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师范学院 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
摘要:众多的器乐作品中,声乐作品音乐元素是当代器乐作品创作中较为常见的素材之一。本文将对东北抗联歌曲音乐元素在器乐作品中的应用探讨研究。
关键词:东北抗联歌曲 器乐作品 创作
声乐作品曲目丰富、风格多样,给作曲家的器乐创作带来了创作源泉,这类器乐作品因其歌曲元素的存在相比较纯粹的器乐创作作品而广被人知,反之这类器乐作品的演奏传播也扩大了歌曲的传播面。正因为如此,激发了笔者灵感,对东北抗联歌曲音乐元素在器乐作品创作中的应用进行探究,力求使东北抗联歌曲呈现器乐化发展局面,使其表现形式多元化,进而使东北抗联歌曲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更期待能为弘扬东北抗联文化与爱国主义精神尽微薄之力。
一、声乐作品对器乐创作的影响
声乐和器乐是音乐艺术中两种不同的表演形式。声乐作品中不乏器乐作品的元素,器乐作品中又有大量的声乐作品音乐元素,器乐创作与声乐创作中互为借鉴元素、互为影响。其中,声乐作品对器乐创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歌曲音乐元素的运用上,器乐作品以歌曲主旋律为创作素材广泛存在。对于器乐创作来说,无论是中西器乐独奏作品、中西室内乐作品还是中西管弦乐作品,很多的作品都有歌曲元素的影子。
第一,直接受声乐作品影响,原汁原味移植
在众多根据声乐作品改编的独奏、重奏、管弦乐合奏器乐作品中,声乐音乐素材直接被器乐演奏原汁原味移植比较常见,民歌曲调直接在器乐作品中直接体现,尤其是中国器乐作品中最常见。如江苏民歌《茉莉花》便是被直接运用于多种民族器乐曲中。
第二,间接受到声乐作品的影响,加入声乐作品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音乐元素。
这类器乐作品为了体现地域风格或者民族风格,将声乐作品中具有明显风格性的部分元素应用于乐曲创作当中。有对民歌素材的应用,如小提琴协奏曲《刘三姐》根据广西同名歌舞剧中声乐旋律素材创作而成。在民族器乐中的传统器乐作品中也有对传统曲牌的运用,这些曲牌中声乐旋律曲调在器乐创作中进行再次加工创作,成为器乐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东北抗联歌曲的产生、发展
东北抗联歌曲的产生与发展是伴随着抗日战争进行的,大量抗 日战争革命歌曲应运而生,是东北人民浴血奋战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历史见证,是抗日战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抗联歌曲产生与发展离不开抗日战争历史的发展,真实地记录了英勇的东北抗日军民“宁做刀下鬼,不当亡国奴”的民族气节,展现了波澜壮阔、如火如荼的战斗历程,体现了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
东北抗联歌曲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大部分是揭露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土地肆意烧杀抢掠的残暴罪行的歌曲,激发东北人民奋起抗日。中期,大部分是抗日联军英勇杀敌和军民并肩战斗的歌曲,鼓舞人们抗日斗志,增强斗争信心。晚期:大部分是缅怀牺牲将士歌曲。
三、东北抗联歌曲的研究现状
东北抗战历史作为中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领域被很多史学研究者给予密切关注,学术著作颇丰。但抗联歌曲作为抗联历史的一部分,现有文史资料中,对抗联歌曲收集、整理、记录居多,分析较少,而以抗联歌曲为音乐素材改编创作器乐作品的文献检索很难找到相关资料。
东北抗联歌曲的史料、著作、论文有《抗战音乐史》、李敏老人家编写的《东北抗日联军歌曲选》、韩玉成编写的《东北抗战歌谣》和《东北抗联歌曲选》、凌瑞兰的《东北现代音乐史》、王国芳硕士论文《抗联歌曲的革命精神与当代价值》、樊右伟硕士论文《东北抗战时期歌曲创作史料研究》以及学术论文吴贡山的《东北抗联歌曲研究》、徐杰的《抗联歌曲创作的基本特征论析》、关向东的《抗联之歌》、曹正钰与颜铁军的《东北抗联歌曲的历史成因与艺术特征》等等。
四、东北抗联歌曲元素应用于器乐作品创作
纵观众多作曲家在声乐作品改编的器乐作品中,或完全保留声乐作品的旋律与结构、或片段性的应用声乐作品旋律、或对声乐作品音乐元素进行创新改编。
对东北抗联歌曲的器乐创作借鉴以上三种手法进行:第一,充分保留东北抗联歌曲旋律因素创作。杨荫浏先生认为“从历史上看,声乐的发展,曾既是器乐发展的先导,又是器乐发展的基础。历史上有无数器乐作品是从现有声乐作品上加工改编而来;有不少器乐种类曾通过为声乐服务的漫长过程而后逐渐脱离了声乐,形成其独立的器乐体系”。这种手法可以运用抒情性的东北抗联歌曲改编创作中,直接将歌曲旋律移植到器乐作品中,保留原歌曲的曲调与结构,可以使用像二胡、小提琴等这样具有强烈旋律性特点的乐器,能更好的展现改编作品对原歌曲的诠释,使东北抗联歌曲产生新的音乐魅力,给予人们更大的想象空间与音乐感悟。第二,将东北抗联歌曲的旋律主题因素运用变奏手法进行创作。在原有抗联歌曲的旋律主干音的基础上,使用变奏的手法,扩大或缩小其旋律音乐素材,改变原歌曲的旋律或结构,结合器乐作品表现需要,创作具有一定规模的器乐作品。这类作品的创作适用于叙事性强和情绪激昂的斗争性歌曲,可以用作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的协奏创作或者中西管弦乐。变奏的创作手法,为器乐作品提供了无限的创作空间,更可以使演奏者通过不同的旋律变化表现不同的情感,使欣赏者感受作品内涵,二者共同感同身受抗联军民的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与爱国主义情怀。第三,运用东北抗联歌曲的音乐元素改编,在对原东北抗联歌曲的完全理解与深入研究后进行全新创作,使创作的器乐作品成为一个全新的作品。但需注意的是,这类器乐作品的创作不能脱离原歌曲,要在新作品表现中再现原歌曲的音乐内涵。这类器乐作品可以选取各种类型的抗联歌曲,适用于独奏、重奏、合奏等各种形式的器乐作品。
结语
为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发扬爱国主义,挖掘、整理、研究东北抗日联军歌曲,应用其音乐元素创作器乐作品,扩大其表现形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曹正钰,颜铁军.东北抗联歌曲的历史成因与艺术特征[J].北京:中国民族博览, 2021.11
【2】关向东.抗联之歌.[J].哈尔滨:黑龙江史志,2010.2
【3】王国芳.抗联歌曲的革命精神与当代价值[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4
【4】韩玉成,吕金藻.东北抗联歌曲的产生与发展[J]长春:艺圃,1987.7
【5】于淳.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的现代化与多元化[J]南京:艺术百家,2006.5
本文系2019年度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东北抗联歌曲在器乐作品中的移植与改编研究》编号:2019B002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孙非(1974.02- ),牡丹江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