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习作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读者意识”淡薄的问题,传统的习作教学不能很好地解决此问题,因此习作课堂只能事倍功半。只有在习作教学中不断强化学生的“读者意识”,学生才能写出真正的作文。教师应通过有效的支架帮助学生建构“读者意识”,从而落实写作训练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读者意识,写作目的,支架
读者意识,就是在写作过程中,心里始终有“写给谁看”的意识,并根据读者特点来选择合适的内容、运用恰当的形式,也就是让写作服务于交际的需要。但不少一线语文教师在习作教学中,没有将其考虑在内,只是一味教选材、布局方式、写作方法等,导致学生真正下笔时不知从何开始写,写些什么,又该怎样写。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要求学生写一篇说明文,说明文的撰写更是强调写作对象的重要性,有明确的目的才能够撰写出有效的说明文。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设置了有助于构建读者意识的习作辅助图表,意在通过图表的运用,解决说明文习作教学中说明目的不明确、读者意识淡薄的问题。并希望借此能够在其他非说明文教学中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一、借助习作手册建构学生“读者意识”的过程
支架式教学是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较复杂的问题通过建立“支架式”概念框架,使得学习者自己能沿着“支架”逐步攀升,从而完成对复杂概念意义建构的一种教学策略。它一种能帮助学生进入学习的教学理念。教学支架的形式多样化,可以是一系列有逻辑的问题,也可以是可视化的图表工具,目的都是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步步实现相应的学习目标。“写作教学的核心任务,可以说就是创设各种写作支架,帮助学生从写作的低水平状态走向高一级水平状态”[1]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本单元我们主要用习作手册作为学生建构读者意识的思维训练支架,通过填写习作手册,学生能够逐步树立并强化读者意识。
下面笔者将详细介绍在说明性文章写作中构建学生读者意识六个步骤的过程。
(一)确定写作主题辅助思维导图
在本单元学习之初,我们创设了一起编写《我的最爱》班级文集的学习大情境,要求每位学生说出自己想介绍的事物。学生可以借助“写作主题思维辅助表”打开思路。通过对学生的选材进行梳理,我们发现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有生命类(如:明星、动植物);二是无生命类(如:科技、物品)。在教学进程中,教师要先引导学生头脑风暴确定说明的主题,再与学生一起将主题分类,为后续搜集材料和编写班级文集做准备。
主题分类示例
(1)指导学生理解表格中的写作素材分类,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确定自己的说明主题。
(2)指导学生根据习作要求将习作主题进行大致分类。
(二)确定说明目的和读者辅助图表
说明性文章在写作时应该依据读者和说明目的不同选取不同的角度和内容,因此这一步在整个说明性文章写作过程中尤为重要。学生需要确定一个准确的人为自己的读者,这个读者会在伴随写作过程的每个环节,这也是帮助学生树立读者意识的关键一步。同时,学生需要依据读者选择自己的说明目的并确定说明角度。
学生需要借助“说明目的和确定读者辅助图表”采访他选定的读者,了解读者关于介绍物品的认知内容,并询问读者还想要了解哪些内容,以此来确定自己的说明目的和说明角度。
(1)学生确定说明主题后,如果有确定的读者,学生要采访他/她并依据读者回答确定写作目的和介绍角度。
(2)学生确定说明主题后,如果没有确定的读者,学生要先筛选身边可能对这个事物有了解的人,采访并记录读者的回答,然后确定自己的写作目的和介绍角度。
例如,某一个学生的说明主题为火箭,在使用“说明目的和确定读者辅助表”之前,他没有明确的读者,打算队火箭进行科普性介绍,包括火箭的种类、构成、发射原理。
在使用“说明目的和确定读者辅助表”后,他的读者确定为自己的弟弟,通过访谈,他发现弟弟对火箭已经了解了火箭的种类和构成,但他弟弟认为发射火箭是很浪费的事情,火箭只用一次就不报废了。于是,他调整了自己的写作目的为“让弟弟更了解火箭,帮助弟弟改变对火箭浪费的想法”,从而将自己的介绍角度调整为“火箭发射原理、火箭的世界之最、火箭回收技术”三方面。
经过这一过程,借助图表记录后,学生的写作目的和角度更加精准了。
(三)资料筛选辅助图表
在确定说明目的和角度之后,学生在搜集资料时往往会出现不经筛选全盘资料堆砌的现象,这其实并不利于学生写作。因此,这一步的目标是要学习如何筛选资料,学生要考虑这些资料中的哪些信息时读者需要看到的,这是训练了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此时,教师要给学生课文资料卡的示例,引导学生借助“资料筛选辅助表”,将资料卡进行分类,并引导学生与读者对话,讨论资料是否需要删减或增加,这样不仅能使资料利用率最大化,更能促使学生再次强化读者意识。
课文资料卡示例
(1)学生完成资料搜集、资料信息提取、资料分类、资料筛选、资料调整的过程。
(2)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资料筛选和资料调整两个环节,要注意引导学生始终关联自己的写作目的,避免学生做无用功。
(四)语言转换辅助图表
1.设计说明
学生根据框架图撰写了初稿后,我们会发现,学生能够根据框架将收集的资
