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中国舞蹈审美追求——以舞蹈《雨花石的等待》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2

 探析中国舞蹈审美追求——以舞蹈《雨花石的等待》为例

葛永兴

 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江苏省南京市 210000.

[摘要]舞蹈是一门独特的艺术门类,它是以人的身体表现为主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它有着自身独有的美学特征。对于中国舞蹈,自然蕴含了中国人在历史进程中沉淀下来的对于舞蹈艺术表现的审美追求。因此,本文意通过以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奖获奖作品之一《雨花石的等待》为切入点,以小见大,浅显探析中国舞蹈创作中所特有的审美取向。

[关键词]舞蹈  审美  《雨花石的等待》

    中国舞蹈的审美取向必定是符合人民大众在历史的传统中传承下来的,有着独特的生命力的美学特征。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双向活动,对于舞蹈艺术而言,审美主体便是舞蹈的“观者”,审美客体整个“舞蹈场面”。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舞蹈场面”呈现于“观者”,“观者”对其进行感知活动,审美活动由此产生,进而“观者”将感受传递给舞者或编导,以进一步促进和提升“舞蹈场面”的发生,这种良性互动和交融凝结成了人们对于舞蹈的审美追求。

    舞蹈作品《雨花石的等待》是今年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奖获奖作品之一,在深刻颂扬革命战争时期的一位妻子对于爱情的坚守和对于革命的无私支持的伟大精神之外,又内在体现了舞蹈作品创作中所蕴含的审美追求。

一、形神兼备

形——即身体动作的形态结构和流动变化。神——一方面表现于身体形态基础上的神态;另一方面体现在贯穿动作前后(始终)的内心精神和情感状态。

中国舞蹈艺术十分注重传神、抒情。“神”即精神、情感上,自古以来,中国的艺术呈现,甚至是文学创作大都是为了集中、深刻表现主体“人”的精神风貌或是内心深处的隐喻,这也与我国儒家思想的影响息息相关,那么舞蹈更是如此。正所谓“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见舞蹈是情感表现最激烈的艺术层次。

    作品中情感、精神的表现:

孤苦守候、对丈夫归来的殷殷期盼之情:安静的音乐、柔弱的动作、期盼的眼神、落寞的身影、无声的哭泣,让观者揪心、使人感同身受。

    对爱情忠贞不渝、对革命信仰和支持丈夫的无私之情:半个多世纪的等待,无数次流泪、无数次望向丈夫离家的方向,数不尽的孤独,但在爱情和信仰面前,她独自忍受着、守候着、等待着,这一等便是五十多个春夏秋冬。

    舍小家为大家、以集体主义为上的中华民族精神:舞蹈映射了那个年代无数的家庭为了革命前赴后继、难以相守,颂扬了以妻子叶雁萍为代表的无数时代女性默默奉献的精神,这才是大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所在。

二、象征

“象征”是一种表现手法。中国人喜欢缘物以寄情、托物以言志,自古以来,这种手法表达不仅体现在生活之中、在诗词歌赋之中,且在舞蹈艺术之中也是淋漓尽致,尤其迈入现当代的舞蹈创作,象征手法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和精神气质。

    在舞蹈《雨花石的等待》中,象征手法的体现主要在于道具的运用,“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道具运用的作用就在于通过具象的事物赋予其一种情感,或寄予一种思想,达到隐喻的艺术表现层次。

    道具的运用:

椅子:象征着寂凉、孤单的家,在漫长的等待中,似乎只有这冰冷的“椅子”与其形影相伴,但这把椅子正是她坚守爱的地方,纵然她万般寂寞、心中无悔无怨。一把“椅子”将人物的“情与苦”透射的直抵人心。

红星:象征着对丈夫忠贞不渝的爱,也体现出了信仰的力量。“红星”在舞蹈中共出现了两次,一次是年轻时的妻子手执“红星”,不断张望着、期盼着丈夫的归来;另一次是老年时的妻子抚摸着“红星”,这是她精神的寄托,是贯穿她整个人生的力量支撑所在。

衣服:是一种深沉的色调,也是雨花石的颜色之一——岩灰色,象征了妻子叶雁萍对丈夫坚定不移的爱和等待,以及对中国革命无悔的支持和信念,这就像雨花石一样,历经岁月蹉跎、风吹雨打,却永远坚韧的矗立在那里!

