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武隆区实验小学
论文研究类别:B文科,思品
【摘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思想的重要载体。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栽培。思政课教师要坚持在教学实践中探寻有效路径,主动寻求变化以丰富教学手段,搭建课程与生活的桥梁以鲜活教学内容,真正走进学生以润泽学生心灵,努力使思政课充满童真味、生活味、人情味,努力使思政课真正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关键词】思政课;立德树人;启智润心
习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曾讲到: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栽培。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我始终努力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实践中丰富教学手段,鲜活教学内容,关注学生本真,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位置,努力使思政课充满童真味、生活味、人情味,努力使思政课真正走进儿童,启智润心,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一、寻求变化,让思政课充满童真味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极具开放性的,教材抛砖引玉,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拘一格、鲜活灵动地扩展教学内容,让课程充满童真味。
在小学低年级,游戏一直是吸引学生,活跃课堂气氛的法宝。游戏不仅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还能营造轻松的氛围,促进学生交往。在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不一样的你我他》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同学的特点,意识到每个人各不相同,我改变了传统的请生上台为模特,众生比较的教学方式。而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激起他们参与的热情,碰撞他们思维的火花,让童真童趣在课堂上迸发出新的活力。开课后我首先设计了“猜猜我是谁”的游戏。在准备的一个纸盒中装入了班级孩子的自画像,让同学们根据自画像上的特点猜猜是谁。同学们争先恐后猜测,无拘无束地表达,然后再追问是怎么猜出来的,从而让他们发现自画像上不一样的地方,于是长像、高矮、胖瘦、性格、服饰等不同造就了不一样的你我他就自然而然的呈现在学生的面前。随后“圆圈变变变”的挑战赛接踵而至。每位同学都在一张画有一个圆的纸上作画,然后每组推选出“最佳创意画”参与全班挑战赛,在展示、评选挑战画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除了长相不一样外,连脑袋里的想法也是不一样的,同时也充分感受到创意带来的快乐与自豪。谁都不一样,谁都是独一无二的特性就在这样充满童真童趣的课堂中深入了学生的心中。
二、搭建桥梁,让思政课充满生活味
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以儿童生活为支点,通过明线(时间的推进与变化、空间的扩大与转移)和暗线(儿童生活、成长中遇到的重要事件或问题)交叉呈现,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回望、反思、规划中获得生活智慧[1]。整套教材图文并茂、语言精练、层次分明、脉络清晰,有生活规则,也有法律法规,有身边小事,也有家国情怀,是很好的教学蓝本。教材所编写的内容具有很强的通用性,但同时也有一定局限性,不可能揽括全国各地各区域的情况。所以,我们既要用好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架起与儿童生活的桥梁,真正走进儿童生活。
