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第三小学
期末考试完毕,老师们将试卷放到一起进行分析,大家都发现一个问题,就是不管是低年级、中年级还是高年级的学生,失分最多的不是复杂的解决问题,而是大家都认为最简单的计算题。大家在抱怨学生的不认真、马虎的同时,也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前总认为,计算计算,算算而已,只要是算对了,不必深究,面对学生的试卷,我重新研读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受益颇多。
一、转变思想 治本为先
计算是数学知识的重要内容之一,数学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应该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同时还要注意计算方法的合理灵活。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数学学习质量,而且还会对相关学科的学习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提高计算能力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助于学生树立认真,细致,耐心,不畏困难的品质。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计算能力的重要性。
二、转变方法,标本兼治
总结现有的数学教学,我发现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1、拘泥于形式上的算法多样化
2、练习形式单调
3、重视了算法多样化,却忽略了算法最优化
4、必要的技能训练缺失
针对这些误区,我总结出了几个转化方式:
(一)理解算理,形成算法。算理和算法是计算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算理解决的是“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而算法是算理的具体化,解决的是“怎样算”的问题。算理探究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以及操作方法都是算法的雏形,需要精心设计,实现算理和算法的相互交融,促进算法的有效生成。
而理解了算理,形成了算法,我们还要促进算法内化。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在探究环节中想方设法地帮助学生理解谑理,总结算法,而到了练习环节又都自然而然的地过渡到练习巩固,形成计算技能的阶段。乍看之下,这种过程是顺理成章的,但仔细想想,就靠开始授课时那么一探究,一引导,我们的学生就真的理解了吗?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在学习20分钟以后,知识就会被遗忘42%。这就要求我们,还要在课堂练习阶段加强学生算理,算法的巩固,尽量让他们能烂熟于胸。
(二)形成技能,促进飞跃。要将对算理的理解,算法的掌握转化为一种计算技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做大量的练习,以达到算法的内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个环节来完成:
1、专项练习 突出关键
将所要掌握的知识按照难易程度,分解成几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集中解决一个问题,例如: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我们就可以分解为以下3个环节,①两位整十数乘一位数,②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③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这三个环节,脉络清楚,每一个环节要解决的问题环环相扣,由易到难,让学生渐学渐入,最后深度掌握。
2、完整练习 形成技能
专项练习后,学生对算法便有了较熟练的掌握,接下来,我们就需要用完整的练习来帮助学生形成技能了。这个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做大量的练习,是枯燥无味的,我们可以在练习题目选择和练习过程上采取一些诸如“考考你”“我来当医生”的小活动来尽量解决这个问题。
3、详解过程 深化理解
我们在教学中,课堂上总会生成思维水平不一致的多种计算认识水平,我们单单一句“你喜欢哪种就用哪种”的指导,是不能让学生对别人合理,先进的算法进行吸收消化的。我们可以启发学生对这些计算方法进行分析,分类,以沟通类似算法联系,区分不同算法的差别,促进对他人方法的思考,内化。然后,再用你认为哪种方法最简单的统计,对个体思维进行了解,对群体思维进行把握,使得算法的优化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4、处理结果 促进内化
日常教学中,我们对计算结果的处理往往局限于判断结果是否正确,很少将计算结果与题目进行联系分析,其实,通过分析题目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寻找解题方法,并加以总结,使之内化为自己解题技巧。另外,对一些常用的数据,如25×4=100,125×8=1000,25×8=200等,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熟记,这样,在完成此类相关题时,就可以大大提高计算效率。
三 引导应用 体会价值
计算能力是我们日常生活必需的基本能力之一。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的根本目的,我们应该教会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采用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数学问题来指导学生计算,训练学生计算能力,让学生能在生活中感受计算的作用,这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能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计算本就枯燥乏味,但作为老师,我们当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学生的计算能力才能有很大的提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