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福田区荔园小学
自古以来,高洁冷逸、傲骨风霜的梅花被誉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文人墨客痴迷于梅花,爱用梅花的品格自比,用最纯挚的文字赞美梅花。经查询,写梅的诗多达565254多首,这个庞大的数据可见梅花在文人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王冕写的《墨梅》是灿若繁星的咏梅诗中尤为璀璨的代表。
墨梅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一)梅带风骨
这是一棵长在洗砚池边的梅树。洗砚池的典故,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王羲之在洗砚池边写字,以池水洗笔,天长日久,那池水便尽染墨色。淡墨色的池水浸染了墨的精华,更彰显了王羲之的刻苦与坚韧。没有日复一日的刻苦练习,哪来“飘若游云,矫若惊龙”这样独具神韵的字体?王冕强调洗砚池在“我家”,一是以与王羲之同姓自豪,以表自己与本家的密切关联;二是表明愿以王羲之为榜样,刻苦修学,大有可为。恍然间,我仿佛看到简陋草屋旁废寝忘食泼墨挥毫、孜孜不倦学诗作画的孤单身影。古人写诗爱用典。知晓了典故的由来,我们欣赏古诗时便多了一层“曲涧层峦之致”的享受。
古诗有云:“诗堪入画方称妙,花可融诗乃为奇。”《墨梅》正是诗画皆妙、诗画称绝、诗情画意交相辉映的题画诗,是王冕晚年画梅艺术臻于化境的精心之作。画中寥寥数笔,点点墨色,勾勒出朵朵梅花,清丽无比,生机盎然,淡淡的墨色中透出厚重的生命力。北宋黄庭坚诗云:“诗翁琢句玉无瑕,淡墨稀行秋雁斜。”淡墨包涵悠远的意趣,色正空茫,幽绝孤逸。回看那朵朵梅花,天地一寒,迎风盛放,不与百花争娇,不与春色斗艳,只是默然挺立天宇之间,兀自散发淡淡幽香,怡人心神,其遗世独立、孤高决绝的姿态可见一斑。梅花的“清气”——梅花的风骨,便在这点点淡墨间、在这淡淡幽香间倾泻而出,充盈在天地之间。诗人用“淡”“清”“满”三字描摹梅花,不仅让其外在特点跃然纸上,还营造一种孤冷傲世的意境,把梅花不畏严寒、不争奇斗艳的风骨与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梅如其人
王冕在《梅先生传》中如此写道:“先生性孤傲,不喜混荣贵,以酸苦自守。”业内普遍认为,一部《梅先生传》正是王冕的自传。孤标傲雪的梅与高洁自守的人高度融合在一起,王冕不仅是在写梅,更是在写人,写他自己。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现在,让我们穿越历史的河流,走进王冕生活的时代,寻找诗歌隐藏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密码。
千百年来,“学而优则仕”一直是中国文人士子心中不变的追求,早期的王冕也不例外。王冕本是乡野放牛娃,常偷偷跑进学堂听书,把放牛的事儿忘到九霄云外,受到父亲训斥也无畏,夜晚更是寄住寺庙,借佛前长明灯烛光读书至天亮。由于从小受儒家文化教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已经随着诗文深入他的骨髓,使他树立了科举入仕、经世治国的理想。
可是,理想虽“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当王冕尝试去完成儿时梦想,积极求取功名时,却屡屡碰壁。他生活在元朝,对于汉人来说,这是一个文人地位地下,汉人备受歧视打压的时代。蒙古铁骑踏进中原,带来了对汉人特别不公平的社会制度和科举制度。汉人要考取功名,比蒙古人难度大无数倍。王冕怀才不遇,郁结于心,便开始买舟游历四海。在游历途中,他亲眼目睹劳苦百姓经受种种悲惨遭遇,亲身体验元朝统治者的残酷暴虐,充分认识到元朝社会的腐败不堪,深深体会到无法独善其身兼济天下的痛苦与绝望。
当一个人极度失望之后,他会做什么?有人怀恋前朝郁愤难遣,有人卑躬屈膝屈服于当朝统治者,有人坚守自我,避世隐居。而王冕毫无疑问选择了第三种。试想一下:当王冕站在游历的船头,望着滔滔江水,处于茫茫天宇之间,回想自己多年来的刻苦求学、一心为民,却怀才不遇,屡试不中,报国无门,更是目睹百姓千种困苦,亲历世间百样沧桑,他的心情该是如何复杂?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许能正好印证他彼时彼刻的心情。相信他经过千番的纠结、万般的失望后,唯一能追求的只剩自己像梅一样高洁的品格,因而他最终选择了放弃入仕、避世隐居,遍种梅花、画梅咏梅。这样与梅为伴的生活清静无为,是他苦闷生活最好的释放口。自我理想与社会现实如此矛盾,“隐居避世”是他最好的归宿,他便化作那一树寒梅,在诗歌中坚守儒者的理想吧!
(三)托梅言志
王冕盛赞梅花、以梅自比的最重要原因,是他在梅花中找到了真实的自我。在一首又一首咏梅诗中,他得到了心灵的寄托,获得了精神的救赎,也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初心,追求到了人格的自由。
晚年王冕双鬓斑白,生活困顿,只能以画易米,其清贫程度可想而知。有诗为证——他在《过山家》中写道:“白日力作夜读书,邻家鄙我迂而愚。破瓶无粟妻子闷,更采黄精作朝顿。近来草庐无卧龙,世上英雄君莫问。”即便生活如此艰难,但他坚持不向权贵曲身乞食,始终以旷达的心态对待生活,始终保持着文人的那份傲骨,就像那迎霜傲雪、散发清香的寒梅一般,“朵朵花开淡墨痕”,多么质朴,多么高洁,多么不屈,多么坚强!“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便是他内心最真挚的呼声。只有走进他的生活,了解他的心路历程,才能真正读懂这两个诗句饱含的深情,读懂一位儒者在艰苦的环境残酷的现实面前坚守个人高洁情操的可贵品质。这一份可贵的品质,正如墨梅一般,穿过历史的烟云,留下恒久的芳香。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此时再细品这两句,您是否读出了一种力透纸背的意味?诵读质朴的咏梅诗句,追寻诗人的生平、社会的背景,走进诗人的内心,感受诗人高尚的情操——有形的梅花意象,便生发出了无形的诗情。这就是托物言志诗最大的魅力吧?
《尚书·虞书·舜典》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自古以来,文人都爱借助动植物、事物表达心中的情志。梅被誉为“四君子”之一,与“岁寒三友”一样隐含着中国文人的笔墨精神和人格魅力。王冕一生种梅、画梅又咏梅,写就咏梅诗一百七十余首,其爱梅之心可昭日月。“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既是梅的呼声,更是诗人的心声。王冕赋予梅花人的品性,巧妙地将画格、诗格、人格融为一体,梅花的清香飘散千里,诗人的风骨流芳百世。
古往今来,在一个个看似简单的诗句中,在梅兰竹菊、花鸟虫鱼中,常常蕴含着生活的真谛,饱含中国文人丰富的情志。诗歌,在某种程度上,是梭罗笔下的“瓦尔登湖”,是诗人安身立命之所,甚至是他们心灵皈依的港湾,可谓“此心安处是吾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