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究急性脑梗塞中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治疗效果。方法:筛选急性脑梗塞患者40例,时间范围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阿司匹林治疗)和观察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各20例,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梗死面积小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梗死面积及神经功能评分差异较小(P>0.05)。结论:予以急性脑梗塞患者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效果显著。
关键词:急性脑梗塞;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神经功能
在颅内动脉栓塞、小动脉病变、心源性栓塞等因素作用下,局灶脑组织缺血缺氧,引发神经功能障碍病症,即急性脑梗塞。该病具有致残率高、预后差等特点,多数患者会留下语言、感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等并发症[1]。目前,临床多通过抗血小板凝集治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缩小患者梗死病灶面积,减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均为临床常用抗凝药物,本文将对二者的联合应用作出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急性脑梗塞患者40例,时间范围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所选患者确诊为急性脑梗塞,年龄45~80岁,发病时间<24h,未接受过静脉溶栓或神经介入治疗,知情同意本研究;已排除大面积脑梗塞患者、复发脑梗塞患者、入组前1个月内使用过抗凝药物患者、病情危重患者、脑出血患者、合并其他严重内科疾病患者、合并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两组男女比例分别为12:8、11:9,年龄分别为(65.29±3.41)岁、(64.82±3.30)岁,体质量指数分别为(23.11±1.95)kg/m2、(23.25±1.97)kg/m2,发病时间分别为(10.22±2.14)h、(9.98±2.06)h,组间差异较小(P>0.05)。
1.2 方法
予以两组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包括补液、降颅压、保护脑神经、调控血压血糖、预防脑水肿等,积极控制其他基础病变,警惕患者病情恶化。
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国药准字:J20130078,规格:100mg*30s,拜耳药业生产),疗程为2周,1次/d,剂量为100mg/次。
观察组:阿司匹林肠溶片用法用量同对照组,加用氯吡格雷片(国药准字:J20180029,规格:75mg*28s,赛诺菲制药公司生产),疗程为2周,口服给药,1次/d,75mg/次。
1.3 观察指标
①分别于治疗前后,予以患者颅脑磁共振检查,明确脑梗塞病灶情况,获取相关影像学数据,参照Pulitono公式,计算患者梗死面积;②分别于治疗前后,参照NIHSS(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总分0~42分,得分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成正比;③判定两组治疗有效率,结果分为显效(NIHSS评分降低>60%)、有效(NIHSS评分降低30%~60%)、无效(NIHSS评分降低<30%)3个等级,总有效率排除无效患者。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4.0,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治疗有效率
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有效率对比[n(%),n=20]
组别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观察组 | 12(60.00) | 7(35.00) | 1(5.00) | 19(95.00) |
对照组 | 7(35.00) | 7(35.00) | 6(30.00) | 14(70.00) |
X2 | - | - | - | 4.3290 |
P | - | - | - | 0.0375 |
2.2 梗死面积及神经功能
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梗死面积及NIHSS评分对比(±s,n=20)
组别 | 梗死面积(cm2) | NIHSS评分(分)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观察组 | 9.28±1.09 | 5.02±0.96 | 24.69±2.11 | 11.54±1.87 |
对照组 | 9.21±1.16 | 7.43±1.02 | 24.85±2.30 | 16.98±2.25 |
t | 0.1967 | 7.6945 | 0.2294 | 8.3156 |
P | 0.8451 | 0.0000 | 0.8199 | 0.0000 |
3.讨论
急性脑梗塞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局部脑组织软化或坏死、引发神经功能障碍,是该病基本病理机制,若患者未能接受有效治疗,可能留下偏瘫、智力障碍、语言功能障碍等并发症,且患者死亡风险较高。作为急性脑梗塞常用治疗药物,阿司匹林能够抑制血小板功能,其属于环氧酶抑制剂,在降低血栓形成几率、阻止血小板凝聚方面优势显著,但其对血小板在上皮损伤、黏附方面的抑制作用不明显,故疗效个体差异大。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凝集效果好,能够抑制血小板、腺苷二磷酸受体结合,属于前体药物,在作用机制方面与阿司匹林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减少纤维蛋白活化、抑制血栓素形成,能够强效抑制血小板聚集,有效改善患者血液黏稠度[2]。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有效率方面,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在梗死面积方面,治疗后观察组小于对照组,在NIHSS评分方面,治疗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梗死面积及神经功能评分差异较小(P>0.05)。说明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应用,能够切实提高抗凝效果,缩小患者病灶面积,减轻急性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损伤,促进其病情恢复。需要注意的是,在联合用药期间,应注意监测患者凝血功能指标,警惕皮肤黏膜出血、鼻出血、消化道不适等不良反应,确保“双抗”治疗顺利进行[3]。
综上所述,予以急性脑梗塞患者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效果显著,可缩小患者梗死病灶面积,提高患者神经功能,提升急性脑梗塞整体治疗效果,具有推广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裴小利.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分别及联合应用对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患者血小板聚集的临床效果[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23):3933-3935.
[2]巩同玉.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急性脑梗塞的应用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影响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9):128+136.
[3]李蔚.急性脑梗塞采取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患者血清PPARγ水平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3(06):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