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放射治疗引起的脑部疾病检查及护理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08
/ 2

肿瘤放射治疗引起的脑部疾病检查及护理研究

哈斯那布其

包头市蒙医中医医院  014060

摘要 在肿瘤的治疗方法中,放射治疗能够起到最快最直接的作用。但放射治疗如同生化武器,在治疗的过程中也会造成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情况。在给患者治疗肿瘤的过程中也会对脑部造成不可逆转的放射性损伤。基于此本文展开如下探究。

关键词:肿瘤放射治疗;脑部疾病;治疗;检查

引言

在临床上,放射治疗往往要实施综合治疗,也就是结合患者的身体状况、肿瘤的发展趋向、侵犯范围、病理类型,有计划、合理地综合应用治疗技术,尽可能保障患者的生存质量、提升治愈率。

一、放射治疗方案的选择

1.手术治疗加放射治疗。这种治疗方法的局部控制效果较好,适用于没有远处转移或者局部复发率高的患者。包括术前放射治疗、术中放射治疗和术后放射治疗。在手术前进行放射治疗,能够降低肿瘤的复发率,提升切除肿瘤

的效果,适用于直肠癌、软组织肉瘤、喉癌、食管癌等。在手术过程中,针对切除的肿瘤进行大剂量放射治疗,目的是大剂量杀伤肿瘤细胞,降低复发率。这种方法能避开肿瘤附近的关键器官,针对性较强。对胰腺癌和晚期胃癌等的效果比较好。完成手术后,如果还存在亚临床病灶、有淋巴结转移或者肉眼残留,需要开展术后放射治疗。一般在伤口愈合后进行,适用于头颈部肿瘤、软组织肿瘤、肾癌、乳腺癌、肺癌、食管癌、脑瘤。

2.化学治疗加放射治疗。这种治疗方法适合对化疗和放射治疗敏感,因为远处转移而复发的患者。包括交替使用、先后使用和同期使用三种模式。两种治疗方法同期使用,杀灭肿瘤的效果最好,但是也会严重损害正常组织,所以必须严格控制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的剂量。两种治疗方法先后使用,会延迟第二种方法的治疗时间,但是毒副作用相对较小,可能会让肿瘤细胞加速增值。交替使用两种方法,比如每月首周实施化疗,第二周到第四周实施放疗,达到放射治疗总量后完成治疗。这种模式能控制放射性损伤,但在临床中需要谨慎降低放射治疗的剂量。

二、脑部放射性损伤概述

脑部放射性损伤主要指的是电离辐射后出现脑部损伤,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电离辐射之后,以6~47个月期间最为常见。从常规的角度来看脑部的放射性损伤通常会在放射治疗后出现颅内血管以及神经细胞的生理病变,严重者甚至出现影像可见的病灶。通过临床血清纤维蛋白原检验能够有效检测出脑部损伤以及病变情况,有利于患者及时治疗。《临床检验手册》对血清纤维蛋白原检验进行了详细地讲解,为临床治疗和护理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临床检验手册》全书共分为七章,内容上涵盖了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体液学检验、临床输血学检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及临床核酸与基因检验。每个章节中的检验项目都包含了对患者的具体要求、检验标本、检验方法、参考区间以及危急值、具体临床应用、临床意义、影响因素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等。

放射性脑损伤可以根据时间来区分为急性型、早迟发反应型以及晚迟发反应型三种。急性型脑损伤可以在放射治疗后数天到1个月之内显现出来,通常表现为头疼、呕吐以及记忆力减退,严重者会出现定向障碍、意识障碍甚至是数日内昏迷并且死亡。早迟发反应通常发生在放射治疗后1~6个月内,临床表现为嗜睡、恶心呕吐、记忆力减退以及易怒等,也有可能表现为局部神经系统恶化或者疲劳感等。晚迟发反应则可以进一步分为无病灶期、水肿期、坏死期、囊变期四种情况。各个期间的表现各不相同。

三、脑部损伤临床表现

脑部放射性损伤在临床方面通常表现为感觉障碍、失语、头晕、意识不清、吞咽困难、恶心呕吐、神经系统紊乱、面部神经瘫痪、走路不稳、舌肌萎缩、认知障碍、癫痫、记忆力减退、神经异常,严重者会出现呼吸肌麻痹进而导致心跳骤停最终死亡的情况。《临床检验手册》一书中明确指出,通过血清纤维蛋白原的检验能够有效确认脑部血管的情况,同时也能够检测脑内生理水平的情况,在神经胶质细胞出现过量表达以及神经系统出现炎症时都能够通过血清纤维蛋白原的检验进行确诊。研究表明,因放射导致脑血管通透性增加以及脑血管屏障作用降低后,血液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会渗入到神经组织中,逐渐转化为不溶性纤维蛋白并且在神经系统中出现沉淀,这一过程会持续到损伤后的数天内。纤维蛋白原的主要作用在于调节炎症、凝血以及组织修复功能等,作为机体生理止血中的重要因素之一,不仅能够作为血脑屏障被破坏的标志物,同时也抑制了损伤神经的修复。

四、放射治疗引起的脑部疾病检查及护理

《临床检验手册》中指出,纤维蛋白原主要由肝细胞合成并且分泌,占血浆总蛋白量的2%~3%,其半衰期在4~5天左右,是机体止血中的重要凝血因子,作为应激蛋白在应激状态下会出现升高的情况,尤其是在急性应激状态下升高的会更加明显。通过实验能够看到,脑部接受放射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有明显升高的现象,这一现象证明了放射线是导致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升高的因素。

正常情况下的中枢神经系统中无法检测到纤维蛋白原,但脑部受到放射治疗,脑组织中能够出现大量的纤维蛋白原沉积,研究表明,缺血缺氧、神经系统外伤、血脑屏障破坏、血神经屏障破坏时血液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就会沉积在血管中以及脑组织中。结合电镜观察放射后的脑组织中是否存在纤维蛋白原沉淀也能够作为脑血管损伤或者血脑屏障损伤的重要标志。防止放射治疗对脑部产生损伤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目前临床方面对纤维蛋白原损伤神经机制还处在研究过程中,但抑制纤维蛋白与受体的互相作用能够作为放射性脑损伤的防治思路,为肿瘤放射治疗后引发脑损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有效参考。《临床检验手册》内容方面为常规临床检验项目,在编写过程中考虑到篇幅大小,仅列举了当前的主流检验方法并且附加相应的参考区间。

《临床检验手册》中列举的参考区间来源于试剂的说明书、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以及卫生行业的相关标准。各个实验室应当结合本书内容根据监测系统来建立或者引用适合实验室的参考区间,也可以参考医学检验危急值报告程序规范化专家共识等相关资料并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进行危急值项目的界定和设置。本书适合医学相关专业学生作为参考教材使用,也可以作为在职医疗人员作为参考资料进行使用。

参考文献

[1]李涛,吕家华,郎锦义,章真,金晶,许红霞,李薇,丛明华,周福祥,杨道科,李国文,康静波,石汉平.恶性肿瘤放射治疗患者肠内营养专家共识[J].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2017,4(03):272-279.

[2]彭丽娟,周秀琴,熊曼.肿瘤放射治疗并发放射性皮炎的相关因素及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6):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