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原试点城市探索对天津市的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15
/ 3

分析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原试点城市探索对天津市的启示

汪吟寒 李若彤

天津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天津市,301617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呈现日益增长的趋势,人口老龄化成为人口转变的必然结果。且近年来收入水平上升、消费结构的改变,人们对长期护理的需求提高,发展和实施长期护理保险成为了当务之急。我国在16年和20年相继推行长期护理保险的试点城市,通过文献研究法等方法,对多个原试点城市之间进行分析对比评估,发现原试点城市出现在筹集上过于依赖于医保基金等问题。天津市现在成为试点城市之一,为提升长期护理保险的运行效果,在天津市的筹资、地区间差异等方面进行完善,使长期护理保险在天津市的顺利推行。

关键词:长期护理制度;试点城市;PEST分析法;天津市

作者简介汪吟寒(2000-),女,四川成都人,天津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2019级本科生;李若彤(2000-),女,河南洛阳人,天津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2018级本科生

1 研究背景

我国正处于人口快速老龄化的阶段,从前几次普查结果来看,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虽然持续提升,但每十年间增幅一般不超过两个百分点。但据本次普查,老龄人口占比不仅首次突破10%(达到13.5%),而且增幅高达4.63个百分点,显示人口老龄化正在加速。[1]中国人的人均预期寿命已从2012年73.5岁,提高到2022年的77.93岁。人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心功能随之退化,因此人口老龄化往往伴随着老年人失能化。在2020年,我国失能老龄人口达到5271万,预计到2030年,失能老龄人口在总失能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57%,如果不施加预防和控制措施的话,这个比例将在2050年进一步增长到70%以上。即,2030年中国失能老人将达到6168万人,2050年将进一步上升到9750万人。[2]

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增加,使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未富先老”的局面,为了改善这一局面,我国在“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中提出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探索建立长期护理制度,而后在20年9月,国家医保局印发了《关于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除宁、青、藏、琼之外每省至少一个试点城市。

结合天津市的实际情况,运用PEST分析法对天津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外部环境进行评估。

政治法律环境

经济环境

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天津市常住人口1386.60万人,60岁以上人口300.27万,占比21.6%.人均预期寿命81.91岁,预期失能老人基数大;未颁布涉及长护险的地方性法规。政策法规的缺失,试点过程中可能面临无法可依的局面,加大建立的难度;

2016年,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预计健康产业总规模2020年将突破8万亿元,2030年将突破16万亿元。[3]全市全市老人家食堂达到1701个,养老机构396家。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站)1357个,床位数1.4万张。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拥有床位6.17万张。已构建了以社区为支撑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765.14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数171.96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4.7%和1.3%,但人均医保支出上涨,医保基金面临巨大的压力;

21年末全市上市63家证券公司,且多家商业银行,商业保险入驻天津,为资金筹集提供多元化渠道;

2019年全国经济综合排名,天津市位列第11,经济基础雄厚;

天津市内六区与郊区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同时医疗资源分配水平有所不同,和平区医疗资源全市最丰富,2019年和平区人均床位数量高达134.40张/万人,远高于天津全市人均床位数量。河西区、南开区人均床位数量也均较天津全市人均床位数量多。东丽区人均床位数量最少,仅为21.50张/万人。且失能老人分布状况差异也有很大区别,这使得天津市在构建长护险时需要考虑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天津市在构建长护险时需分析和考虑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

社会文化环境

技术环境

天津市市民通过新闻媒体客户端、网络等手段关注长期护理保险及其试点的实施状况,天津市虽为新增试点,但其也存在一定的社会关注度和大众接受基础。削减了推行过程中民众不熟悉政策带来的阻力;

根深蒂固的“养儿防老”的观念也极大阻挠着政策的进一步推动和发展

2020年,天津市医保局推行“互联网+”医疗服务医保支付,推动医疗卫生服务的便利化、简洁化;

积极推进智慧医疗建设,启动天津市健康医疗大数据超级平台项目,建立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数据和全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平台,可让医院便捷获取患者历史全诊疗与健康信息

可以得出天津市在建立长护险上拥有以社区为基础的居家养老体系,且市民对新政策的关注度较高,市内多家医院联合建立了医疗大数据平台。由此可见,天津市在建立长护险方面拥有良好的养老、群众和医疗资源基础,同时还拥有国内较雄厚的经济基础,为长护险的基金筹集打下基础。但同时也面临国内常见的医保基金压力问题、以及传统养儿防老的观念阻碍,天津市自身还存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可能会后期出现政策推行进程不同步。

2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城市的比较分析

2016年人社部发布了《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人社厅发[2016]80号),选择了15个城市开展长期护理保险的国家试点,其中包含上海市、青岛市、南通市、石河子市等。[4]青岛是国内第一个试点城市。南通市紧跟其后。上海市则根据《指导意见》结合了自身的地区生产总值,医疗资源数量、人均消费指数和养老服务机构的现状等方面,在17年推行出上海市长护险制度。石河子市作为国内第一个西北试点城市,在17年也推出了试点政策。

