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辅仁高中 214000
摘要: 意象是解读中国古代诗歌的密码,其中蕴藏着出类拔萃的遣词功力与丰富多元的情感寄托。在众多诗歌意象中,“烟”是一种颇具特点的意象。它的存在形式虽然虚无缥缈,但是却有着异常强大的审美包容力量。它在诗歌中既是一种景物的存在,或为烟雾缭绕,或为水汽迷蒙,可以渲染氛围,衬托情感,同时又是一种象征的载体,与诗人复杂的内心情愫密切相关,与诗人波折的生活状态紧密相连,从中也可以折射出世态万象。因而,烟这一意象在诗歌中极具解读价值,其形态的朦胧特征也就决定了在审美上的多样与开放的解读性,品味诗中之“烟”,往往能看到异彩纷呈的世态人情与自然风景。
关键词:诗歌;意象;烟
引言:
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往往是和诗人的切身经历和所在处境紧密结合起来的。在意象的表达中,有诗人眼前所见的实物,也有他心中所承载的情感。烟,作为诗歌中的一种重要意象,一方面描绘出自然界的独特风光,另一方面又蕴蓄着诗人的独特情感,从而在情境交融中生发出悠长而灵动的诗意,品读之下,余韵回味。历代名家写“烟”者不在少数,不过透过烟雾遮拦,我们都能够读到他们情怀的敏感。由烟连接起自然万象与人心万千,可谓营造出最“实在”的行吟风景。
一、雄浑的承载
边塞诗中写到的“烟”,往往充满了雄浑而阳刚的色彩。比如,高适的《燕歌行》中写道:“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里面的边塞之烟,让我们想到了不断侵扰边境的外族,充满了刀光剑影,充满了硝烟弥漫,但是,透过这种烟我们看到的是无畏外敌威胁的爱国将士,他们士气充沛,他们一马当先,担起了保家卫国的坚毅使命,所以这种烟里裹挟着热血激荡,也是高适本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壮怀表达。王维《使至塞上》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谓众人皆知。宽阔无垠的沙漠中,一缕孤烟直冲云霄,这样的图景雄壮而苍凉。虽然这是边塞的实际景观的写照,但是联系王维当时的处境,我们不难想到这一种烟中蕴藏着王维的胸襟抱负。王维当时在朝中遭到排挤,被一脚踢出朝廷,无奈奔赴边塞任职,而他眼中所见的壮阔之情,何尝不是他潜意识的表达——这一种大漠孤烟的雄壮和他未能达成的雄心抱负结合成一体,既具备诗意的心灵震撼力,又具备画面的视觉冲击力,诗画合一在这儿达到了完美的体现。所以这种阳刚色彩的烟往往匹配着宽阔的地理环境和非同一般的内心情怀,它内部是人的个体精神的放大,使不甘于庸常的生命洪流奔涌而出,成就了极为壮观的诗韵风景。
二、淡泊的抚慰
相比于有强烈的功名诉求的“烟”,有些“烟”则充满了日常的生活气息与粗茶淡饭的韵调,它不事张扬,不求高调,只求安守一份平静的心境,在淡泊宁静中实现个人的生命自由。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这样写道;“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陶渊明曾做过小县令,但是这种极其禁锢和压抑的官场生活让他极不适应,最后,他选择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而在田园的无功利环境中,他番然领悟生命的本质,那就是摆脱功名利禄的羁绊,实现心性的自由。生活中冒起的这一缕炊烟,成为对于最真实人性的率真歌唱,诉说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洒脱不羁。白朴在《天净沙》中写道:“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这也是一个游子在羁旅过程中的了悟,一直为了追寻功名而奔波忙碌,在求取功名的道路上也屡受挫折,突然碰到这么一处偏僻村居,看到这样的轻烟扬起, 一种隐逸的怅然瞬间在内心停驻。尽管还有着对于功名的不甘,但是伤痕累累之下又何须固执?看到这样的一缕生活气息十足的炊烟,无论如何,疲惫不堪的内心也会获得温暖的慰藉。
三、忧郁的生机
古诗中的“烟”并不全都是这一类“干燥”的属性,它们也会在湿意迷蒙中呈现出生命的蓬勃色彩,却往往和沉郁的内心情愫联系起来,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李白在《送孟浩然之广陵》中这样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何为烟花?那就是正当春季之时,湿气充溢,柳树被浓浓的雾霭所笼罩,看上去若隐若现的景观;各类鲜花也一并掩映在雾霭之间,似真似幻。但是正是这样一种烟雾迷蒙之感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被这种湿漉漉的感觉渲染到了极致。因是送别,朋友远去之后,如此的美景只能自己一个人寂寞消受,此种遗憾如何能承受?这种烟,可谓以乐景衬哀情,更显其哀。贺铸在《青玉案》中写道:“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烟草”也就是被烟雨笼罩之草。在烟雨洗涤之下,草的长势丰盈而润泽,想必是一派生机画面。不过,这首词里却以此来形容愁情,那草之茂盛,也就象征着愁的浓郁,更让我们可以窥见词人敏感的内心。到底缘何而愁,我们不得而知, 只知道草必然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那自然愁情也是无边无际,且“斜晖脉脉水悠悠”了。
结语:
诗苑浩浩烟如海。古诗词中关于烟的内在含义远不是区区几个列举可以穷尽的。正是因为烟飘渺不定,难以捉摸,也就决定了它具备多样化的情感容量。人的悲欢离合、七情六欲都可以渗透于烟之间,天人相融,物我合一,幻化出奇异的自然风光,也演绎出独特的人文风景。
参考文献:
1.马积高、黄钧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5月第一版
2.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3.《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华侨出版社,2011年9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