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口罩我做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4
/ 2

我的口罩我做主

王桂克

绍兴市上虞区丁宅乡中心幼儿园

一、案例背景

“活教育”指出要让孩子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小农场给孩子们提供了游戏的真实场所,让孩子们在真环境、真自然、真实践中游戏。在“亲近自然、活力游戏、多元发展”的园本课程理念指引下,孩子们在农场中与棉花口罩展开了一场自主、愉快的游戏,在探究、创造、合作中全面发展,使大班孩子心中埋下了爱国的种子,也在游戏中培养了孩子们的责任心。

二、案例描述

(一)引子——情“疫”棉棉

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后引发“口罩荒”,大班老师通过线上教学指导孩子们自己设计并制作口罩,后来,在口罩材料认识和小农场种植内容中孩子们产生了种棉花的想法。经过种植、养护,到10月份,棉花成熟了,孩子们采摘、晾晒、整理棉花,准备制作温暖牌口罩,也为疫情出一份力。

(二)推进——“霉”开眼笑

1.拯救发霉棉花

    (1)棉花发霉了

一天,甜甜来到专用室就伤心地哭了:“老师,棉花烂掉了”,明明也说:“老师,我的棉花也烂了”、“老师,我的棉花怎么这么黑了”……孩子们一片纠结又难受的声音。这是怎么回事呢?于是,孩子们打算来一个大探秘,孩子们找出发霉特别明显的几朵棉花看了个究竟,发现原来中间有粒硬硬的东西在作怪,大家决定拯救发霉棉花。

2)去棉籽

从发霉的棉花中,孩子们知道了棉花必须去籽,这个棉籽藏在棉花里,如果不去掉就容易发霉。于是,“取棉籽”活动拉开了序幕。

  1. 比赛剥棉籽

孩子们自己商定去工作室剥棉籽,自发分成5个小组。比赛开始了,小朋友们手拿一瓣棉花,用手指的力量使劲拉扯棉丝,比赛结束,大家发现有的组只剥了一点点,有的很多,有的组剥出的籽里面带有很多的棉花。到底怎样才能将棉花剥出来呢?

B.方法大搜罗

孩子们面对剥棉籽的困惑,首先进行了小组方法碰撞。在交流了一些小组方法后,孩子们又求助于家长,于是,一次因去棉籽引发的方法大集合行动开始了。

    方法大搜集后,孩子们又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第二次的剥棉籽比赛,这次,大家去尝试各种方法,最后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剥棉籽,看到自己组比前一次的比赛中有了很大的进步,孩子们开心极了。

2.我来弹棉花

去棉籽后,终于只剩下白白的棉花了,这下可以放心地做棉花口罩了。再次触摸处理好的棉花时,铭铭说:“我的棉花不软?”棉花怎么会不软呢?有的孩子也去捏一捏,摸一摸,有几朵棉花还真的是不太软,这是什么原因呢?为了探个究竟,孩子们决定从市场上的棉花口罩中来探秘,对比中果然发现了其中的秘密。

(1)找老匠人取经

当孩子们发现我们的棉花和市场上做口罩的棉花的最大区别就是不够匀称时,大家通过求助家人、上网寻找资料等,明白了棉花需要加工过。最后请到了一位弹棉花的老师傅,弹花师傅娴熟地操作、耐心地讲解着。“嘭嘭嘭”“嘭嘭嘭”在弹花弓的作用下,我们带去的小棉球一下子膨胀了,变成一块块大大的“白云”......

(2)我来弹棉花

第二天,金鑫拿着一个工具高兴地来到我面前:“老师,你看,这是我做的弹花弓。”不一会儿,一大群孩子围了上来,还学着老爷爷玩起了弹棉花的游戏,孩子们玩得非常开心,跟着孩子们的想法,一系列的游戏开始了。

A.制作弹花弓

鉴于老师和孩子对弹花弓的了解都不多,于是,我们先集体学习了弹花弓的组成,它是有弓、弦和锤组成的。对弹花弓有了初步认识后,弹花弓的制作马上启动了。通过讨论,我们将材料整理成了以下几块:

弓:用桑树杆,用竹片,用半个呼啦圈,用树藤

弦:用皮筋、用铅丝、用电线、用麻绳、毛根

锤:用小棒、用笔、用敲鼓棒、用木锤

  1. 初用弹花弓:我的弹花弓不行

弹花弓制作完成了,孩子们开心地玩起了“弹棉花”的游戏,有的小朋友高举着带着棉花的弹花弓。可是,铭铭、嘉怡和其他6个小朋友确犯愁了,铭铭着急地说:“老师,我们的弹花弓弹不了棉花,你看。”咦,这是什么原因呢?

经过讨论,大家得出结论:弦需要有点弹性的、稍微细一点的、有点粗糙的更好。

  1. 改良弹花弓:快乐弹棉花

了解了弹花弓的问题后,孩子们又搜集材料改良弹花弓。调整后的弹花弓终于发出了“嘭嘭嘭”“嘭嘭嘭”的声音,孩子们跟着弦的节奏开心地弹起了棉花。

(三)完结——温暖牌口罩

弹棉花成功后,孩子们终于可以做自己喜欢的口罩了。小小设计师们先在纸上设计、画样......从家里找来布料,请家长、老师帮忙裁剪,缝制好三边,幼儿往开口的一边塞好蓬松洁白的棉花并收口缝制,最后找来皮筋作口罩的带子缝上,在大家的共同合作下,一只温暖的棉花口罩完工啦!

分析与反思: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有兴趣的材料是学习最好的刺激。”在做口罩过程中,孩子们自己设计,自己找材料,在老师与家长的协助下,终于做成了独一无二的“温暖牌口罩”。游戏缘起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口罩游戏中贯穿孩子的自主计划、设计、制作,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在这个过程中,更是激发了孩子们作为中国人的一种责任感,觉得小小的我也可以做很多事。

三、案例反思

1.结合生活,秒“引”游戏

陈鹤琴先生说过儿童天生好游戏,游戏中蕴含了很多学习发展的机会和可能。从上半年新冠疫情爆发后引发的“口罩短缺”,引发了小朋友关于种植棉花、制作口罩的游戏衍生从中我们发现看到,结合生活,孩子们能在游戏中更好地玩转资源。

2.尊重儿童,推动游戏

教师作为教育的支持者,教师需要科学地推动儿童的成长。种植棉花来制作口罩是孩子的意愿,教师追随孩子的需要,在活动中追随着孩子的问题点和需求,把主动权交给孩子,让幼儿在游戏中发现问题,进行调查、讨论,懂得了去棉籽、学会了弹花弓和口罩的制作。

3.多元合作,助力游戏

棉花对于本地的大人孩子都比较陌生,因此对于棉花的处理也没有什么经验,通过家园共育,孩子们了解到了棉花的相关知识,为后续游戏的推动埋下了伏笔。在社区老匠人的弹棉花学习中,更是引发了好玩的做弹花弓的游戏,促进了孩子们的创造力、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