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钟楼区昕弘实验学校 213000
摘要:小学教师要想更好的达到核心素养教育的要求,就需要进一步优化教育教学的内容与方法,不仅要帮助学生更快速的记忆学科基础知识,还要让他们逐渐拥有较强的学科综合能力。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他们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就需要把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关联在一起,创建多学科融合教学模式,并且,多开展一些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利用其他学科的优势拓展小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知识理解能力和情感感悟能力,同时,也借此锻炼学生的各项思维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本文结合多学科教学的优势,探究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开展多学科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学科融合;探究性学习
在最新的小学教育教学标准中明确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探索学科知识内部之间的关系,找寻某一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了解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且,能够灵活的运用各学科思维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同时,也能运用各学科的技能解决这些问题。这就意味着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多学科知识与之融合在一起,通过创设探究性情境、设计探究性问题、创新探究性活动等方式让小学生真正掌握语文理论知识,拥有多项学科技能,并且,能够灵活运用语文思维和综合技能解决各类现实问题。
一、小学多学科融合教学的优势
在核心素养教育要求的指导下,小学教师在授课时将各学科知识进行关联性的讲解,这不仅能够帮助小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各科目知识原理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还能使其更加轻松的把各类知识进行科学的汇总与整合,通过多角度、多方面、多元化的关联与融合,能够形成较强的宏观思维能力和举一反三的学科思维,从而真正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而小学生也能因此拥有良好的知识探索能力和理论应用能力[1]。
在小学语文课程中,教师将其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科学的融合,这不仅能够使课堂教学内容得到有效的拓展与丰富,让小学生获取到更多的知识,拓宽他们的认知视野,还能更好的锻炼同学们的多元化思维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语文教师借助其他学科知识中与文学相关的要素进行教学,使小学生可以更快速的找到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并逐渐形成综合性思维能力。另外,这样的多学科融合学习模式还能促使小学生产生更强烈的好奇心,提高他们自主性探索知识原理的兴趣,在提升他们举一反三能力的同时,也能增强同学们主动学习的效率,并借此使其养成正确的认知习惯。
二、探究性学习活动概述
探究性学习活动是一种更为高效的学习方法,它需要学生更加自觉主动的投入到认知活动之中,并且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巧,同时,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科学合理的应用其中,进而提升知识运用的能力。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思维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开展问题思考、知识创新、实践探索等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能够有效锻炼同学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想象力等等,还能使其在自主性探究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自主性学习习惯,同时,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三观,从而拥有健全的人格。
小学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创建丰富多样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能够有效激起同学们主动求知的兴趣,而教师也可以借此优化课程教学的模式,使其能够对学生起到有效的听、说、读、写能力方面的培养,进而提升小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另外,探究性语文认知活动还能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他们可以带着问题或任务对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索与分析,从而更好的提升课程的学习效率,提高小学生自主性认知的信心。
三、以语文为例探讨多学科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语文与英语融合,创设探究情境,启发语文思维
语文和英语虽然在学科内容上有着非常大的区别,但是由于他们都同属于语言类知识,所以,在认知方法和思考方式上也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例如,无论是语文教师,还是英语教师,他们在授课过程中都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四个部分的能力培养,要通过朗诵、阅读、写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学科综合能力。而英语由于其地域文化更加开放的特点,所以教师授课的表现形式也会更加丰富、更加生动有趣,对此,语文教师为了改善课堂的教学氛围,使小学生的语文思维得到更好的启发,就可以将英语认知模式和英语元素融入到语文教学活动之中,通过创设探究性情境的方式激活同学们思维意识,调动他们主动求知的兴趣,在丰富授课内容的同时,也借此提高小学生自主认知的效率[2]。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这篇课文为例,《盘古开天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民间神话传说,它讲述的是巨人盘古将混沌的宇宙用斧头劈开,天地因此而形成,从此宇宙中有了太阳月亮、四季风云、山川湖海和万物生灵。而在外国也有着《诺亚方舟》《创世纪》《耶稣出生的传说》等类似的神话故事,对此,语文老师就可以将这些神话故事结合在一起制作成微课视频,并利用这个视频创建探究性学习情境,引导小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找寻东西方文化中的相似之处,从而让他们更加深刻的理解天地万物的含义,并形成良好的探究性思维能力。另外,语文老师还可以借助有趣的视频情境鼓励小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故事改编,让他们根据这些视频情节编写全新的与宇宙相关的故事,以此来锻炼同学们的创造性语文思维能力,同时,也使语文与英语融合性教学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二)语文与音乐融合,注重情感培养,提高感悟能力
小学生由于年龄尚小,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并不是很多,所以缺少丰富的生活阅历,也因此很难深刻的感悟到不同文学作品中的不同思想情感,对此,语文教师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提高小学生的情感感悟能力,就需要将音乐元素与语文知识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创建情感探究性学习活动,利用音乐中的动人旋律和文化气息培养同学们的情绪感知能力和情感分析能力。在音乐知识中,不同的旋律、不同的节奏、不同的音调都会让听者产生不同的思想情感,而这就与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内涵有着一定的共通性,因此,小学语文老师可以充分利用探索性的艺术感知活动培养同学们的情操,使他们的精神受到文学艺术和音乐艺术的共同熏陶,从而拥有更加灵活的想象力,并借此形成良好的人文主义精神[3]。
