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 长春大学 130022
[摘要]:脊柱推拿(chiropractic)是一项近年来蓬勃发展的疗法,具有疗效明确、副作用小等优点,且在国内外已经取得了众多临床上的积极反馈。将这种绿色疗法运用到“治未病”领域,人们会更易于接受,便于实施和推广,从而进一步丰富临床“治未病”手段,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需要指出的是,脊柱推拿“治未病”不同于“治已病”,更多的重点在于抓住脊柱相关疾病的发病先兆,重在预防和防止疾病的复发。为此笔者将从“治未病”的内涵,脊柱推拿的内涵及作用,以及如何辨识脊柱发病先兆并运用脊柱推拿加以干预这三个方面,来介绍脊柱推拿治未病的临床思路,希望能给同行一些参考和启发。
[关键词]: 治未病脊柱推拿脊柱退变脊柱源性疾病
[引言]:在2010年,中国中医药协会已经发布了《中医养身保健技术规范--脊柱推拿》,对脊柱推拿在“治未病”方面的作用给予了明确的肯定。然而,如何选用适宜的脊柱推拿手法,施加于相应部位,达到更加精准的防病治病的目的,便需要我们深入研究脊柱推拿的作用机制,揭示脊柱蜕变和脊柱源性疾病的致病因素,在“治未病”思想指导下,运用脊柱推拿消除脊柱相关致病因素,打断疾病发展和防止疾病再次复发。
一.治未病的内涵
中医治未病思想是中医预防思想的高度概括,贯穿于整个中医的形成与发展。早在《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便首次提出“治未病”一词,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将人体划分为“未病”和“已病”两个状态。随后《灵枢·逆顺》再次提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这里所说的“圣人”或是“上工”,我们都理解为高明的医生,认为高明的医生可以防微杜渐,将疾病消除于未发或是萌芽状态,提出“治未病”优于“治已病”。
《灵枢·逆顺》所说:“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这里虽然讲的是针刺的关键时机,同样给我们提示了疾病的“未生、未盛和已衰”三个关键阶段。在把握疾病这三个关键转折时机的基础上,经历代医家的丰富,现如今学者们将“治未病”的内涵概括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复”三个方面。[1]而“治未病”和“治已病”的区别,在于“治未病”针对的是疾病发生的病因和疾病的先兆,目的在于打断疾病发展的趋势以及预防疾病的再次发生。而“治已病”则是针对疾病当下的状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已经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这也给我们医疗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深刻理解“治未病”这一思想,发挥出中医疗法的优势便显得尤为重要。
二.脊柱推拿的内涵及作用
(一)脊柱推拿的内涵
脊柱推拿源于中医推拿,以经络辨证、局部和整体辨证相结合的方法为基础,主要运用穴位按摩和中医正骨为手段,在脊柱相应部位施用相应推拿手法。同时,脊柱推拿还借助现代解剖学和生物力学,不断吸纳国外按脊疗法的精髓,最终达到防病保健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脊柱推拿的作用
1.疏经通络,行气活血
脊柱部位有督脉和膀胱经通过,督脉起于胞中,出曲骨穴,向后行于人体后正中线,从风府穴入络脑,是人体一身阳气所汇聚之处。此外,督脉两侧膀胱经上背腧穴是脏腑之气在背部的输注之处,具有沟通脏腑,振奋人体阳气的作用。现代研究还发现,背腧穴临近脊神经后根,分布规律与脊神经的节段性分布特征大致吻合,穴位所在部位常常也是相应内脏的体表反应区。脊柱推拿在这些区域进行施术时,便可以起到疏通相应经络,沟通人体脏腑,振奋一身阳气,从而达到行气活血的目的。
2.镇痛作用
