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移情在书法艺术中的体现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3

审美移情在书法艺术中的体现探索

曾凡忠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558000

摘要:书法作品通常以线条来表现审美意象与自然性质,体现出自然事物的发展规律,也是书法家与外物之间形成的和谐统一理想状态。在书法艺术中审美移情能够激发书法家的灵感,提升观赏者的审美感受,将书法艺术魅力充分展现出来。同时,审美移情在整个书法中的笔法、字法与章法中均得到充分体现,要想借助审美移情提升书法艺术作品的艺术美还需要提升审美移情意识,增加审美移情体验与建立审美移情转换机制,以便充分发挥出书法艺术中审美移情的作用。

关键词:审美移情;书法艺术;体现

    书法艺术是一种抽象形态的造型艺术,也是体现出人内心情感与心灵的艺术,通过线条刻画体现出事物的审美意象与形象美,也体现出书法家的内心情感与品质。审美移请在中国美学范畴中认为是“借喻”、“托物言志”的一种说法,书法中的审美移情不仅可以激发书法家灵感,将书法家的内心情感赋予到书法作品中,而且可以提升观赏者的审美感受,通过审美移请拉近观赏者与书法距离,以便让观赏者更深层次地理解书法作品的内在审美意象,促使书法与观赏者之间的双向情感交流,在书法审美中,达成人物、心物合一的理想状态。

  1. 审美移情在书法艺术中的重要性

1.1激发书法家灵感

在书法艺术作品中,其本身是一种艺术审美体验方式,通过审美移情可以促使书法家获得创作灵感,从而将审美移情体现在书法艺术作品中,增添书法艺术作品的活力与魅力。一方面,通过审美移情可以激发书法家的创造灵感,让其具有豁然开朗的境界,进入到最佳创作状态。例如,在唐代有“颠张醉素”的说法,张旭与怀素的草书率意颠逸,千变万化。二者成为唐代书法双峰并峙的局面,均喜欢饮酒,在醉酒后的书法创作状态超出常人,通常能够达到最佳创作效果。《金壶记》说怀素是“狂僧不为酒,狂笔自通天”。通过各种审美移情可以激发书法家的创作灵感,产生更加丰富激奋的创作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审美移情,让书法家对书法更加如痴如醉,促使书法家心灵得到调解与满足。这种体现不仅在书法创作的全过程中,还在书法创作的最终作品上。例如,张旭将个人思想情感与风雨雷霆自然事物移情到草书创作中,追求一种疾势如飞,奇伟狂放的意境,从草书中获得心灵的满足[1]

1.2提升观赏者审美感受

在书法艺术中审美移情让原本枯燥无味的线条充满生命活力,让文字变得更加鲜活有趣起来,有利于提升观赏者的审美感受。一方面,审美移情能够让书法艺术作品更加鲜活,更加生动与通俗易懂,能够吸引观赏者欣赏,并从生动且通俗易懂的书法艺术作品中感知书法家的创造情感,能够让观赏者更加容易理解与感受书法艺术作品的美。通过巧妙的审美移情可以让观赏者对书法艺术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与探究欲,让更多的人能够喜欢上书法。另一方面,通过参与到书法作品中的审美移情过程中,可以让观赏者感受到书法家的创作状态与当时的思想情感,与书法作品、书法家之间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获取审美体验。同时,观赏者通过自身的情感移情会产生独特的审美感受,通过双向的审美移情可以达到提升观赏者审美体验与感受的效果。

1.3满足书法本质需求

书法主要是通过线条造型外在的表现形式来达到抒情的目的,书法中的审美最能引起观赏者共鸣。而审美移情是书法艺术中的本质需求,通过审美移情达到书法抒情的作用。书法家在最初创造书法艺术时,根本目的是抒发主体的情感。在刘熙载《艺概·书概》中指出“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没有深厚的情感无法创作书法。从客观角度分析,书法线条具有丰富的情感特色,在不同笔法、字法等技巧下可以创造出不同线条与组合形式,同时表达出不同的情感。抒情成为书法的本质特征,而在书法中审美移情可以达到这一本质要求。要想书法艺术能够经久不衰,促进书法艺术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还需要重视书法艺术中的审美移情作用。

  1. 审美移情在书法艺术中的体现

2.1笔法的审美移情

在书法艺术创作中笔法是其中的基础组成部分,笔法包括执笔与运笔两方面的内容,尤其是在运笔中,逆起回收、中锋用笔与提按使转均是常见的运笔手法。在笔法中审美移情比较常见,例如,在逆起回收运笔审美移情比较明显,在逆起回收运笔手法中,一方面是由力学原理引起,在书法技法中通常存在“折回运动”其主要是运笔的力学原理导致,如转身需要先左然后向右转。另一方面是由中国人传统性格修养引起的,中国人崇尚含蓄、持重,避免锋芒毕露。通常将这种审美移请应用在书法作品中,在运笔中通常会表现为逆起回收的形式,体现出含蓄的审美观念。