另外,音乐与语文的融合还能更好的体现出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教师通过创建音乐探索性活动,能够让小学生在不同的旋律中对语文知识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同时,也能借此使他们对文学艺术保持长久的新鲜感,从而更好的激发出他们的创造力与联想能力。
在学习六年级语文第二单元《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这几篇文章时,教师为了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当前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就可以将文章内容与音乐元素结合在一起,开展情感探索类认知体验活动。比如,当学生在解读《七律·长征》时,老师可以播放歌曲《映山红》,借助民歌韵味激活小学生的联想思维,让他们深刻的体会到生活中黑暗笼罩之下的苏区人民,对红军早日归来的期盼之情,同时,也能感受到在革命时期,人们与黑暗势力英勇对抗的勇气与决心。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时,教师可以播放《英雄赞歌》或《怀念战友》,让小学生在深情悲壮的旋律中感悟到作者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和怀念之情。而在学习《开国大典》课文时,教师可以播放《红梅赞》,这首歌也采用了民歌曲调,作曲者利用高低音区的变化突出了英雄不畏艰难的意志力,同时,也体现出了那个时期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期待与渴望,小学生将这种情感带入到阅读《开国大典》课文之中,能够更快速的激起他们的爱国热情,使其深深的感受到和平年代的来之不易,体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中国人们强烈的喜悦之情和感激之情。语文教师借助音乐元素创建情感探究性学习活动,这不仅改善了小学生的认知氛围,还能有效激活他们的情感思维,从而快速提高对文章情感的感悟能力。
(三)语文与美术融合,构建创新活动,提高文学修养
自古以来,诗、画之间就有着难以分割的关系,无论是哪个朝代的文人墨客,他们都会在精美的画作中留下自己创作的经典诗篇,而这也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艺术瑰宝。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师在教授学生古诗词歌赋类的文章时,为了让他们能够更轻松的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和意境内涵,就可以将美术知识融入其中,利用直观生动的绘画作品增强同学们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借助艺术美感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同时,也借助画作中图形、线条、色彩、构图、意境等视觉要素锻炼小学生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的能力[4]。
除了画作赏析古诗词教学活动之外,教师还可以创建“古诗词手抄报比赛”活动,让小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古诗词中的意境绘制出来,然后再配上自己对古诗词内涵的感悟。这样的创新型诗画活动不仅可以更高效的激发小学生主动探寻古诗词知识的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艺术素养和思维能力,使其能够将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合理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创作出更具有艺术美感的美术作品。
以五年级小学语文上册《山居秋暝》这首古诗为例,《山居秋暝》是被人们称为“诗佛”的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所创作的一首山水诗,王维既会写诗,也会作画,苏轼就曾评价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师要想锻炼班级学生感悟古诗词意境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就可以利用美术知识创建古诗词意境探索活动,让他们根据诗中所描绘的景象进行绘画创作。比如,针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句,小学生就可以先在纸上画几块高耸的山石,在山石缝隙中画有几条淙淙流淌的清泉水,而在山石的前面,同学们可以画一片幽静的松林,然后再利用光学原理把被月光照射到的松枝描绘得更明亮一些,这样一幅傍晚时分,月光照射山村松林的美景图就展现在了小学生面前。语文老师利用绘画创作的方式进行古诗词知识教学,这不仅可以锻炼同学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学艺术修养,还能有效激起小学生的创作欲望,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与创新意识,从而使古诗词探究性活动起到应有的效果。
(四)语文与科学融合,优化实践活动,拓宽学生视野
在小学语文教学材料中不仅有散文、叙事文、古诗词和诗歌等文学体裁,还包含很多说明文、议论文和科普文,而这类文章中就含有很多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对此,小学语文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更轻松的理解这类文章中所讲述的知识原理,掌握阅读科普文的方法,就需要融入与之相关的自然科学元素,通过构建实践动手操作活动的方式提高小学生知识探索的能力,并借此拓展他们的认知视野,强化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意识。另外,教师通过设计实践探究性学习活动,还能增强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其在亲自尝试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原理的理解,丰富课堂学习的体验,从而提升课程学习的效率
[5]。
在学习四年级语文教材《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这篇课文时,老师为了让小学生更清楚的理解什么是纳米技术,了解纳米技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就需要融合自然科学知识创建实践探究活动。比如,老师先向小学生展示几件由涤纶或腈纶布料所裁剪的衣服,然后用手摩擦这几件衣服,让它们产生静电,之后再引导小学生对其进行思考和操作,尝试如何才能消除这些衣服上的静电。有的小学生将衣服套在胳膊上,然后用手触碰墙壁,想通过地面导电的方式消除静电,但是效果并不明显;有的小学生用手粘少量的清水,之后轻轻触摸衣服,用水来消除静电;还有的学生用金属衣架在衣服上快速的扫过,借助金属释放电流的原理消除衣服上的静电。而教师则可以直接在衣服上放入少量的金属纳米微粒,同样是利用金属消除静电,但是纳米技术可以把这一过程变得更加简便灵活,而且,纳米微粒还具有除味杀菌的作用,能够让此类布料变得更结实耐用。语文老师利用小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开展实践探究活动,这不仅可以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主动探究的兴趣,还能借助自然科学知识提高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能起强化小学生学科知识运用的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教师开展多学科融合性的知识探索活动,这不仅满足了当前综合素养教育的要求,还能有效锻炼小学生的各项思维能力,提高他们主动探究理论原理和知识内涵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提升自主认知的效果。另外,教师将各学科知识结合在一起,还能拓展小学生的学习视野,丰富他们的生活阅历,并借此提升他们举一反三的认知能力,使其能够将各学科知识实现有效的融会贯通,进而增强知识运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徐欢.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多学科融合教学研究[J].文理导航(下旬),2021(12):1.
[2]徐欢.小学语文多学科融合教学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06):286-287.
[3]林锦云.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开展策略例谈[J].读写算,2021(13):79-80.
[4]孟亚萍.论探究学习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生(中旬刊),2021(03):73.
[5]白茹.小学语文与多学科融合的研究与实践[J].河北教育(教学版),2020,58(12):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