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浙江 杭州 311300
摘要:志愿服务能够提升志愿者的人文素养,推动社会优秀文化建设,在当前区校共建视野下高校的志愿者工作得到了比较不错的发展,这对拉近高校与社区之间的联系,促进资源共享、密切合作有重要帮助,不过据实际情况来看,当前的志愿者工作发展模式依然存在有一定的不足,如管理不到位、服务意识不高、活动项目单一等,这均会给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工作产生不利影响。基于此,当下社区与高校均应提高重视度,针对具体问题推出针对性解决对策,以帮助改进志愿工作发展模式。
关键词:志愿者;高校;区校共建
引言:所谓的区校共建指的就是实现社区与高校的密切合作、互动交流以及资源共享。现代社会,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其教学水平的高低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才质量,那么这就需要与社区建立起合作模式,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让其走出校园、走向社区,将自己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技能应用到社区实践活动中,这样既能加强社区的自身建设,也能丰富大学生的社区志愿服务阵地,更好地满足双方需求,实现合作共赢、共同进步。
一、高校志愿者工作的现状和瓶颈
(一)志愿者活动组织不完善,缺乏制度管理
在高校中,志愿者服务通常是在校学生自愿报名参加,目的是推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投入到志愿服务中,为社区、社会乃至国家做贡献[1]。但是实际情况却不以为然,由于学生自身条件和价值观念存在差异性,部分学生愿意把时间、精力放在社会公益活动上面,而另外一部分学生则更加注重自己的学业,再加上参与志愿者的人员基本上都是由青年志愿者协会汇总名单,致使每次活动后二级学院不能及时掌握志愿者报名信息,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导致志愿者活动的组织不完善,无法让该活动实现有序开展。
(二)志愿者服务意识不积极,缺乏统一培训
据目前情况看,大多数在校生参与志愿活动时缺乏经验,因为志愿活动的组织者在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分工后,没有给其进行下一步的指导,致使学生依靠自身经验来进行服务,难以满足需求。不仅如此,志愿者也没有对整个活动的目的、意义及活动开展的形式内容进行全面的了解与掌握,导致其在参与活动时只能机械地去完成活动组织者布置的工作任务,缺少主动性,此情况严重违背了志愿者们报名参加活动的初衷,既无法锻炼志愿者的综合能力,也无法达到预期效果,难以满足需求。除此之外,志愿活动的组织者在给志愿者提出要求时,没有提前了解志愿者们的实际情况和个人礼仪修养的要求,使其在参与活动期间无法发挥出自身价值,难以提高自身素质。
(三)志愿者活动项目太单一,缺乏有利资源
当前,高效的志愿活动主要被分成了三类,且每种类型都能很好地锻炼学生自身能力,发挥出自身价值。第一类是由青年志愿者协会自主发起的,面向校内招募能够服务于学校的各类大型活动、文艺演出以及会议接待的志愿者。第二类是与所属地区的社区及社会组织对接的志愿者活动,能够更好地协助乡镇街道社区活动的开展,前往敬老院、福利院以及特殊学校等场所,定期给其提供服务,满足接受服务人群的需求。第三类是由相关政府、教育部门及上级指导单位主持开展的,如亚运会志愿者、世界游泳锦标赛志愿者等等,虽然这些活动对社会具有重大影响,但是大部分志愿活动集中在固定的几个方向,缺乏帮助志愿者走出学校、走向社会的志愿者活动资源,难以顺利开展[2]。
二、区校共建志愿工作发展模式的建议和对策
(一)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志愿者服务平台
区校共建是高校志愿者工作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对培养高校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有重要帮助,同时也能够使得高校志愿服务活动逐步步入公众视野,帮助服务社会、促进社会发展。前文中提到区校共建视角下高校志愿工作发展模式存在许多不足,其中管理不到位是主要问题之一,基于此当前要重点从管理角度予以优化改进。现如今信息化技术发展迅速,在区校共建视角下,志愿活动管理部门应从实际出发,加强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建立专门的志愿者服务平台,为高校学生的志愿服务工作提供“舞台”。不仅如此,在高校志愿者服务平台中还应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尤其是志愿者信息注册制度,每一名高校学生均可通过该平台完成志愿者注册,而且在社区需要志愿者服务时相关人员可以在该平台上发布志愿者招募信息,所有志愿者均可通过该平台报名参与,如此一来大大节省了中间环节所需的时间,更能够高效化地进行志愿者信息统计[3]。
(二)加强宣传教育,打造志愿者的培训服务
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要具有良好的志愿意识,以便于为后续志愿服务工作的实施奠定坚实基础。目前,在高校的志愿者工作中,应重视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以达到提升志愿者服务理念的作用。首先,高校内部可建立专门负责志愿者培训的“志愿者学校”,重点对学生们进行志愿精神的培养,同时还应从中选举具备良好志愿精神的若干名学生进行“骨干”培养,使其可以在志愿活动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与此同时,志愿者学校的培训中不仅要以理论知识进行教学,还应注重实践课程,并定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志愿服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区校共建本身便是促进高校志愿者活动高质量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要抓住契机,定期开展志愿讲座,或者可邀请志愿服务领域的优秀人物进行集体教育,使学生们能够在其帮助下不断提高自身志愿服务精神,同时构建更为完善的志愿者培训体系。
(三)加强区域联动,成立区校共建志愿者联盟
区校共建理念的应用推动了高校志愿活动的发展,使得高校志愿者团队愈加庞大,能够为社区的志愿服务工作提供重要帮助,而且学生们在该过程中也体会到了志愿服务所带来的“精神升华”[4]。目前区校共建视角下,不仅要重视以上两方面措施的应用,还应进一步加强区域联动,使高校与社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并逐步使得高校志愿者服务可以走进社区、走向社会。在区域联动方面,高校志愿者可以通过分组、分区域的方式分别入驻不同区域,使得学校周边社区均有固定的志愿服务团队,可以在节假日、周末开展相关志愿者活动。
结语:高校志愿者活动的实施是对学生们的一种考验与磨炼,能够升华学生们的精神意识,提升其无私奉献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志愿者活动正在逐步朝着区校共建的方向发展,这是一种新型志愿者发展模式,高校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特长为社区、为社会提供志愿服务。通过本次调查研究来看,高校的志愿服务依然存在有一定的不足,本文便基于区校共建视角详细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从制度管理、建立志愿者培训体系、加强区域联动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可以构建长效的区校共建志愿服务机制。
参考文献
[1]王世超,解静,叶欣.高校志愿服务品牌化建设探究——以北京化工大学“晨星志愿者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1(45):96-99.
[2]李阳露.“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志愿服务品牌实践路径探析——以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青春e行志愿者服务队为例[J].新课程研究,2021(30
[3]史连杰.高校志愿者组织的网格化构建运行现状与提升路径——基于黄淮学院志愿者组织的实证分析[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5):62-63.
[4]杨雪,吴月,宋俊桦,董鑫鑫,马林娜,耳世慧,姜文静.医学高校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调查[J].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19(02):295-296.
苏前溢,(1995-01),男,汉族,浙江杭州人,市场营销 ,管理学学士,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团委书记(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共青团、志愿服务。寄刊地址:浙江省杭州市青山湖科技城杭电路1号,邮编:311300,手机:13758216860
盛培琳,(1996-3),女,汉族,浙江金华人,英语,文学学士。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思政教育、志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