2.1 覆盖范围

地区

覆盖范围

青岛市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员

上海市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60岁及以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

南通市

市区范围内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

石河子市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本地户籍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

  表1[5]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以上的四个城市都实行了全覆盖模式,但在城镇居民的范围上有所不同,上海市要求必须是在60岁以上的,南通市仅包含了市区的参保人员。说明各地在试点期间的参保范围不一致。尤其在南通市,出现了区域间的不公平的现象,相对于市区来讲,郊区甚至于农村地区的居民在经济能力、社会地位等方面都处于弱势层面。尤其在南通市,区域间不公平的现象更为显著,不能享受长护险制度,这导致农村地区所受地方政府的社会福利增加,政府财政支出压力变大;损害了社会成员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加剧了不同群体间的贫富鸿沟。

2.2资金来源和标准

从资金的筹集来源来看,资金的主要来源在医保基金、个人缴费、政府补贴等。四个城市主要依靠在医疗保险基金方面,个人和单位的缴费直接从医疗保险基金中扣除,其余则依靠政府的财政补贴。

从筹集的类型来看,原试点城市属于混合式筹集,针对不同的群体,不同的经济消费能力,制定不同的筹集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个人的利益,筹集来源太过于依赖医疗保险基金,缺乏了独立性。近年来,我国医保支出金额较大,占GDP的比例逐步提高,各地医保压力都较大。医疗保险本身面临巨大的财务压力,若过于依靠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进行筹资,可能会无法保障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南通市在医保基金的基础在按照居民的人均收入比例个人缴纳部分费用,这种模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医保基金的压力,但是金额的标准难以确定,过高会给参保人员带来经济压力,但过低又会使给付的标准下降,反而造成依赖政府的财政补贴,政府的压力增大。最特殊的是石河子市,在个人、政府的基础上,引领了社会资本进入此领域,让筹集渠道多元化,有利于长护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2.3支付标准

根据上述支付标准,可以发现我国的医疗机构护理报销基本覆盖60%以上的护理费用,养老机构报销基本覆盖服务范围内50%以上的护理费用,这说明,个人承担的长期护理费用比例低,加剧了长期护理保险基金的压力,从长远分析这不利于长期护理制度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存在对传统医疗资源依赖过重,医保和护保责任界定不明确。通过对各地发行服务项目对比,多地都仅仅是重心在基本生活服务,忽视了对老年人的心理治疗。

3.试点城市对天津市建立长期护理保险的启示

对我国的原试点城市进行了分析对比,发现我国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上筹集资金单一缺乏独立性、护理项目不明确、医保和护保责任不明确等问题,不利于长期护理保险的可持续发展。从多个方面并结合天津市自身实际分析针对以上问题如何进一步提高长护制度的效果。

3.1建立和完善长期护理保险的地方性政策法规。

我国目前并无有关长期护理保险的法律法规,10年制定的《社会保险法》也并未纳入护理保险制度,这使得天津市在推行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政策难以实施。天津市应该积极总结早期试点城市的经验,不断推进和改善参保范围、支付方式等精细化,同时增强长护险基金监督管理能力,以减少道德风险事故的发生。政府出台地方性条例及配套的政策实施,暂时将长护险归于社会保险范畴。

3.2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多元化筹集渠道

建立以社会保险为主,商业保险为辅的长护险制度,形成以政府、个人为主,社会为辅的筹资机制。将天津市潜在的长期护理需求转变为可实现的长期护理保险需求。明确政府的责任,在必要时提供财政补贴促进长护险可持续发展。促进长护险金融支持系统发展,加入商业营利性机构进行投资,实现多元化筹资渠道。

3.3缩小天津市地区间差距,实现城郊共同发展

加强天津市郊区失能老人护理工作建设。目前大部分郊区的护理资源不完善,失能老人主要由其家人照顾,通过开展居家护理服务技能培训可增加居民的护理知识和技能,有利于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社保局积极落实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社会福利补贴制度,对居家照顾失能老人的家人提供一定的生活补贴、带薪休假等福利制度。同时鼓励天津地方高校开办失能护理照护专业,培养高校毕业生从事护理服务。

3.4强化长期护理保险宣传,提高政策推行效果

受传统养儿防老观念的影响,人们对通过投保方式养老的接受度低。且受固化思维禁锢,部分老人认为新增保险属于政府“骗钱”行为。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长期护理保险的宣传和讲授工作。基层民政部门和各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定期开设政策解读,使政策真正走进人民的心里。

参考文献:

[1] 赵廷辰.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成因与应对[J].清华金融评论,2022,(04):53-56.

[2]总报告起草组,李志宏.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总报告[J].老龄科学研究,2015,3(03):4-38.

[3]梁爽.推进天津康养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21,(02):43-44.

[4]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EB/OL].[2016-07-08].www.gov.cn

[5]刘文,王若颖.我国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效率研究——基于14个试点城市的实证分析[J].我国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效率研究,2020,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