1]周丹丹.Picc在晚期癌症患者行Pca泵自控镇痛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特别健康,2020(9):67-68.
[2]肖诤.采用PCA自动控制镇痛泵治疗晚期癌症疼痛的临床观察研究[J].东方药膳,2020(12):104-104.
[3]马宏业,张文琪.吗啡自控镇痛泵静脉泵入治疗晚期癌痛的护理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27):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