2.2字法的审美移情

在书法中字法主要指的是字体结构与造型,通常从字的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内外结构、笔画之间与形体之间来分析审美移请。字体结构中的上紧下松,如“高”、“青”等字体,这种上紧下松的结构与古代宝塔建筑的形式美达成审美移情,体现出字体结构的平稳美与高大雄壮之美,给人一种崇高的美感,将自然建筑移情到书法字体结构中,体现出字体的独特魅力。同时,字体中的内聚外展结构呈现出一种放射美,对称、平衡是人们视觉对美的一种追求,字体中通常会倾向对称、规则、简化的结构,以便达到视觉平衡,如“米”、“大”等字体呈现放射之美。例如,张旭的《古诗四帖》以草书的形式体现出字体结构的对称性与简化性,呈现出一种放射美。从字体中的审美移情意象进行分析,字体乍一看点画狼藉,框架满腹,肆意飘忽。通过深入观察了解到,字字断中相连,笔画丰满,通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如云烟缭绕,字体结构与云烟、灵动飘忽的动态彩带形成审美移情,从而促使字体结构飘逸、动静结合,形成一种放射状的形态美。例如,王羲之圣教序中的“华”字呈现弯曲状结构,犹如舞者跳舞,将字体静态美与自然事物的动态美相结合,达到审美移情效果,从而体现出“华”字结构的动态美,赋予字体生命力。

2.3章法的审美移情

书法中的章法是重要组成部门,章法包括文、款、印三要素。在书法中的笔顺会产生笔势,笔画接着笔画顺势而出,表现为整篇文章书法的节奏感、秩序感与起伏韵律感,形成一种自然流动美。同时章法中的参差变化体现出一种自然规律的变化美,书法艺术中的变化是不可复刻的,也是独一无二的[2]。例如,王羲之的《兰亭序》中笔法各样,字体形态各异,其中整篇文章中出现二十多个“之”字,每个字结构不同,笔法不同,体现出书法的动态美,赋予书法生命力。后人对王羲之的书法评价为“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将王羲之的书法动态变化与灵动的“鸿”、“龙”形成审美移情,通过这种审美移情体现出王羲之书法的流动、飘逸之美。

  1. 书法艺术中审美移情的养成策略

3.1提升审美生理意识

审美移情的养成还需要人的生理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应激反应,审美是人的根本特性,审美的养成与投射还需要主体的意识活动,审美具有个体身体性,从身体的感觉如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出发,审美的核心是情感与想象力。基于此,在书法艺术中要想养成审美移情能力,还需要提升自身的审美生理意识。一方面,应从现实、联想、感觉等方面相互结合,提升书法审美移情意识。由于书法来源于现实生活,需要将书法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通过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产生联想,进而形成审美移情意识。例如,黄庭坚的书法作品,其笔画纵放劲健,犹如长枪大戟。通过将黄庭坚的书法笔画与长枪大戟产生联想,用生活中的实物比喻其书法作品,能够通过这种审美移情意识更加深入地感受黄庭坚作品的美。另一方面,从态度、感知、想象与直觉等心理素质方面提升审美移情意识。生活是艺术的来源,人们对世界万物的认知与辨析能力均来自自然。自然事物均需要通过人的心理照射才能转换为艺术作品。在书法艺术作品中还需要通过态度、感知、直觉等心理素质提升审美移情意识,以审美主体的情感、情绪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进行联想与想象,以便达到审美移情的效果,将情感移情到感知的事物中,最终达到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即通过审美移情将书法与现实事物产生联想,形成和谐统一关系。

