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教”比“教什么”更重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2

“怎么教”比“教什么”更重要

王雅楠

牡丹江市第十一中学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摘要:在教学初期很多年轻教师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学生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课堂氛围“死气沉沉”,跟着思考问题的学生并不多。伴随疫情的疯狂来袭,教学也频频从“线下”转为“线上”,师生互动更是增加了难度。为保证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如何进行网络教学也成了教师们的一堂必修课,这一过程使得我们的身份从以往的“教育者”向“学习者”发生了转换,对课堂有了重新的认识。

关键词:课堂氛围  学习兴趣   核心角色

以初中地理学科为例,初一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的兴趣水平是较高的。随年级升高兴趣逐渐下降。经调查发现,这是因为存在一种“原始兴趣”,在没有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学生在学习地理的最初阶段兴趣是最浓厚的。但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事情是,很多学生在学习地理之后越来越不感兴趣了。难道是因为地理课程内容很难吗?答案是否定的。

在我看来,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部分学生受到家庭的影响,认为地理是“副科”分低些没关系,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主科”上。二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讲解枯燥乏味,照本宣科,强调记忆背诵,对地理课程开发不够深入。

中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习兴趣受情绪影响较大,他们会因为教师语言的诙谐幽默喜欢上一门学科,也会因为课程内容丰富精彩,课件满足感官需要而注意力集中。他们正是处于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纪,地理课程又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学生们经常“脑洞大开”联想到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这都是由于兴趣使然,为了保护好学生的求知欲,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心理特征,备课时预设多种问题,并鼓励学生发言。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一眼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但对藏在后面的奥秘很感兴趣。我们要利用好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却又在其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其潜能。

事实证明,照本宣科、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应付考试,是难以体现地理教育价值的。而只有强化“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动态过程中主动学习,在学习中积极应用知识,才会进一步体现地理教育的价值,使学生体会到“学好地理,到处有用”。比如“环境污染”这种课题,如果只停留在对书本知识的肤浅理解,那么学生会由于没有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受,缺乏感性认识,无法提出整改方案和建议。地理课程中,教师也要为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但提高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也会有成就感。

一直以来,教师在课堂上的核心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但是,在这种角色下教师会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固守学科本位思想,而忽略了学生核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若教学过程中,师生信息不能及时互动反馈,会使学生产生依赖,不动脑思考只是一味地接受学习,抑制了学生的主动发现和积极探索。所以说“知识传授者”不是地理教师的唯一角色。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明确要求,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中的引导者、合作者。

对于地理教师而言,更是如此。地图具有突出的表现力。我们常说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门语言。地理课程中对于图像信息并不能只靠地理教师给出结论,而是要经过地理教师精彩描绘,带领学生缜密分析论证,使学生真正的掌握了提取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避免走进“读死书”的迷途。地理图像是学生学习地理的载体,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使学生有能够从文字联想到空间分布的过程的能力。所以要加强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培养,让学生具备从读图技能到掌握空间各地理要素间的因果规律,这种“明理”的转变。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习惯于“背图”,将地图中的信息一板一眼的背诵记忆,不重视地理原理。所以在做题时一旦遇到没见过的读图分析题就不知所措。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在上课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地图进行剖析。引导学生对地图进行理解记忆,形成空间概念,使学生需要时头脑中会浮现出一幅心理地图。一位合格的地理教师应该在精通自己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熟练掌握初高中的全部教材,全方位提高自己的学科教学能力,从多角度分析与处理教材。

现在信息高速更迭,课堂早已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因此地理教师不应只围绕教科书上现成的知识进行讲解,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可以适当进行加工。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与课堂内容结合,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地理,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记忆。当然,想要在短时间内把大量知识传授给学生不太现实,所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获取相关知识,使得师生成为“学习共同体”,从而实现“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每一名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在地理教学目标中,将“知识与技能”作为首要目标,也是教学基础目标。“过程与方法”是教学的关键目标,以往是“重结论、轻过程”。所以“过程与方法”被誉为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地理教学的终极目标。因为这关乎到“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地理学科富含“爱”与“关怀”,其核心是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有民族荣誉感,以及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对自然的人文关怀。所以重视学生的素养、道德情操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住地理与历史、政治、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的交叉点,使学生真正懂得地理原理。多把时事、身边的实例与地理课程内容相结合,在讲解时使学生的知识面及时拓展,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波斯纳认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经验的获得而不是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便他有多年的从教经验,也只是一年工作经验的多次重复罢了。若想要取得进步就要善于反思思考,否则将永远停留在一个新手教师的水平上”。

现在我们身处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想保证自己不被时代抛弃,唯有终身学习。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长流水。应注意将理论与实际结合,采取更加贴近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设计。

课程的本质是激发禀赋,教育就是人点亮人,每个人都是一盏灯。停课不停学,不仅让我们静下来思考教学方式的变革,也让我们在更广阔的视域里思考教育思维的变革。

参考文献 :

[1]任新强.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分析[J].家长,2021(22):133-134.

[2]吴文锋.浅析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J].文理导航(上旬),2021(05):6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