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吃饭有讲究》时,通过调查发现一年级学生入学不久,对学校的就餐要求没有真正了然于胸,内化于行。他们在就餐时有爱讲小话、挑食的现象,而且有少部分同学就餐完后还不爱收拾餐桌。于是,在教学中,我充分与学校生活联系,从学校每月常规主题、每周养成教育重点入手,拓展了学校餐桌礼仪内容,让教学与学生生活真实联系。首先我给学生介绍学校餐桌礼仪儿歌,并让其跟我朗读,然后播放根据儿歌拍摄的学校真实的餐桌礼仪视频,随后让学生各抒已见,最后带领全班同学到食堂用餐,在真实的场景中再次细化用餐要求,同学们在真实的体验中明白了就餐时要有序、安静、不挑食、不浪费、有礼貌、讲卫生。当然,也许良好的就餐习惯还不能通过一节课就马上养成,但我相信只要就这样的意识,只要就这样的坚持,这样化静为动、变远为近、由人及已的充满生活味的课堂才是真正促进学生拔节成长的课堂,才是真正拨动学生心弦的课堂,学生成长的脚印在不久后一定清晰可见。
三、走进学生,让思政课充满人情味
思政课要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不仅要有学识魅力,有高尚人格,还要心中装着学生,让思政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有人情味的课。
六年级上册是法治教育专册,以宪法精神为主线,通过全面介绍宪法主要内容,开展公民意识教育与国家意识教育,引领学生学法,崇尚法治精神,增强法治意识。在刚接到这个新的授课班级后,我开始了本册第一个单元《我们的守护者》的教学。好几次课堂上,我发现班上一男生表情木然,眼神躲躲闪闪,他既不主动聚焦老师,也不影响周边同学,总是低着头在本子上画一些看不出是什么图形的圈圈。我好几次走到他身边或轻拍肩膀,或眼神提醒,或有意点名回答问题,但无论是旁敲侧击,还是直中要害,他都无动于衷,要么仍然我行我素,要么依旧稳坐泰山,如果能抬起头看老师两眼,已经算很给面子了。因为对刚接手这个班级,对班级学生也不太熟悉,我不知道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
次周的一个下午,我主动跟班主任聊起这个同学,希望能从中她那儿找到解密的钥匙。没想到一提起他,班主任就气不打一处来,噼噼啪啪一阵数:一周都被请到德育处几次,一会是不听从低年级值周生劝导当面发生冲突,一会儿又是可能与同年级其他班级学生发生早恋倾向,一会儿又是有抽烟……哪阵没得他犯事,你都觉得不正常。除了数落和吐槽,好像班主任更多的是无奈。这个孩子一直这样吗?本性就如此吗?带着这个问题,我跟年级主任进行了一次沟通。
原来这位同学是年级比较出名的“大佬”,父母离异,父亲脾气暴躁,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不是打就是骂。由于父亲于年前犯事正在接受改造,现在跟随爷爷生活,爷爷除了保证他吃饱穿暖外,其余一律管不上,想家校配合共同教育完全不从谈起。但是这个孩子很有礼貌,看到年级主任经常主动打招呼,老师的话有时还是愿意听的。
一番了解后,我有点明白这个同学为什么一上道德与法治课就是那种躲闪的眼神了,也似乎理解为什么一说到法律、犯法等字眼,他看似无所事事的画画,实侧是刻意回避的做法了。缺少关爱、无人管教、自卑,甚至有些自暴自弃就是他最大的症结所在。
于是,我找来班主任、年级主任商量,开始了我们的主动出击。首先我们约定任课老师要改变对他的教育方式,不要一味说教和批评,要多些理解和关爱,见多了烈日狂风,和风细雨也许更能让他接受;其次,由班主任在周末进行一次家访,了解一下孩子或家庭有没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从解决真实的困难开始帮助他;再次,家访后由年级主任和班主任一起跟他约个餐,让他能放下戒备敞开心扉跟老师聊聊天,也好让我们了解他真实的想法;接着,由我跟他结对子,关心他的日常生活、学习动态、交友范围等等,让他感受到我对他发至内心的关心。
没过几天,他主动找我和班主任说起,至从他父亲接受改造后,从没有探望过他,他很想去看看父亲。我知道心病还需心药医,解铃还需系铃人。这,或许是转变他最最关键的钥匙。我们必须抓住此次机会,不能让他的希望化为泡影。于是,我四处找朋友联系探望事宜,几番周折后,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把探望各环节安排妥当。在走廊上告诉他消息的那一刻,他一直没说话,但他红润的眼眶和温柔的眼神一直定格在我心里。我想,这或许就是充满人情味的思政课魅力所在,这或许就是作为一名有温度的思政课教师的小幸福吧!
总之,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思政课教师师既要立足课堂,又要跳出课堂,寻求变化;既要让德育生活化,又要搭建平台,让德育回归生活,服务于生活;既要眼中有课程,更要胸中有温度,心中有学生。只有这样,我们的思政教育才能在“三味”基础之上更加有滋有味!
参考文献:
[1]李玉兰.让思政课“接上童气”[J],北京:中国教育报刊社,2021(8):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