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646000
摘要:肝内胆管癌(ICC)属于常见的肝脏胆道类肿瘤,是因上皮细胞病变造成,这些上皮细胞,会沿着胆管系统,从小胆管到大胆管生存。但近几年对于ICC的病理学研究比较欠缺。因此本文着重分析,肝内胆管癌的病理特点。
关键词:肝内胆管癌;病理学特点
ICC又称为胆管细胞癌,是由肝内胆管上皮而引起,其发病机制仍存在争议。一般认为ICC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包含团块型(可分为普通和非普通类型,其中普通型是由胆管上皮细胞构成;非普通的肿瘤细胞要小于普通类型,其特点是替代性生长)、管内生长型(发生在肝内大胆管中,特点和肝外肿瘤相似。按照形态不同分为管周弥漫、乳头等类型)、管周浸润型(该类型可以和团块型一同存在,特点和团块ICC相似,多发生在肝内大胆管中);而肿瘤细胞可侵入到血液中生长、增殖,所以要早期诊断和评估[1]。有学者说明,ICC属于原发性肝癌,其发病率仅次于肝细胞癌,可占据10-15%,且呈上升趋势。该疾病发病较为隐匿,大多无显著症状,且缺乏特异性高的诊断标志物,所以大部分患者发现该病时都处于晚期阶段,失去手术治疗机会[2]。对此本文针对肝内胆管癌的病理学特点,展开综述。
1.肝内胆管癌概念
在原发性肝癌当中,ICC是仅次于肝细胞癌的常见肿瘤疾病,发病率在世界范围中处于上升趋势。由于ICC会累及胆道内壁,少部分患者还会累及肝细胞间质成分或者肝小叶全层,且70%左右的患者无特异性体征,需要用血管造影实行活检确诊[3]。胆管癌依据解剖位置可以分为肝远端胆管癌、ICC等,据调查,ICC在东南亚国家高发其中泰国发病率最高,中国次之。近几年,ICC死亡率和发病率都逐渐上升,且病因仍未明确,可能的发病危险因素包含肝吸虫病、胆管炎等等。
尤文化[4]等学者认为,ICC发病原因为持续胆道炎、胆汁淤积。而慢性胆道炎会造成胆汁酸信号异常,刺激细胞因子分泌,损伤DNA修复功能,抑制抵抗癌症的基因,形成促癌微环境。在微环境中,多条传导通路失调,造成上皮细胞无限复制,血管生成以及转移。近几年,随着分子生物学不断发展,人们加深了ICC起源认识,尽管存在较多争议,但在一定程度上,说明ICC源自多个细胞。
2.肝内胆管癌的组织病理学特点
ICC可以按照组织病理学的特点,分为传统和非传统类型。其中传统ICC特点为巢状生长,肿瘤大小5cm,无肝病基础情况。非传统ICC特点为小梁型,可以表现肝外肿瘤特点,且ICC小于传统型,一般是在慢性肝病或者肝炎病毒感染的基础上产生。
2.1传统型
通过观察镜下特点分为三种,但三者间无界限,部分可重叠。(1)巢团:由小单核细胞排列为巢状结构,质地硬,细胞核呈黑色,细胞质比较少,和乳头状癌具有类似特点。(2)大腺管:肿瘤呈中度分化,由高柱状细胞进行排列,形态比较不规则,且异型性明显,可见大量有丝分裂。(3)小腺管:肿瘤分化度高,由上皮细胞实行排列,细胞核呈椭圆形,有时可见中性粒细胞。
2.2非传统型
非传统ICC分为四种类型。(1)肝前提细胞型:该类肿瘤属于ICC罕见亚型,和病毒感染存在一定联系,被认为起源前体细胞;肿瘤呈白色,无包膜,病理特点是类胆管反应,常伴胆管畸形。(2)小梁:该类型的特点由大量多边形嗜酸细胞组成,有时可见网状结构,其与HCC比较相似,两者的区别在是,小梁型ICC无核仁,胆汁量少,肿瘤中心呈纤维化。与传统ICC相似,其肿瘤中心会出现坏死或者少量钙化情况。(3)未分化:虽然所有的非传统ICC亚型中均存在低分化或者未分化区域,但只有这种亚型上皮细胞完全未分化。(4)肝门型:该类肿瘤是由小腺管构成,还可由不规则腺细胞形成,这些腺细胞体积大,异型性不太明显。其特点和胆外胆管癌较为相似,具体特点为蛋白大量生成、周围神经受到侵犯、胆管浸润等。
3.小结
综上所述,ICC按照大体标本特点可以分为管内生长型、团块型等,其中团块型还可以分为普通型和非普通型,还可根据组织病理学特点分为传统和非传统型,经过对上述病理学的探讨,可为ICC预后及诊断提供依据和新的治疗思路,但这种分类方法还存在一些不足,需不断完善临床实践。
参考文献:
[1]吴飞. CPS1与CPS1-IT1在肝内胆管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与病理的相关性研究[J].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0,30(3):202-204.
[2]李学建, 张城硕, 李晓航,等. 影响肝胆管细胞癌手术预后的临床病理学因素分析[J].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2,31(1):65-70.
[3]胡兴龙, 王胜智, 吴敏良,等. 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术后的预后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20,29(3):377-382.
[4]尤文化, 梁渊, 吕凌. 精准医学时代下肝内胆管癌的发病机制与临床转化[J].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1,37(4):935-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