3.2增强审美移情体验

在书法艺术中审美移情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不仅需要审美主体具备一定的书法素养与专业技法功底,还需要审美主体具备较高的审美辨别能力,能够创建合适的审美移情环境。基于此,审美主体才能通过观察、筛选、提炼、判断等方式通过长积月累的练习,才能够提升审美主体的审美移情体验,提高其审美移情能力。一方面,加强审美能力的培养,为增强审美移情体验提供基础。审美主体需要加强长期的审美观察与积累,从实际生活与学习中增强审美体验,可以通过感官、身体感觉、心理记忆与潜意识等方面丰富移情经验,不断积累艺术创造的经验与体验,以此加强审美训练,不断提升审美能力,以便为审美移情的体验提供基础。同时,重视审美训练的重要性,推动审美能力的提升,确保精神与情感的和谐统一。另一方面,以自然模拟对象作为审美移情的创作意象。自然模拟对象即自然界中各种自然物,有利于激发人的内心情感体验,为审美移情的产生提供基础。书法艺术中的审美移情需要通过对自然的主动发现,并对自然中具有生命特征与形象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形成自身的审美移情体验。艺术来源于自然,但是艺术主要依靠人性的法则,包括审美与心理法则,在书法艺术中审美移情的养成还需要从自然中获取经验,同时需要对审美移情产生兴趣,自主进行审美移情。兴趣是学习一切事物的前提基础,也是审美移情养成的原动力,在书法艺术中要想形成审美移情能力,还需要对其产生兴趣,在兴趣推动下会无形创造审美移情的环境与条件[3]。例如,陆游一生十分钟爱书法,直到去世的前一年,还在“数行晋帖闲临”。正是由于陆游喜爱书法,对书法的浓厚兴趣,才会一看到好的书法作品就会学习借鉴,陆游的行书主要学习杨风、怀素、黄庭坚等前贤书法,草书主要学习张旭书法,无不博观约取,而又出于己意,形成一家书风。借助兴趣学习各大书法家的书法,并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的产生审美移情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3.3建立审美移情转换机制

 文字最先由图画文字演变而来,其中象形文字是最古老的字体,其主要是依据自然事物本状的刻画,书法是通过线条来表现物体形象与审美意象的抽象造型艺术,古人通过“依类象形”产生文字的书写形态,基于此,书法艺术与自然事物之间存在必然联系,通过建立审美移情转换机制,可以将书法与自然事物联系起来,达到书法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一方面,借助意象的产生与传递,促进人与自然事物之间的互动互通,进而达成情感、审美共鸣,最终实现移情目的。移情是对自然事物深层含义上的模仿,主要反映出自然事物的动态美与形体美,通过外物带来的审美意象感受来增强审美移情能力,以书法来表现自然意象。书法家需要具备审美移情产生的审美能力,充分感受与挖掘自然事物的动态与形体美,找到外物与书法意象的契合点,并建立审美移情转换机制,将自然事物给人的情感感受转换为书法中各种线条变化的造型,以便创造出事物的抽象美。另一方面,书法审美移情需要建立在书法形态的意象转换之上。书法家需要重视书法形态与意象的把握,将自然事物的内心感受与情感体现在线条与结果的千变万化中。而这个变化需要书法家具备对外物一定的感知能力与审美体验。在书法过程中要想体现出审美移情效果,不仅需要重视自然事物动态美感的审美移情转换,还需要重视情感色彩的自然流露。例如,在草书中的字体结构变化与动态舞者、飘动的彩带达到审美移情转换效果,能够通过动态事物与草书字体结构的审美移情,可以体现出书法作品中的动态美。同时,情绪中的愁通常表现为双眉紧蹙;喜表现为神情愉悦,其可以与书法字体结构中的开张程度进行审美移情,将情感融入到书法作品中。例如,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均通过毛笔对纸面线条的宽窄粗细接触,使得线条每个细微动作变化反映出书法家的情感变化轨迹。在《兰亭序中》王羲之以流畅飞动的线条、姿态俊美的字体结构反映出作者自身的愉悦快乐的情怀。在《祭侄文稿》中,颜真卿以跌宕多姿的字体结构、圆润浑厚的线条等,尤其是大量的渴笔手法反映出作者的悲愤急切的心情。从“尔既”到“天泽”这几行字以忽大忽小的字体形态,随手勾圈的行为表现出作者恍惚、悲痛之情。

结语

总之,在书法艺术中通过审美移情的作用,促使审美主体的情感与外物之间形成意象转化,二者相互作用,形成心物合一的状态。书法艺术中的审美移情发挥出重要作用,通过审美移情赋予书法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让观赏者借助审美移情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与体会书法艺术作品的美感。

参考文献

[1]肖世扬,罗熠.审美移情在艺术欣赏中的作用探究[J].传播力研究,2019,3(34):1.

[2]李文强.书法艺术中"意境"的表现探究[J].文渊(中学版),2020(10):542.

[3]吴胜景.书以移情——论审美移情在书法艺术中的体现[J].中国文艺评论,2022(4):12.

作者简介格式:姓名:曾凡忠(1972年4月24日),性别:男,民族,湖南省永州市人,学历:博士,职称副教授,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单位邮编:558000,研究方向:文艺学,新闻传播,非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