三、意境

在中国人审美习惯中,“意境”美的营造是艺术“美到极致”的重要体现,舞蹈意境的结构层次表现为:景——情——形——象——境,“境”是最高层次。舞蹈作品中的意境,是以人体动作和姿态为主要手段,结合音乐、舞台美术等艺术手段创造出的情景交融,诗情画意,内涵丰富能引发观众联想的一种艺术境界。[1]《雨花石的等待》对于舞蹈意境的营造,使得观众犹如身临其境、对人物的内心感同身受。

    “意境美”的呈现:

凄苦之美——小提琴与钢琴结合,如泣如诉悠长的音乐;柔和、淡雅、简洁的舞台灯光;柔弱、安静、沉重的动作设计,多种形式交融在一起,营造了一位为人妻独自叹息、独自等待的凄凉意境,这种凄苦贯穿了她的人生。舞蹈中主人物坐在中间,群舞演员围绕其呈圆形,依序顺时针起身做划臂的动作,犹如时间的旋转,使得本就柔弱的女子在时光的流逝面前,更加无奈、凄惨。

梦幻之美——当红色头巾出现时,叶雁萍似乎在梦中重返了她和丈夫当年的婚礼,热闹的场景,熟悉的面孔在她面前萦绕,她沉浸在梦中,感受着周围的幻象,享受着此刻的幸福。正是这段对于叶雁萍来说幸福的舞段,展现出的却是令人无比的心酸和揪心的舞蹈意境。

悲剧之美——群舞是主人物的烘托,主人物是群舞的一个缩影,这不只是叶雁萍个人的悲剧,这也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万千女性的时代悲剧;舞蹈结尾,灯光定格在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身上,这是当年娇柔似水的叶雁萍,这是等待了半个多世纪的叶雁萍,可最终等来的却是丈夫早已经去世的消息......

四、“圆”——“曲”(形)

“圆”文化,是我国传统的圆形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以对“圆”的亲和为源头,以儒、道两家圆道观和阴阳五行时空观为核心,体现了自然及其合规律的运动与主体审美的密不可分。《说文》载:“圆,全也。”《吕览审时》载:“圆乃丰满也。”“圆”有圆融、圆满之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原型,代表着天人合一、阴阳和谐,自古以来,小到锅碗瓢盆、大到园林建筑,都呈现出以圆为美、以圆为妙。当然,“圆”对于中国人来讲,不仅意味着一种处世之道,也是审美理想的体现。

“圆”形是由曲线所勾画,在审美效果上有着共通点,都表现出圆润、和谐之美,在中国舞蹈艺术之中,多注重身体的曲线美、动作的曲线美、调度的曲线美等等,相对于西方芭蕾而言,这是有中国特色的。

舞蹈中多处运用了“圆”设计,尤其在舞蹈构图上,从一开始群舞演员滚地上场形成的第一幅构图就是“圆”,有聚合时的圆,半圆,转圈圆、滚地圆等等,还有中国舞蹈中常用的“圆场步”时的路线圆。舞蹈中圆的构造和设计也是有着许多意味的,如聚拢时的环抱、对主人物的环绕,还有那令人印象深刻的时钟圆的指针流动,不仅体现出一种外形美,还有一种内在的情感美。

中国舞蹈在动作形态上追求“圆形美”或“曲线美”,这是一种圆润、和谐艺术表现以及中国人气质的精神体现。中国古典舞讲究“呼吸”的运用,由呼吸带动的动作自然也呈现出曲线、圆润的状态,一呼一吸之间方显动作的千变万化和情感的起伏跌宕,所以这种圆润之美是由内而外的。《雨花石的等待》始终都呈现出动作的圆润之美、曲线之美,这也十分符合女性柔弱、温婉的人物形象和内在心理。

结语

    舞蹈作品《雨花石的等待》凝练的体现了当代人在创作舞蹈作品时的审美取向,它作为一支中国古典舞作品,展现的是自古以来的内化于中国人心中的价值取向、艺术创作取向和生命取向。总之,这种审美追求是中国人所独有的,是内含于人们对于“人生追求之道”之中的,是有着强劲的生命力的。

参考文献

[1]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

   葛永兴(1996.10——),男,汉族,籍贯:山东菏泽人,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20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音乐与舞蹈学,研究方向:舞蹈理论与美学


[1]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1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