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德育模式的构建及优化路径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30
/ 3

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德育模式的构建及优化路径探析

宋钊锋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 250358

摘要:德育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环节,“三全育人”德育模式的构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模式,包括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三个维度,构建“三全育人”德育模式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提升德育实效性的现实要求以及马克思主义关于全面发展理论的必然要求。面对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现实困境,高校应积极优化“三全育人”德育模式,以增强各主体合力推动全员育人,以持续德育保证全程育人,以“大德育”视野落实全方位育人,着力以“三全育人”德育模式提升高校德育育人实效性,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德育;“三全育人”;高校德育模式

引言

高校德育是高校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核心环节,随着时代发展,社会生活日新月异,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日趋多元,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和道德评价标准已经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高校学生群体思想价值观等各方面尚未发展成熟,加之高校的特殊性,各类思想文化和社会思潮在此交汇争锋,学生难免会受到不良影响,增添高校德育工作的难度,影响德育效果。因此对于高校德育而言,不仅要加强德育的力度,更需转变教育理念,构建起“三全育人”德育模式,凝聚起多主体育人合力,将德育落实到育人全过程,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德育,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三全育人”德育模式的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7年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以下简称“三全育人”)。基于此,教育部印发通知,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一)“三全育人”德育模式的含义

从广义上讲,“三全育人”不仅能够构建德育模式,更是一种可以应用于整个教育领域,为教育者进行立体全面的教育提供指导的先进理念。高校“三全育人”德育模式作为一种体系化的德育模式,其内在由主体、时间、空间三维要素构成,内容分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个方面。

  1. 全员育人

从主体维度来看,全员育人是指德育要凝聚起各主体育人合力。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和家庭的事情,更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因此,构建“三全育人”的德育模式,首要的就是明确“全员”的主体责任,在遵守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构建全员育人机制,由政府统筹规划,凝聚起学校、家庭、社会组织等各个主体的强大育人合力,在德育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使每个主体在育人方面的优势得到最大化彰显。

  1. 全程育人

从时间维度来看,全程育人是指德育要贯穿教育各阶段,让道德教育在学生学习成长的全过程持续发挥育人作用。大学时期作为专业知识的集中储备期和价值观的逐步成熟期,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阶段,这就要求高校德育要在有限的教育时间内做到全程育人,既要将德育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始终,又要针对各阶段的学生实施精准化的德育,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规划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内容及合理的教育工作方法。

  1. 全方位育人

从空间维度来看,全方位育人一方面是指充分发挥全方位协同育人作用。高校的道德教育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更应体现在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方面面,通过构建多重德育阵地,形成立体多维的全方位育人模式,让学生受到全方位的道德教化和感召,将高尚的思想道德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另一方面是指高校德育工作的育人作用要体现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德育的立德树人,是通过立德进而达到树人的目的,道德教育为的是教导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做到德得一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再在此基础上将其培养为全面发展的人,帮助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三全育人”德育模式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立德树人是高校构建和运行“三全育人”德育模式的根本任务,主体要素、时间要素和空间要素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立德树人。在育人为本的理念中,德育工作者作为德育的主要育人主体,可以支配时间和空间要素,在这一模式中发挥根本性的主导作用,其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对德育模式的整体运行产生着决定性影响。

在主体要素的主导下,时间和空间要素在德育模式中则起到介体作用,扮演着将德育主客体联系起来的桥梁纽带。在高校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将德育分为不同阶段向受教育者传授不同的德育内容,体现出德育模式的时间要素,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在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统一中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则是德育模式的空间要素。

由此可见,在高校“三全育人”德育模式的构建与运作中,各要素之间互相配合,共同作用,才能真正做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二、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德育模式的现实困境

道德教育自古以来一直处于中国教育领域的核心地位,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更是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高校开展了综合改革试点推行“三全育人”教育模式,高校德育的“三全育人”工作在社会各界全员全程全方位的积极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就目前情况来看,“三全育人”德育模式的构建与运行方面仍存在一些现实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全员育人中,主体缺乏有效沟通

