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职业学院;邮编:255300
摘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有利于引导当代大学生通过理论学习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目前我国各高校的思政理论课具有比较丰富的理论知识教育,同时还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项目,从而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周末社会服务等形式对高校学生进行创新性培养,从而教育出综合能力较为突出的高质量、高水平人才。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实践育人;创新模式
前言:
大学阶段是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也被视为高校的核心通识课程。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巩固高校内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也是高校乃至社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主要渠道,是坚持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之一。因此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于高校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与创新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以往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呈现出理论较强、实践不足的情况,培养学生利用课堂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所欠缺。目前,部分高校的思政课堂将实践育人作为重要的教学模式,做出了比较大的突破。本文将首先分析高校思政课堂引入实践育人模式的教学目标,继而分析引入“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育人模式具体措施。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模式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正式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所规定的内容,高校思政理论课应该明确其政治属性。课程通过对于党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与发展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的系统介绍,引导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且认知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列理论成果[1]。而实践育人的新模式则是要求高校教师在课堂讲授之外,利用一些具体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利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观点分析具体问题,从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能力目标
设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的时候,需要关注到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属性。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方面能力的培养需要关注使命担当这一重点,一方面大学生需要在高校的思政课堂上接受更高层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列理论成果。另一方面大学生毕业之后即将步入社会,需要面临许多书本以外的困难,因此需要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主动担负社会责任的能力,从而有能力担当民族复兴的重大任务。
(三)素质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实践育人模式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人才。首先,高校学生需要通过课程的学习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够对历史事件、现实事件产生合适的判断;其次,还需要通过对基本理论的理解产生对于国家、党和社会的情感认同[2],从而主动担当社会责任;再次,通过社会实践、实地调研等多种形式运用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面对生活中诸多难题的底气和能力,同时也能让其对马克思主义具有更为坚定的信仰;最后,经过课堂和社会的双重学习之后,大学生需要培养自觉意识,在日后的生活中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共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的创新模式
(一)开展校内课外实践活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并非只能以枯燥的理论为主,理论也可以讲得非常有趣,尤其是结合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讲解。高校内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比如针对社会热点事件举办辩论赛、讲座等等,帮助学生在课堂之外通过互相交流碰撞思想的火花,从而可以对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之中。学生也可以通过与同学之间的交流,获取彼此对于思政知识的认识,从而互相学习以得到更大的进步。再比如还可以根据校内关乎学生生活的诸多事项展开座谈会,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群力群策,共同为建设美丽校园,更为便捷的校园生活献言献策,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主动为集体更美好的生活承担责任,同时也能够锻炼到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一举两得[3]。最后,高校还可以结合高校自身的历史,举办一些挖掘校史、共创校园文化符号的创意系列活动,通过一些精心设计的游戏或者活动环节激发学生了解学校的历史,了解学校发展史中的思想政治元素的热情,从而可以向学生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的传输不显枯燥,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主动求知,学习理论知识,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而经过亲身实践获得的知识也能够记忆得更为深刻、牢固,从而达到真正的内化于心。
(二)开展校外社会实践活动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来都不是为了通过考试、拿够学分,而是要通过系统的教学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所学基础理论知识步入社会,可以更好地解决自身和社会问题,造福广大民众,从而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因此,高校的思政课不应该局限于课堂之中、校园范围内,而是应该走出校园,走到社会中去。高校可以利用学生的寒暑假组织特色思政实践课程:例如,可以举办“田间课堂”。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步入田间地头,一方面可以通过对当地农作物的情况进行调查了解每年收成情况,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农民访谈了解新农村建设进程,了解国家乡村振兴方针政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调动学生毕业之后选择扎根农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福百姓。其次,可以举办以爱国教育基地为依托的“红色课堂”。定期组织学生前往红色革命基地或者革命纪念馆重温革命故事,感悟故事背后折射出的历代共产党人的宝贵精神,引导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4]。同时,在参观红色革命基地之后,高校还可以与地方基层政府联系,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学生寒暑假可以前往这些社会实践基地进行实习,处理基层事务,了解基层人民需求和生活与发展状况,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最后,高校还可以在工厂企业设置社会实践与实习试点,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以及兴趣爱好分配相应的实习企业,既可以锻炼学生的业务能力,又能够通过实际工作锤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发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让学生将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积极地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不但可以利用假期时间为社会、为国家创造经济价值,同时也能够将思政理论课上学习到的知识真正的内化于心,并且能够外化于行。
三、结语
青少年时期是学习知识与技能的黄金阶段,大学则是塑造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最重要的人生阶段,因此高校应当格外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课程建设一方面要注意完善课程理论知识传授的架构,做到让学生在知识层面上学习并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种种实践。另一方面则需要引入实践育人的模式,将课堂讲授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带着充实的理论知识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到社会中,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1]杨嘉仪.基于共同体视角的高校“大实践”育人模式构建与创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12):143-144.
[1]范文娟.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育人文化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10):16-18.
[1]孙颖.新文科与新设计视阈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探讨[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2,29(05):140-142.
[1]任永辉.高职院校组织育人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职业,2022(07):56-58.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姓名:陈晓雯(1989.02- );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山东淄博人,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