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城市下城市野境的价值转译和营建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2

公园城市下城市野境的价值转译和营建路径

郭龙

武汉正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摘  要:公园城市是对城市发展模式和城市空间建设的全新阐释,对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稳定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公园城市营建的重要对象,城市野境以其独特的生态文化价值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着重要支持。基于文献分析,研究从公园城市视角出发对城市野境进行价值转译,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案例分析,得出城市野境营建的3条路径,即搭建多维度的视野、整合多尺度的城市野境、营造多场景的城市空间,以期为城市野境的保护利用、公园城市的实践优化提供新思路,构建健康的城市人居环境。

关键词:公园城市;城市野境;生态文明;人居环境

引言

“荒野”(wilderness)一词具有多种含义。在最普遍的用法中,“荒野”往往是指“非管控的”自然区域,通常是不宜居的、未开发的偏远之地。该术语在自然保护领域中还有三种更具针对性的含义:1)在生物学意义上,指“那些很少或不受人类直接影响的、自然系统相对完整的自然区域”;2)在人类社会意义上,指“未被人类开发、可提供维持生命的生态系统服务,且/或具有神圣/图腾意义,远离人类文明和人类聚居点、可于此静处”的区域;3)亦指一种自然保护地类型。以上4种含义皆体现出“荒野”的一个共性,即远离会对自然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类聚居点。

1城市野境的定义与价值

至2050年,全球约70%的人口将居住于城市中。伴随着全球城市化的进程,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正在急剧减弱,这一现象被称为“体验的灭绝”(extinctionofexperience)。体验的灭绝不仅会减弱人们在生态保护方面积极的情感、态度和行为,也会给人类自身的健康和福祉带来负面影响。由于城市聚集了绝大多数人口,因此城市区域中的野性自然(wildnature),将成为重新连接人与自然的重要纽带。“城市”和“荒野”(wilderness)分别位于大地景观的两个极端,是两种差异极大,甚至截然相反的环境。城市是人类对自然景观改变程度最高、人类活动占主导的区域,而荒野则是大面积的、保留自然原貌或被轻微改变的区域,保存着自然的特征和影响力,没有永久或明显的人类聚居点。根据以上理解,城市中不可能存在严格意义的荒野地(wildernessareas)。因此,将“城市”与“荒野”并置起来的“城市荒野”(urbanwilderness)这一术语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矛盾性。虽然荒野地有严格的标准,但是“野性”(wildness)存在于各种尺度的所有景观之中。野性,可理解为生态系统中自然过程占主导,而人类控制和干扰程度较低的性质。事实上,城市区域中也存在着一些具有野性的自然。在中文语境中,可以使用“城市野境”(urbanwildness)来描述这些区域,其中“城市”界定了区域范围,“野”意指“野性”,“境”意指“地境”。使用“城市野境”这一术语,以避免“城市荒野”可能带来的矛盾性。

2公园城市下城市野境的价值转译和营建路径

2.1从生物多样性到空间多元性

城市野境是尊重自然演进规律的结果,相对于城市中其他类型的绿色空间,城市野境具备更高的生物多样性,可以激发城市公共空间的多元性。公园城市语境下,保护城市野境有利于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同时,深入挖掘城市野境所包含的历史人文价值,通过棕地更新等手段形成以自然为基底、多功能融合的空间系统,为公众创造更多的绿色休闲场所和交往机会。2.2被动型城市再野化,是自然发生的。通常发生在交通基础设施或城市废弃地(wasteland),例如废弃的铁路廊道、工业区或居民区。通过风媒或者动物引入的种子萌发出一个生物多样化的栖息地,被称为“新型景观”(novellandscape)或第四类自然。这种被动的、自然发生的再野化通常体现出自我调节的生态过程:首先出现的是先锋类物种,进而是草本植物,最后是更为成熟的林木。这样的新型景观为昆虫、鸟类以及其他野生动物创造栖息地。德国出现了不少被动型城市再野化的案例,部分原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大规模破坏,另一部分原因是前东德的工业衰落。其中一个案例是柏林市一个被废弃了60多年的调车场(SüdgeländeRailyard),那里经历了自然的、连续性的再野化过程,并且仍在继续,现在已被作为一个正式的保护区域纳入城市规划之中。

2.2营造多场景的城市空间

丰富的公共活动和服务性功能的置入是激发和打造城市场景的重要方式。在公园城市建设中,以公众美好生活为核心、城市野境的生态价值与文化底蕴为支撑,将多尺度的野境网络与城市系统的复合功能叠加,形成多类型、易获得的城市野境公园系统。通过融合自然科普教育、康体健身、儿童老人游乐休闲等多种功能,塑造城市野境的“景观性、多元性、可参与性”,并完善相应的服务设施和场所,打造环境优美且具有经济、观赏和学习价值的城市野境,积极营造以生态场景为基础的生活、文化、产业、治理等多元场景集群,形成“人、城、境、业”一体的大美城市空间形态。在此过程中,注重城市公众与其他相关主体的积极参与。鼓励形成以市民、市场、政府的多元主体参与制度,建立公众需求反馈、绿色生态理念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多互通的平台,一方面广泛吸收公众建议,力求贴合公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加强绿色城市营建和低碳生活理念的推广,促进社会良性治理和经济健康发展,凸显公园城市的人民性,实现公园城市的共商、共建与共享。

3结语

严格来说,城市荒野并不存在,但城市野境可以且应该被视为是衡量城市区域健康、宜居程度的标准之一。在缓解气候变化、维持生物多样性、防止疫情蔓延的需求日益紧迫的今天,野性自然在应对这三大生存挑战方面展现出了史无前例的重要意义。能响应气候变化与生态韧性的人类工程技术固然重要,但其在成本效益、缓解效力与生态服务方面都不及野性自然。除了以上三大生存挑战外,在城市内部与毗邻区域的野性自然还能创造出极佳的“绿意”,吸引企业入驻和市民聚居。城市野境为城市提供的健康效益已被广泛研究并不断得到证实。此外,城市野境的绿意与其提供的多样的游憩机会往往还能吸引高收入的居民前来定居,从而创造更多商机、增进税收。相关研究也明确指出,城市森林公园距离居民区越近,其对城市经济与福祉的贡献也就越大。

参考文献

[1]曹越,万斯·马丁,杨锐.城市野境:城市区域中野性自然的保护与营造[J].风景园林,2019,26(8):20-24.

[2]万斯·G·马丁,梅拉尼·希尔.城市野境:比“城市荒野”更准确的措辞[J].景观设计学,2021,9(1):80-91.

[3]孙瑶,马航,宋聚生.深圳、香港郊野公园开发策略比较研究[J].风景园林,2015,22(7):118-124.

[4]石崧,凌莉,乐芸.香港郊野公园规划建设经验借鉴及启示[J].上海城市规划,2013(5):62-68.

[5]杭烨.新自然主义生态种植设计理念下的草本植物景观的发展与应用[J].风景园林,2017,24(5):16-21.

[6] 尹豪,杭烨,方小雨,等.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詹姆斯·希契莫夫教授对话北京林业大学董丽教授 [J]. 风景园林,2018,25(2):4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