脊柱推拿对脊柱周围和全身都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由此被广泛用于各种以疼痛为主的疾病。产生镇痛作用的机制由多种途径共同实现。[2]研究发现,脊柱推拿能产生中枢异化作用,中枢异化是指背角神经元提高了对传入冲动的应答和兴奋性,使得本来是阈下刺激的机械刺激得以传入,进而抢占了痛觉冲动传导通路,所以手法激活和保持机械感受器是手法镇痛的关键之一;[3]提高中枢对疼痛的耐受同样可以达到镇痛的效果,这种疼痛的耐受主要表现在机械刺激阈值的提高,这可能与脊柱推拿手法改善了疼痛部位的炎性微环境,降低了因疼痛升高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神经生长因子有关;此外,脊柱推拿后,血清中内啡肽物质的增加和血浆内儿茶酚胺的减少被观察到,且与镇痛效果呈现出正相关关系。
3.对血液循环和血液流变的改善
推拿手法本身能够改善施术部位的局部微循环,临床中会表现为局部皮肤温度的升高,从而促进局部代谢和组织的修复。[4]此外运用脊柱推拿作用于颈椎,可以观察到脑血流灌注的显著增加,并成为了脊柱推拿治疗头晕、近视、促进脑瘫患儿恢复的作用机制,提示在运用脊柱推拿防治类似疾病时,应选用相应手法促进血流的灌注。
4.生物力学作用
脊柱推拿作用于人体,首先就会对人体产生力学作用。脊柱是人体运动的中轴,由26块椎骨以及相应的软组织构成,内含脊髓、神经和血管。
[5]运用点、按、推、揉、弹拨等手法在脊柱相应部位施术,可以达到松解施术部位肌肉的痉挛或是疲劳、释放肌腱和韧带张力、提高肌肉收缩能力的目的。[6]对有棘突偏歪和小关节紊乱的部位施加关节整复手法,则可以有效调整关节,矫正关节和周围结构的解剖异常,恢复正常的运动功能,从而解除可能的对神经和血管的压迫。此外,脊柱推拿手法的施用,除了机械刺激产生的效应外,促进局部微循环、加快炎性物质代谢和增加局部免疫应答也是该疗法产生防治作用的重要机制。
三.脊柱推拿运用于治未病的临床思路
目前已经有研究充分表明,[7]脊柱的蜕变会直接引起脊柱和四肢骨关节疾病,包括颈、胸、腰椎疾病以及相关神经症状,膝骨关节炎和肩周炎等,还与70多种的内科疾病的产生和发展息息相关。在循环系统,诸如脊柱源性高血压、类冠心病等;在内分泌的调节方面,诸如甲亢、初发二型糖尿病等;在消化系统,会有诸如胃痛、胃肠功能紊乱等;在生殖系统,诸如痛经、阳痿等;在呼吸系统,可导致长期反复发作的咳嗽、胸闷等,严重者出现肺通气功能的明显下降;在头面五官方面,会诱发头晕、头痛、眼花、视力减退和耳鸣等。这些疾病由脊柱原因引起的机制,现代学者大部分解释为脊柱蜕变压迫了相应脏腑的自主神经,从而诱发了相应脏腑的功能紊乱,并在解除这些刺激因素后,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运用脊柱推拿,则可以有效预防和减缓脊柱蜕变,消除脊椎源性的致病因素,在疾病“未生、未盛、已衰”三个关键时机恢复人体的健康。正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所说:“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可见推拿治未病早已有之。
(一)背部经络辨识与调理
疾病早期不易被人察觉,生化指标往往也无明显的异常,故经络辨识是识未病的重要方法。要运用脊柱推拿,经络辨识应当在督脉和膀胱经上自上而下或是自下而上用指腹推、按、点、压、拨手法。[8]根据反馈,运用经络辨识方法,则有疼痛辨通滞、结节辨瘀阻,颜色辨寒热,松紧软硬辨虚实。其中,背腧穴内络脏腑, 旁达四肢,既是辨识的重点,也是脊柱推拿调理时的重点。正如《灵枢·背腧》曰:“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输也”可见,脊柱推拿,找到相应经络的反应点,并加以调理,能达“治未病”之功。[9]此外,针对督脉和背部膀胱经所属筋经和皮部的结节,同样需要重视调治。可以以痛为腧,运用点按、弹拨、理筋等手法,恢复筋的柔顺和正确轨道,既可以防止其进一步的蜕变,同时“筋柔”也是骨“顺”的重要前提。
(二)脊椎“半脱位”和“骨错缝”
脊椎“半脱位”是西方按脊疗法中的概念,在2005年世卫组织(WHO)的《脊柱手法治疗指南》中将其界定为:结构完整的关节或运动截断在序列、运动完整性(和)或生理功能上的损害和(或)功能障碍。中医的“骨错缝”说法,早在《医综金鉴》提出:“骨节间微有错落不合缝者”便有,现代学者则将其定义为:“骨关节脱离了正常的解剖位置,而出现疼痛和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可见,两者虽然说法不同,但内涵相似。
