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一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4
/ 2

窥一斑

刘晓伟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黄埔学校 广东省深圳市 518026

有一天,我给小学四年级学生上科学课,发现有几位学生没带《科学》书。我询问一位男生为什么没有带?他告诉我:“我妈妈没有放书包里。”小男孩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可能从上小学以来,他上课要用的学习用品都是由家长帮他准备的。

除个别特殊孩子外,经过一定的指导与练习,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对照课表,准备第二天要用的课本、练习册等,已经可以自己独立完成。这个小男孩的家长却还在继续代劳。在目前我国的小学四年级,像这个小男孩的这种情况不只是个别。那么,这些家长为什么会这样做?

可能性一——习惯导致:因为一直以来是家长做,即使到了孩子自己能做的年龄,家长还是习惯性地代做了;

可能性二——害怕麻烦:担心孩子做不好,与其麻烦,还不如家长自己来做省事;

可能性三——学习任务重:孩子每天晚上做完作业后时间已经比较晚,为了让孩子能早一点睡觉,家长只好代劳。

这些可能性的背后,都说明有些家长认为:

小孩的培养 ≈ 学科学习 + 才艺学习 + 身体锻炼 + 课外阅读

其他方面则基本被排除在外。家长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才艺学习”、“身体锻炼”、“课外阅读”暂且不讨论)

因为“学科”学校要考试,尤其是中考、高考也主要考这些“学科”。“眼见即为事实”,甚至有些家长还会误以为是“全部事实”。在小学阶段,几乎没有哪一个家长不会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不去读高中、上大学。在考试导向与升学愿望的共同驱动下,家长与小孩自然而然地将注意力主要聚焦在“学科学习”上,而其他方面也自然而然被忽略了。有时,由于“学科学习、才艺学习”的过重负担,“身体锻炼”也会被迫忽略。

这就不禁让人产生怀疑:我国的中考、高考制度是否有问题?显然,没有人能够完全否定我国目前的中考、高考制度。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与党的教育方针提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还不完全匹配。

一方面,受考试科目的指挥与引导,家长与孩子身不由己地将时间、精力、资金花费在这些需要考试的科目上。再加之优质教育资源有限,升学竞争、就业竞争的推波助澜,“考试科目”顺理成章地被推上了霸主地位。

另一方面,“考试科目”并非人的素质结构的全部,“五育”中最多算得上半壁江山,而且是没有“灵魂”的半壁江山,人们并非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但是,由于“考试科目”霸主地位的影响,导致另外半壁江山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

另外半壁江山的缺失,影响的不仅仅是人的素质结构的完整,而是造成了人的某种“畸形”:高分低能、高智商低情商、高学历低道德,生活自理能力差、社会适应能力差、实践创新能力差等,成为被社会普遍诟病的现象。

怎么办?为了从根本上扭转这一局面,2018年9月举行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强调了劳动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

2021年4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将教育方针规定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自1912年以来,我国再一次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方针,并首次落实为法律规范。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随即,“双减”之风迅速席卷全国。

如果说党的教育方针中增加“劳动教育”,明确“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是“立”,那么“双减”则是“破”。只“破”不“立”,人们会无所适从;只“立”不“破”,“立”在很大程度上也只会是一厢情愿。唯有“破、立”结合,才有可能推动改变,促进发展。

有“立”有“破”还不够,还需要“导”。2020年10月,针对我国教育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就是希望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功能,“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

也许有人会认为,以法律形式将劳动教育合法化有“人为”的痕迹。但是,孩子长大成人踏入社会后,他(她)的第一身份是——劳动者,他(她)需要依靠自身的劳动立足社会、求得生存,这一点恐怕我们都不能否认。那么,孩子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情感、劳动习惯等的培养,就成为基础教育应该承担的重要任务。至于孩子基本的生活、学习自理能力,我们更不可能等到小孩高中或大学毕业以后再来培养。因此,我们需要克服“孩子现在把考试科目学好就行,劳动教育以后再说”的片面认识,要从人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角度,把包括劳动教育在内的另外半壁江山真正重视起来,落到实处。

“这个小男孩”的事例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值得讨论。

我们都知道,责任心不强甚至缺失是导致许多社会矛盾与冲突的主要原因之一。小孩到了已经能做的年龄,家长却继续代劳,导致小孩失去了培养责任心的机会。例如准备第二天的学习用品,这件事一直是家长在做,小孩没有做,谁做谁负责。所以如果没有带,小孩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责任在家长,而不在自己。如果改为由小孩自己准备,“没有带”的责任就转移到小孩身上了。也就是说,“责任心”只有在小孩完成合适的任务、承担相应的责任中才有可能培养起来。我们经常发现社会上“某某人”缺乏责任心,根源也许在这里。

劳动教育很重要,另外的半壁江山很重要。但是,如果政府与社会媒体不进行广泛的宣传引导,如果不将“教育评价改革”真正全面贯彻落实,如果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不发挥强有力的家庭教育指导作用,如果家长不转变小孩成才的片面认识,“这个小男孩”的现象还将会继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