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第一实验小学251100
【摘要】类比迁移是一种重要的解决问题策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类比法来联系旧知、探索新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建构知识网络,使知识更加系统化。
【关键词】类比 数学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求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因此,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一项基本的任务,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体会,重点谈一谈“类比迁移”策略。
(一)类比是促进知识迁移的重要方法
“类比就是一种相似。”相似是指客观事物的存在的同与变异矛盾的统一,只有同才能继承,只有变异才能往前发展,因此,在教学中,通过类比可以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开辟知识迁移到渠道。一般来说,事物或对象间的共同属性越多,共同属性与退出的属性之间的关系越密切,就越易于产生正迁移。
例如: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在探究长方形面积公式时,让学生借助面积单位沿着长和宽摆一摆,沿长摆几个,沿宽摆几行,几个几的和就是面积的大小。由此得出面积的大小就是含有“面积单位”的数量,从而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而长方体的体积能否用此方法来探究呢?通过探究我们发现,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就是长方体的体积。也就是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类比往往是猜想的前提,猜想又往往是发现的前兆,类比是数学发现的重要源泉,如路程=速度×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总价=单价×数量等都是来源于总数=每份数×份数这一核心知识点。
(二)类比是促进方法迁移的有效手段
在教学中应用类比,不仅可以促进知识的迁移,而且能促进方法的迁移。
例如:探究2、3、5倍数特征
在探究2、3、5倍数特征这一知识点时的时候,学生有一个疑问:2的倍数的特征是个位上是0、2、4、6、8的数,5的倍数特征是个位数是0或5的数,而为什么3的倍数特征却是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否是3的倍数呢?2、5的倍数看个位上的数,对探究3的倍数特征根本不能起到正迁移的外用,而学生也没有尝试过“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的思考经验,导致无从下手。
针对学生的困感,从数组成这个角度进行分析,问题得到了解决。2、5的倍数取决于个位的原因是整百整十数一定是2、5的倍数,十位、个位无论是几,都能整除,只要个位上能被2、5整除那这个数一定是2、5的倍数。比如:134,百位上的1,表示100,是2的倍数,十位上的3,表示30,是2的倍数,最终决定权就落在个位4的身上,4是2的信数,那么100+30+4的和一定是2的倍数。也就是说各个数位上表示的数除以2都没有剩余的话,就一定是2的倍数。借助数形结合,更容易发现其本质。
例如:124
2个2个分
5个5个分
经历了平均分的过程,学生就明白了,整百、整十的基数就是10,10既能2个2个分,也能5个5个分,所以无论百位、十位以至于千位上是几,都能被2、5整除。决定权自然就归属于个位。而3的倍数呢?
124
3个3个分
1+2+4=7
7能否被3整除就一目了然了,将124展开:
124=100+20+4=1×99+2×9+4+1+2+4 这样学生就能自然地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为什么是各数位数字之和的道理了。
探究了2、3、5倍数特征的本质原因,就从根源上解决了学生的疑惑。学生很容易理解只要看各数位上表示的数除以这个数的余数,经历了这个看余数的过程,学生就找到了判断一个数能否被整除的通用方法,既打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又使知识得到了深化。
(三)类比是促进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
类比思想存在于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是帮助我们寻找解题思路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当我们遇到一个“新”的数学问题时,关键就是寻找合适的解题策略,看能否想办法将之转化到曾经做过的、熟悉的、类似的问题上去思考。通过联系已有知识给我们的启发,将已有知识迁移到新问题中来,把解决已有问题的方法移植过来,为所要解决的问题指引方向。
例如: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106页智慧广场——植树问题。
有一个挂钟,每小时敲一次钟,几点钟就敲几下,钟敲6下,5秒钟敲完,钟敲12下,几秒敲完?
遇到此题,学生就会想当然认为,钟敲6下用5秒钟,敲12下就用10秒。是否正确呢?借助类比的思路,由敲钟问题我们想到植树问题, 一条线路植树分成几段(株距),如果不包括两个端点,共需植(n-1)棵树,如果包括两个端点,共需植树(n+1)棵,把钟点指数看作是一棵棵的树,把敲的时间看作棵距来分析本题,敲钟问题就是包含两个端点的植树问题。钟敲6下,包含了5个间隔,用时5秒,每个间隔就是5÷(6-1)=1(秒),所以钟敲12下,包含11个间隔,用时1×(12-1)=11(秒)。
事实上,植树问题的核心就是平均分,学生只要能剥离出“段”与“点”, 套入植树模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像速度×时间=路程、效率×时间=总量……都是段的问题,而植树问题是点的问题。它们本质上都是平均分的问题。
因此求解类比问题的关键在于确定类比物,建立类比项。然而不能把类比仅停留在叙述方式或数学结构等外层表象之上,还需要对数学结论的运算、推理过程等进行类比分析。在数学解题中,巧用类比的方法能够使数学的解题思路开阔,路径容易探求,也能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波利亚指出:“类比是一个伟大的引路人。” 如今在双碱的背景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类比迁移进行数学学习,以此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内化,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林文光.浅谈数学教学活动中类比思想的培养与作用[J].中国教育现代化,2004,5
[2]傅夕联.张玉峰.数学学习中的类比迁移[J].数学教育学报,2006,15(4):33-36.
本文系2021年德州市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类比迁移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DZ2021YB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