脊椎“半脱位”或是“骨错缝”会引起疼痛和运动功能的障碍,此外还是多种脊柱源性疾病的诱因。运用脊柱推拿钱,首先应该通过静态和动态的脊柱触诊,结合脊椎的疼痛和压痛部位,找到这些脊椎“半脱位”和“骨错缝”的地方,施加以关节整复手法,则可以解除当前疼痛和功能障碍,打断当下症状的持续和发展。此外,还可以解除可能的神经和血管卡压,消除对相应脏腑的不良刺激,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三)改善曲度,恢复脊柱平衡
脊柱的失衡是颈、腰椎相关伤科疾病发作的直接诱因。这种失衡包括骨关节的解剖异常,也包括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变性。有研究表明,脊柱周围神经和血管除开受到机械性刺激外,局部的炎性物质也是重要的刺激因素。所以,保证脊柱处于平衡状态,是防止脊柱蜕变和脊柱源性疾病的关键。[10]而脊柱整体的曲度改变,则是脊柱整体平衡的客观化指标。
运用脊柱推拿之前,应当对脊柱整体曲度改变有所了解,从而在施术时有针对性的运用牵伸、拔身和关节运动类手法,逐步改善脊柱的异常曲度,恢复脊柱的平衡,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四.小结
运用脊柱推拿这一疗法来“治未病”,需要把握“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复”三个重要内涵,抓住疾病“未生、未盛和已衰”三个重要时机,深刻理解脊柱推拿疏经通络、理筋整复和调整关节从而达到运行气血和沟通脏腑的作用。此外,还要抓住脊柱蜕变和相关疾病发生、发展和复发的因素包括相关筋络的异常、脊椎“半脱位”或“骨错缝”以及脊柱整体的失衡。
参考文献
[1]赵印涛,贾丽荣,吴金洋,张树峰,中医治未病理论与核心内涵浅析.承德医学院学报.2019年(01):49-51
[2]Dishman JD, Greco DS, Burke JR.Motor-evoked potentials recor-ded fromlumbar erector spinae muscles:a study of corticospinal ex-citability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spinal manipulation[J].J Manip-ulative Physiol Ther, 2008, 31 (4) :258-270.
[3]吕智桢,朱清广,孔令军,程艳彬,郭光昕,张帅攀,周鑫,房敏,手法加载对慢性下腰痛模型大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神经生长因子的影响.中国骨伤.2021年(03):93-98
[4]罗凛,王振辉,郭鸿基,张玲,基于颈肌MRI探讨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起效机制.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20年(05):18-21
[5]周楠,房敏,朱清广,沈国权,姜淑云,程英武,刘鲲鹏,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背伸肌群生物力学特性评价研究.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年(03):52-56
[6]毕胜,李义凯,赵卫东,汪爱瑗,张勇,张明,张德文,王福根,腰部推拿手法生物力学和有限元比较研究.《医用生物力学》.2006年.27
[7]魏征,脊椎病因治疗学[M].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 1987:216-218.
[8]袁尚华,中医经络辨识和调理在治未病中的运用.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年(08):326-328
[9]程艳彬,房敏,王广东,朱清广,姚斐,蒋诗超,张昊,艾健,以”筋骨失衡,以筋为先”,探讨脊柱退化性疾病的推拿治疗.《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年(10):76-79
[10]诸波,张慈,脊柱生理曲度改变与脊柱相关疾病的联系.光明中医.2011年(06):35-3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