在“三全育人”德育模式的全员育人理念中,包括高校、社会、家庭等都作为道德教育主体而存在,要做到全员育人,各主体在各自进行道德教育的同时,也需就形成道德教育合力进行必要的沟通,然而在现实情况下,高校与家庭、高校与社会、家庭与社会各主体之间,甚至高校内部各部门之类的小主体之间,就道德教育本身都或多或少存在沟通不足的问题。同时,就高校内部而言,思政课教师、辅导员、行政教师等都同为德育主体,又各有其自身职责重点,若难以形成明确的分工,又缺少必要的沟通交流,在育人过程中就难以进行有效配合,容易导致道德教育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各教育主体之间缺乏有效沟通,自然难以形成理想状态下的全员育人合力。

(二)全程育人中,德育工作开展缺乏连贯性

在目前高校德育全程育人的过程中,尽管道德教育贯穿学生成长全过程,但仍有一些容易影响德育工作连贯性的细节问题值得注意。一是初入高校的新生德育与高中德育之间的连贯性,也就是现在常说的实现“大中小德育一体化”的问题,做好衔接阶段的德育工作是高校做好全程育人的首要前提;二是假期期间的德育工作易被忽视,学生寒暑假不在校期间是高校开展德育工作的薄弱期,此阶段学生也容易受到外界影响,高校应结合学生家庭,保证全程德育在假期期间的连贯性;三是毕业生的德育工作不容小觑,越是在毕业生即将离开学校,面临升学、就业及步入社会的选择时,高校越应给予正向的德育引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在最后阶段将高校阶段的德育工作一以贯之。

(三)全方位育人中,教育环节缺乏有效协作

高校德育的全方位育人主要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教师在课堂教书育人,让学生通过受教育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将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根植于心,再将所学理论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通过实践夯实理论基础,进而让高尚的道德品质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各教育环节的协作性有待提高,课堂中的理论通常难以联系具体实践,而实践教学往往流于形式,不能与学生课堂所学做到有机融合,也缺少与理论知识的衔接,以及对理论的升华和提高。因此,在全方位育人方面各教育环节的有效协作有待加强。

三、高校“三全育人”德育模式运行的优化路径

面对环境的挑战和本身存在的不足,高校“三全育人”德育模式应从自身出发,通过发挥全员合力、保证全程持续、构建“大德育”视野等方面,在切实形成全面优化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德育模式,并将优化模式付诸实践。

(一)增强全员育人意识,发挥德育育人合力作用

“三全育人”模式中,育人主体可以支配时间和空间要素,在这一模式中发挥根本性的主导作用,其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对德育模式的整体运行产生着决定性影响。因此,增强全员育人意识,发挥全员主体作用是优化“三全育人”德育模式运行效果的基础和前提。高校德育不能仅仅依靠学校,还要构建全员育人机制,凝聚起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组织等各个主体的强大育人合力,在完善学校教育的同时,以家庭德育教化、社会道德舆论等互相配合,环环相扣形成德育闭环。

这就要求各主体之间加强联系,增进沟通交流,明确各自所承担的德育责任。首先是加强高校与家庭的交流,高校学生虽大多已成年,但家庭在其成长过程中仍能起到重要的在教育作用,因此在德育育人方面,高校与家庭应达成共识,在全员育人中搭建起家校共育的桥梁,学校定期对学生进行德育学习效果评价,如实向家长反馈学生思想道德近况,家长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家庭德育方案。其次是加强高校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交流,明确社会各主体所扮演的德育主体的角色,在社会实践、就业指导、舆论引导等方面充分配合学校做好德育工作。再次是高校内部各微主体之间注重分工协作,学校统一制定完善的德育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各部门的德育职责,各部门之间既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又勤于交流、互相促进。最后,国家通过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明确德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促使各主体的育人意识及育人责任感全面增强,将德育育人合力全面推向新高度。

