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入手 主动获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2

操作入手 主动获取

詹茂钎

尤溪县梅仙中心小学  福建省三明市365100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在坚持创新导向原则中指出:要强化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增强课程适宜性。目前许多国家在初等教育阶段也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关键词:小学数学;操作实践;建构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让他们更多的接触实际,参与实践,通过参与实践活动,为他们获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大量的实践活动还可以丰富他们的表象储备,巩固所学知识,为创造想象提供丰富的“原料”,让他们在学习知识、参与实践、巩固应用知识中去动脑思考、查资料,主动参与探究,并产生新的需要,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主动去学好数学知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加强操作实践,让学生学会思考。

实践证明,操作学习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发现内隐的数学规律。形成较稳定性和可迁移性的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的主动性、自信心,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根据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已具有的前学知识“商不变的性质”的认知结构作基础,教师可以大胆的引导学生用知识迁移的方法来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先进行填空1÷2=2÷(4)=3÷(6)=4÷(8),从计算结果联系商不变性质这个旧知,让学生观察发现除法与分数之间的关系,把上面的除法算式转化成分数的形式就成了===,再让学生观察抽象出的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4倍就变成了=;而=的分子和分母同时缩小4们就变成了,它们的大小不变;然后用纸条折叠涂色来验证这个结论是正确的。让学生参与分数基本性质抽象的全过程,学生学到的知识就记得牢,用得好。

二、通过操作启迪,让学生学会质疑。

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我们常常习惯让学生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里,不敢越雷池半步,其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教是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务。要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动手操作,接受启示,大胆发问。台湾高级教师吕玉莲老师在分数知识课中,她先用9个苹果引出两个分数,并让学生进行比较:,学生很快地判断是填大于号,可是老师并不罢休,追问了句:还有其他答案吗?大部分学生都在摇头,有个学生思索片刻,便战战惊惊地回答:有时也小于,学生一片哗然,老师却非常惊讶地鼓励说:真的吗?能不能上台解释?这个学生语气变得更肯定:单位“1”不一样时,可能小于。老师带着疑惑问道:为什么单位“1”不同,两个分数的大小会不同呢?你能不能用身边的材料证实你的想法?这个学生便在纸上画出了四个苹果的和九个苹果的。全班学生恍然大悟,又得出了有时也等于。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疑,敢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哪怕是一点点不同,也值得赞扬,毕竟是学生自己的想法。教师要鼓励学生探究质疑,让学生始终处于探索中,处于平等互动的系统中,去跨越一个个问题障碍,使我们的课堂处处闪烁个性思维的火花。这样才能体现我们课堂教学的自由和民主。

三、优化操作过程,让学生学会创造。

“多闻而体要,博学而善择。”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习惯养成过程离不开一次次的实践活动,更离不开在纷繁的信息中作出选择。教学时要防止对学生太多的“干涉”和过早的“判断”。学生的创新正是在不断尝试、不断纠正中逐步发展的。如果怕学生犯错而在教学中“小心翼翼”地把实践步骤分得很细,并纳入教案轨道,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指挥棒转,这就剥夺了学生探索的乐趣,无法尝试失败后内疚与挫折的情感体验,结果只会使学生疏于动手,怯于尝试,干什么事都会束手束脚,就会丧失他们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所以教学中应给学生创设一些易“犯错”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发挥智慧和潜能。如:二年级的“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中,对于“角的大小和角两边长度无关,而与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这一难点,由于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还占主导地位,往往无法理解。教师这时提供一些具体材料:毛线、纸条、图钉、圆形纸片等,让学生先用这些材料制作不同的角:有用毛线拉成的角、有用纸条和图钉钉成的角、有用圆纸折成的角等等,这时让学生对自己做成的角进行比较大小,学生便手忙脚乱地比划起来,接着便抛出问题:什么时候角的大小相等,你能比划比划吗?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角的大小和两边的长短有关吗?师生、生生之间在不断地争论,交流:有的学生说跟边有关,有的进一步的回答跟两边的张开弧度、距离有关;有的学生说和边的长短也有关;执前一种意见的学生便拿出自制的纸条活动角,把角的一边剪下一段来反驳执后一种意见的学生……学生便在这不断的操作和思维的碰撞中理解和感悟,从而促进新知的构建。

四、建构操作模型,让学生学会想象

    2022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能够在现实生活与其他学科中构建普适的数学模型,表达和解决问题;积累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小学高年级学生虽然抽象思维得到发展,但形象思维还是占主导地位,他们的学习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初步的数学模型,从而通过数学模型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用数对来表示位置时,在学生学会用数对表示具体位置后,明确了确定第几行、第几列的一般规则后,教师设计一个现场体验环节:教室里同学们的自己座位也可以用数对表示,请座位是(1,1)、(2,2)、(3,3)、(4,4)、(5,5)的同学站起来,然后观察出这些同学排成了一条直线,教师追问:是不是只有这些同学能排成直线,还有没有其他情况呢?不同程度的学生会发现同组同学数对的特征,也会发现如(2,1)、(3,2)、(4,3)等等这样的数对组合。最后再设计拓展阅读:地球上的经纬线的确定。这样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来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不但为学生确定物体位置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而且为学生中学函数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现代数学课堂要求教师的角色的变化,更多的是一个组织、引导、合作者。要努力为学生的发展搭建一个充满课堂智慧的平台,让学生自主操作、主动探索,为学生进一步发展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使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层层推进,在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主动的想问题、想办法……采用多种手段,进行质疑解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构建一个和谐、充满活力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张红波.抽象、建构与生长--小学生数学眼光系统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21(12):10-13.

[2]王超,蒋太金.追寻与建构--小学生数学学力“自生长”的实践探索[J].中小学教学研究,2022(2):81-87.扼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