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科技学院;沈阳; 110167
摘要:2016年至今国内100多家本科院校已经申请了机器人工程专业,目前各行各业对机器人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通过几年的重点建设,我校机器人工程专业已经基本建成模式先进、专业与产业动态对接、课程与应用型高校标准对接、综合评价体系完善的品牌专业;本文从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等几方面进行了探索研究。对完善和发展“沈科教学模式制度”发挥品牌专业引领和示范作用做好探索和准备工作。
关键词:机器人工程 品牌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沈阳科技学院机器人工程专业是在2017年正式成立招生运行的,是教育部公布2016年度高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获批“机器人工程”专业的24所之一。是全国第一批建立的高等院校。是沈阳中德新松教育集团与高校建立的第一所本科校企合作联盟。辽宁省机器人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全国高校机器人工程教育联盟理事单位。高校成立的机器人工程专业一般都落在自动化学院。但是新“机器人工程”专业“内涵比较丰富,也包含机械控制等”,所以我们学校为了体现我们学校专业的办学特色决定,决定全校专业动员,自动化系、机械系、管理系等多个专业相关教师共同组建机器人专业教研室,共同招生共同培养专业人才。多系部高效配合直接对接服务地方装备制造和机器人产业。
学校的目标是通过几年的重点建设,把我校的机器人工程专业建设成国家应用型大学中的示范专业,协助我校建成社会美誉度高、社会服务功能广、辐射示范能力强的国内一流民办高校。力争把机器人专业打造成培养模式先进、专业与产业动态对接、课程与应用型高校标准对接、综合评价体系完善的品牌专业。引进和培养一批在机器人行业界有较大影响、善于解决行业技术难题的能工巧匠,打造一支专兼结合、具备“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适应新形势,完善和发展“沈科教学模式制度”;完善学校信息化平台;产生一批能解决教育发展共性问题,具有很强指导意义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为发挥品牌专业引领和示范作用做好探索和准备工作。按照学校的品牌专业建设意见,按照沈科的教学模式,我们学校主要以四大课题的建设进行专业品牌的建设和研究:
一、 契合实际的机器人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建设
1、校企合作机器人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
首先组织全校机械、自动化、信息、管理等相关专业的教师进行市场调研,制定机器人工程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2、制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满足岗位要求教学计划
教师与校企合作企业的专家一起根据企业对机器人工程类人才的市场需求,共同研究制定工学结合机器人工程人才培养方案。依据岗位能力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建立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且根据机器人专业人才需求,拟定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计划。
3、建设优质核心课程
依据课程体系和机器人工程专业岗位能力的要求,与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探讨,制定核心课程的教学环节及教学手段改革指导方案。本着用什么、讲什么,需要什么、学什么的原则,建立《机器人技术基础》、《机器人维护与应用》、《机器人伺服驱动技术》、《机器人焊接工作站的维护与应用》等4门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
4、校企合作开发校本教材
引入本地域机器人公司的管理教材或运行手册,组织相关教师研讨校企教材编写思路,完成校企课程理实一体化教材。
5、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
教师通过调研学习先进教学方法,制定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方案,制定核心课程考试方式的改革方案和课程考核标准。
6、建立面对企业的机器人模拟教学应用实验室
通过组织教师实验、实训、培训,完善实验室运行管理制度或实验室的规章制度。
7、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根据学生在“3+1”教学模式中的实习情况,进行机器人行业企业调研、考核,新增机器人专业多个校外实习基地。
二、机器人工程专业“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1、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
确定专业带头人培养方案,学校鼓励并支持送培专业带头人参加以专业建设为内容的高级研讨班、参加学术会议、校际间的学术交流。学校确定根据专业需要引进专业带头人需要的工程实践经历、科研成果。
2、骨干教师的培养
每年都选派或推荐2-4骨干教师到企业关键岗位实践锻炼。并且组织专人研究教师到企业工作实践经验,科研教研成果。与企业人员共同整理参加学习、研讨会总结及成果材料。
3、建设兼职教师队伍
根据我们学校的现状,每学期力争选 8-11名德才兼备的兼职教师到校做讲座和报告。并邀请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建设、课程建设等工作。
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运行机制建设
1、建立并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保障机制。
学校相关专业和合作企业建立由专业带头人、企业优秀人员和社会机器人行家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并对每次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做好会议记录交全校老师借鉴和学习。
2、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校企共同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特别是校企合作共同制定生产性实训的管理制度。如成立实习领导小组,制定《实习领导小组工作制度》、编制《学生实习工作手册》、制定《校外实习基地管理办法》等。
四、保障体系及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1、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学校成立机器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建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建设管理办法。及时审核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及毕业生反馈;配合各个专业系部教师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学校财力物力全力配合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并做好教学质量管理标准。
2、校企合作订单培养
结合企业需求,建立相对动态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训计划,包括学生或学员参加培训实习的资料。
3、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建设
学校通过市场机器人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可以为社会及企业开展员工提升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技术服务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通过这些与企业共同开展的员工提升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技术服务等工作整理相关材料利于本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五、结束语
我校机器人工程专业坚持和创新“沈科培养模式”。以省内机器人公司为依托,以项目为导向,拓展与大型机器人公司以及辽沈装备制造业企业开展的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在合作培养、双能实习、学生就业以及专业建设、培养质量评价、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上有所突破。通过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按机器人专业特点设立子项目负责人并制定和实施子项目计划;与机器人公司合作,聘请一线岗位技术人员全程参与专业的设计建设工作。通过开展访谈、调研、研讨等活动,将企业最新生产工艺引入教学计划;参照机器人职业要求标准,将职业技能训练内容融入教学中;借鉴新的职业教育理念,创新教学内容,围绕课程建设,构建新的教学与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杨玉良,关于学科和学科建设有关问题的认识【J】 中国高等教育,2009(19)4-7
【2】陆国栋,李拓宇 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20-26
【3】吴涛,孙凯“新工科”视域下工程人才关键能力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3)156-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