(二)保证德育全程覆盖,保持德育育人的持续性

保证德育在教育过程中的全程覆盖,让德育渗透学生成长成才的每个阶段,就是要确保德育育人的持续有效进行。

从高校教学来看,主要路径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三位一体”贯穿教育全过程,让学生日常学习的每门课程渗透德育思想,实现“课程德育”与“德育课程”的同向同行。

从德育整体来看,学生的认知发展即为一种心理发展过程,会随着阶段的不同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在全程德育理念下,高校需要对学生实施精准化的德育,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规划有针对性的德育内容,制定合理的德育工作方法。对于初入高校的新生,要注重高校德育与高中德育之间的衔接,在课程安排上开展高校德育课程、心理健康课程,辅之以新生座谈会、大学入学须知等活动,帮助学生适应心理上的转化,从而避免与高中德育产生脱节现象,保证连贯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随着学生年级升高,德育内容应进行相应调整,不仅要从思想道德、价值观等各方面正向引导学生,而且要做好诸如专业规划、婚恋观教育、就业指导等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德育工作,在学习和未来方向上给学生提供专业指导的基础上,从心理和情感教育方面充分发挥德育的优势,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和现实问题。总之,高校要保证德育全面覆盖每位学生的大学阶段,做好前后承接,使学生在高校学习中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品德和积极健全的人格。

(三)落实全方位育人,构建“大德育”视野

高校德育优化全方位育人,就要突破传统的单一育人模式,构建起“大德育”视野,通过“三个平台”和“五进工程”落实全方位育人。

  1. “三个平台”打造“大德育”立体空间

第一,制度育人。道德他律是道德自律的基础,高校作为学生“三全育人”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应首先建立起完善的制度体系,为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制度保障,让学生的道德行为得到合理的规范和约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全方位的教育,帮助学生将道德规范内化,由他律逐步转化为自律,自觉养成好的道德习惯。

第二,环境育人。学生的成长成才与环境的优劣密不可分,优化全方位育人离不开校园文化环境的改善,小到校园景观的布置陈设,大到校风学风建设,都应为德育助力,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接触高尚道德文化,潜移默化中自觉接受熏陶,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真正实现道德教育的全方位育人作用。

第三,实践育人。全方位的道德教育绝不能仅仅存在于教学领域,更应走出课堂,融入社会实践,因此在“全员育人”的前提下,学校与社会主体形成携手育人模式,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分阶段开展能够有效承接本阶段理论学习的实践活动,真正将所学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通过实践夯实理论基础,进而让高尚的道德品质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2. “五进工程”拓展“大德育”实现途径

第一,系统进教材。高校教学中,在原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基础上,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以德育为主的教材,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西方道德教育等全方位德育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地域特色、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生实际情况为土壤,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学理性的德育教材。

第二,生动进课堂。提升德育课堂的教学效果,需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合理有效的理论灌输与案例教学、情境教学、议题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方法相结合,寓情于理。融入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教学模式,多多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德育的情感教育优势吸引学生,让学生自觉增进德育学习的兴趣。

第三,深入进生活。高校学生的主要学习和生活环境是学校的教学区及宿舍区,因此除了在教学方面进行改善以外,还需拓展到宿舍领域,深入进学生生活,通过开展宿舍文化节、宿舍风采展、辅导员进宿舍等各类活动,以高尚道德和优秀文化滋养学生们的日常生活,让德育成果落实到学生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四,多元进网络。全方位开展德育离不开网络,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对学生开展网络德育,用线上授课等形式创新教学方式;另一方面,学校可以从网络中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实时传递德育内容,将积极正向的思想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

结语

总而言之,“三全育人”德育模式在高校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代高校德育需进一步构完善“三全育人”德育模式,优化“三全育人”德育模式的运行路径,进一步提升其在育人方面的价值,直面现实问题,敢于应对挑战,充分发挥各主体育人合力,保证德育的持续性,构建“大德育”视野,真正做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着力以“三全育人”德育模式提升高校德育育人实效性,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8-05-03(002).

[2]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光明日报,2016-12-09:(01)

[3]张文风.对高校“三全育人”的若干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4):114-116.

[4]杨智平.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内生动力的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44):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