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242819940103002X
摘要:2016年起,深圳市将 “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纳入“十三五” 规划,目标在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打造民生幸福标杆。本文将以深圳福海街道为例,对其目前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现状和部分成果进行分析,探讨在外来人口聚居社区建设的背景下,儿童友好型城市空间改造可能存在的积极作用,以及如何改进可以更好的相互促进,旨在以案例研究的方式,为我国其他地区儿童友好型城市空间建设、促进社会融合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关键词:外来人口聚居社区;儿童友好型城市空间;空间环境;城市微更新;
一、引言
十九大报告指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来城市的主人,为儿童提供健康成长的环境这一需求日益加大。我国现阶段儿童成长阶段存在明显特征:隔代抚育、室外活动少、独立活动能力弱。同时考虑受限于交通安全、城市环境等现状,我国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儿童独立活动比例明显更低。为改善这一局面,“儿童友好型城市空间”逐渐引起社会重视,各地展开行动。
深圳这座充满生机的城市,在践行这一目标上走在全国前列,2016年将“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纳入“十三五”规划。2017年6月,福田区作为深圳市首善之区,率先开展了儿童友好型社区的试点工作。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是通过科学的设计将城市变为更人性化、更有温度的适应儿童成长的城市空间。从儿童的视角分析需求,融入城市治理和建设,保障儿童权力,培养其主人翁意识和独立能力,发掘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更重要的是,保障儿童健康成长的空间环境,为来到异地务工的人员减少忧虑,专心投入工作参与城市建设。
本文将就深圳市促进外来人口聚居社区融合这一背景下的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展开研究,以深圳福海街道为案例分析对象,探究可能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现实背景分析其重要意义并指出可能的改进空间。
二、深圳福海街道案例研究
2.1 福海街道践行“儿童友好型街道”背景
深圳作为典型的移民城市,庞大数量的外来人口既为深圳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也为深圳的管理带来挑战,本土与外来人口倒挂、外来人口融合难等问题对深圳的城市化进程与城市化质量有着巨大的影响。近些年深圳一直在促进人口融合方面做出努力。2016年从原福永街道分设而来的福海街道,属于儿童活动空间严重匮乏的典型,众多举措由此开展试运行。2018年7月,深圳市妇儿工委正式确认福海街道为“儿童友好型街道”试点单位。福海街道以社区为单位落实开展相关工作,旨在创建空间、服务、政策三友好的儿童活动空间。
2.2“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内涵
“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概念最早是199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出,目的为改善儿童所处的社会和物质环境,为儿童的活动需求和自由发展提供保障。深圳作为我国最先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第一批,于2018年出台了《深圳市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指引》,以引导和规范儿童友好型社区的建设,高效落实全面推进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
2.3促进外来人口融合背景下的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
对于深圳这一外来人口比重大的城市,促进人口融合、保障外来人口居住环境和各方面利益是一直待完善的重要课题。为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实现从“落脚社区”到“安家社区”的真正融入,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应将目光着眼于外来人口关心的领域,比如其子女的生活环境、活动空间等。“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理念则高度符合外来人员的重要需求,有利于在外来人口聚居区构建健康、安全的社区生活环境;有利于提升外来人口归属感、幸福感;有利于深圳市城市发展与社区融合建设。
三、深圳市福海街道案例研究
3.1 福海街道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案例
福海街道共有儿童约6.1万人,目前共有6个社区参与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建成区总面积17.6平方公里。每个社区均保留、融合了各自鲜明的文化特色。比如当地文化建设核心社区——桥头社区,改造之后社区文化特色鲜明,保留了宗祠、古庙、侨派建筑等文化标志,舞狮团更是作为重点予以保留,自清乾隆年间传承至今已有200多年,桥头醒狮团更是在国内外积极弘扬这一传统文化,同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伴随建设儿童友好型社区,桥头社区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将儿童友好空间与传统元素结合,寓教于乐,实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空间改造目标。
在建设过程中,福海街道充分考虑社区环境现状,儿童过街安全隐患、现有活动场地匮乏、游乐设施单一、活动区域标识性不足等现状问题引起关注。以“儿童的眼光”发现问题,福海街道积极寻找改造思路,综合考虑空间条件、现有政策、服务目标等三方面,做到“三友好”;提供了专门符合儿童需求的专业服务、社区儿童普惠服务于家庭养育支持、满足各年龄段儿童服务并建立具有儿童友好的服务体系,重点满足儿童“安全性、舒适性、趣味性、可达性”四方面的需求。
具体来说,福海街道以儿童需求为出发点,对目标社区的整体空间结构、儿童友好型路径、室外空间、室内空间进行了科学的规划改造。借鉴了国内外先进思想和实践经验,通过问卷调查等了解社区居民真实需求和改进建议,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社区改造。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有步行巴士,充分考虑儿童学校到社区的环境和路线设计极具特色的步行巴士路线,保障上下学安全的同时减少了上班族家长接送的压力;儿童议事会,为儿童举行会议、培训、开展活动提供了固定场所,让儿童发展主人翁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总的来说,福海街道在建设儿童友好型社区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各个年龄阶段的儿童需求,综合考量了现有场地空间的物理条件,切实采纳了调研活动中的市民建议和诉求。任何一场变革都具有无法避免的困难,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亦如此。尽管改造过程中出现可用空间少、片区零散等困难,福海街道依旧努力完成了预期目标,也为其他社区改进以及其他地区的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提供了优秀的范本。
3.2 对促进社区融合带来积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福海街道针对辖区工业园区多、务工人员多的特点,城市空间微改造时将该特点纳入考虑。针对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为帮助其适应异乡的人文化环境、找到归宿感,解决因父母上班无法陪伴可能产生的孤独感,帮助儿童融入当地同龄伙伴的群体中,适应新环境,社区组织开展多项关爱留守儿童的主题活动,本土传统文化、学习课外技能知识的课程等。
四、研究结论
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首要目的是为儿童提供更好、更安全的活动空间,但在促进外来人口聚居区社区融合的背景下,更重要的作用是为外来人员子女提供更高水平的保障,消除可能的后顾之忧。通过对福海街道进行研究,我们发现目前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充分考虑到了儿童自身的权益和真实需求,也考虑到部分外来人员子女的问题,营造了良好的儿童玩乐休闲的独立空间,保障了儿童的安全、方便、有趣等需求。
综上所述,儿童友好型城市空间建设,最显著的成效在于保障了儿童的权利,其次提高了城市对居民的人性化服务水平,最后也为外来人员打消了有关子女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的顾虑,促进外来人员及其子女融入当地生活圈,产生归属感,为社区融合的进程充当了助推剂。
参考文献
[1] 刘磊,雷越昌.社区规划中的儿童友好政策探索与思路——以深圳市儿童友好型社区试点经验为例[J];城市建筑;2018(12)
[2]刘厚莲,韩靓.深圳市人口空间分布及其优化路径[J].城市观察,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