料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但作为说明文,初稿中的语言存在着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没有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二是语言风格不规范。两个问题的背后都是“读者意识”的缺失——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没有明确的说明目的和说明对象。
因此,我们将第五单元的四篇课文整合在一起,设计了语言转换辅助图表与选定语言风格辅助图表。借助图表,对比原文与资料卡的语言,通过教师课堂的引导,学生能够明白要根据说明目的及对象选定恰当的说明方法。
2.图表操作说明
(1)将原文中描写事物特征的关键词摘录下来,制作资料卡,资料卡中只出现特征的词语,不出现说明方法。
(2)引导学生对比观察原文语句与资料卡文字,思考两处有哪些不同,并把感受写出来。学生能够观察到原文运用了不同的说明方法,不同的说明方法虽作用不同,但都能将抽象复杂的事物变得通俗易懂,使读者清楚明白。
(3)教师梳理四个片段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再一次明确说明方法选用的依据——根据不同的说明目的及说明对象。
(4)学生依据上述所学,再次明确习作中的说明目的及对象,对初稿使用的说明方法进行增加或修改。
3.图表使用效果
大部分学生的初稿中选择的说明方法,并没有考虑到说明目的与说明对象,也就是没有“读者意识”,例如,
“《新华字典》的大小大概是桌子的八分之一。”
这篇《新华字典》的写作目的是给一年级学生介绍字典,原文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虽然运用得当,但一年级学生并没有学习分数,读这段文字是不能理解《新华字典》的大小的。
在借助语言转换辅助图表学习了如何选用说明方法后,该生将这句修改为:
“《新华字典》的大小大概和大人的手掌差不多。”
修改后的语句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字典与一年级学生常见的“大人的手掌”作比较,能够让其直观地感受到字典的大小,是依据写作对象选取的说明方法,可见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读者意识”。
(五)选定语言风格辅助图表
1.设计说明
说明文根据说明对象及目的的不同,要选用简洁严谨或是活泼生动的语言风
格。比如,向人们介绍松鼠这种动物,希望大家通过自己的说明能够体会到松鼠的可爱,并喜欢上松鼠,于是布封在撰写《自然史》时使用了活泼生动的语言风格。而《大百科全书》意在客观科学地介绍“松鼠”这种动物,因此使用了简洁严谨的语言风格。因此,学生在撰写本单元的习作时,要根据不同的说明目的与对象,选择恰当的语言风格。
上文中提到,因学生“读者意识”的缺失,导致大部分学生初稿中语言风格
选用不当,例如,本是向朋友们介绍自己的宠物——守宫,却使用了简洁严谨的语言风格,导致读者读起来深感枯燥乏味,也不能感受到守宫的惹人喜爱。
2.图表操作说明
在学生的既往认知里,说明文语言简洁严谨,但本单元的《松鼠》却不同,
单元编排时根据不同的说明目的与对象选取了两篇风格各异的文章,意在学生能够在“读者意识”的引领下,在撰写自己的说明文时能够选取合适的说明风格。
选定语言风格图表中展示了《中国大百科全书》中介绍松鼠的三句话,第一句介绍松鼠的外形,第二句介绍松鼠的活动,第三句介绍松鼠的繁殖及换毛。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到相对应的词句,将两者进行对比,谈谈感受。在介绍同一种事物的前提下,才更能从对比中直观地观察到语言风格的不同。学生能够发现原文语言生动,《百科》中的语言简洁。随后借助写作背景资料,让学生明白在撰写说明文时,要依据不同的写作目的、不同的读者群体,选用不同风格的语言。
(六)读者评价辅助图表
1.设计说明
经过前面图表的建构与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了要带着“读者意识”选择说明
语言,但还需巩固。因此,从学生的初稿中选取了一个片段,学生修改后,再由大家根据几个维度进行点评,加深印象。
2.图表操作说明
学生初稿完成后,教师对初稿进行批改,从学生的习作初稿中选取一个典型的片段(该片段并未依据写作目的和对象进行语言组织)。在读者评价辅助图表中,展示该片段,再给学生一些有关鹦鹉的资料。学生先选择说明对象及说明目的,明确自己的“读者”。然后选取合适的语言风格和说明方法,根据所给的资料,对片段进行改写。同时,告知学生片段修改的评价标准,即抓住鹦鹉的主要特点,恰当使用说明方法,准确、清楚、有条理,采用恰当的语言风格介绍。
改写的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引导学生注意评价标准,从读者的角度出发进行撰写。
改写完成后后,选择一位同学的练笔投屏展示,首先自己进行点评,然后同学再进行点评。可依据课堂时间安排展示的同学人数。
改写评价环节完成后,学生就可对自己的初稿进行修改,修改前应多向读者询问,想要了解的方面以及是否能够读明白,不断用“读者意识”监测自己的文稿撰写。
二、结语
教师在第五单元的习作教学中,通过设置情境、借助学生手册,引导学生在习作撰写时强化“写作目的”与“读者意识”。学生从最初搜集材料时的不知如何筛选,到说明方法和语言风格的选择都会为文章的读者考虑,能够看到学生的“读者意识”是在不断强化的,并且这些图表也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较之之前,学生最终能够写出目的明确的习作。
在接下来的习作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有“读者意识”,在方法的教学中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通过实践,我们也能发现,搭建支架是培养“读者意识”的有效途径,是可以推广运用的。
[1] 荣维东.写作教学的关键要素与基本环节[J].语文建设,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