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刺血拔罐治疗颈性眩晕(风阳上扰型)的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19
/ 2

针刺配合刺血拔罐治疗颈性眩晕(风阳上扰型)的临床研究

孙超祥  

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  100039

摘要:目的:探究风阳上扰型颈性眩晕采用针刺配合刺血拔罐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04月至2022年05月我院收治的风阳上扰型颈性眩晕患者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方法进行分组,对照组(n=25)单纯针刺治疗,研究组(n=25)针刺配合刺血拔罐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患者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量表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总体临床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量表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量表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风阳上扰型颈性眩晕患者采取针刺配合刺血拔罐治疗的疗效可靠,能够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功能,继而促进生活质量的提升,值得推广。

关键词:颈性眩晕;风阳上扰型;针刺;刺血拔罐;临床研究

颈性眩晕是指颈椎及颈部相关软组织,包括肌肉、韧带、关节囊、神经、血管等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变化,导致椎动脉颅外段血流障碍,而引起以眩晕为主的临床综合征,又称为椎动脉型颈椎病[1]。本病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眩晕发作或加重,多由头颈部活动所诱发,尤其在人体剧烈运动时症状更为显著,颈性眩晕发作时还常会伴有恶心、呕吐、视物模糊、无力等症状。对于颈性眩晕患者,临床主要采用针灸、推拿牵引、物理疗法等进行治疗,且中医对本病进行辨证后施治,可促进治疗手段的针对性,提升治疗效果[2]。基于此,本次研究选择2021年04月至2022年05月我院收治的风阳上扰型颈性眩晕患者50例,就探讨了采用针刺配合刺血拔罐治疗的效果,现报告有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21年04月至2022年05月我院收治的风阳上扰型颈性眩晕患者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方法将患者等分为各25例的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中男性与女性各为11例、女14例,年龄25~74岁,平均(55.69±5.38)岁;病程0.4~4年,平均(2.11±0.46)年。研究组男性与女性各为10例、女15例,年龄25~75岁,平均(55.41±4.29)岁;病程0.4~3年,平均(2.03±0.40)年。两组患者基础性的临床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单纯针刺治疗,即取指导患者坐位或半卧位,取风池穴、百会穴、率谷穴为主穴,再配以肝俞肾俞、侠溪、内关、行间等穴位,对应穴位消毒后采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以平补平泻法进针并留针半小时,每天治疗1次,每周为一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研究组针刺配合刺血拔罐治疗,针刺选穴、手法均通上述对照组,取患者单侧太阳穴、风池穴,对穴位周边进行按揉,使局部血管充盈,常规消毒后利用采血针快速反复针刺皮肤,深度1-2mm左右,完成后快速采用真空抽气罐妥善固定于针刺位置,保持5分钟左右。第二次治疗则取患者另一侧太阳穴、风池穴进行刺血拔罐治疗,治疗后休息2天再行第二次治疗,一共治疗10次。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患者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量表评分、生活质量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处理数据,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研究组患者总体临床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详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n(%)]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25

9(36.00)

12(48.00)

6(24.00)

19(76.00)

研究组

25

13(52.00)

11(44.00)

1(2.50)

24(97.50)

X2

-

-

-

-

4.1528

P值

-

-

-

-

0.0416

2.2两组治疗前后患者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量表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量表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量表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患者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量表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比较(x±s,分)

组别

例数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量表评分

生活质量评分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25

15.42±2.34

23.84±3.89

53.46±4.58

65.35±5.64

研究组

25

15.37±2.55

20.14±3.15

54.73±4.73

74.57±6.73

t

-

0.0722

3.6960

0.9645

5.2501

P值

-

0.9427

0.0006

0.3397

0.0000

  1. 讨论

颈性眩晕属中医“眩晕”、“头晕”范畴,中医认为,颈性眩晕的发作多为肝火上亢、肝阳上亢、肝气不安所致,目前颈性眩晕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推拿、针灸、膏药、中草药、针刀及功能锻炼等方法。其中针刺为眩晕的常用治疗方式,通过特定手法促进针刺得气,以调理气血、疏通经络,达到改善眩晕的作用

[3]。刺血拔罐目的是清除体内瘀堵,通过调和气血、活血祛瘀、通经活络等途径来调整人体脏腑,使脏腑和谐,经脉畅通,治病祛疾[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总体临床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量表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量表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对风阳上扰型颈性眩晕患者采取针刺配合刺血拔罐治疗的疗效可靠,能够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功能,继而促进生活质量的提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美佳,曹雷,刘洋.针刺配合耳尖放血治疗颈性眩晕(肝阳上亢型)验案举隅[J].养生大世界,2021,(4):150.

[2]张德勇,贾进辉,费德文.针刺配合点穴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疗效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33(21):3549-3550.             

[3]董正坤.针刺醒脑开窍联合中医辨证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21,36(6):942-944.

[4]周艳朋,李长聪,焦雪蕾.针刺颈夹脊配合风池、后溪及束骨穴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0,18(4):664-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