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书法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2

提高书法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薛建全

漳州古雷港经济开发区古雷港中学  363215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智能化设备的应用,人们习惯了在键盘上打字,汉字书写越来越少,并且这种现象朝着低龄化方向发展。很多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书写汉字的重要性,写出的字不够规范,甚至出现提笔忘字的现象。而书法是我国以文字为载体的独特艺术。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文字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想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必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端正其书写态度。素质教育实施后,我国大部分中初中都设置了书法课程,目的就是要提升学生的书写能力、审美能力,从而达到规范书写的目的。而书法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就必须提高书法教学的有效性。笔者根据实际教学经验,就提升书法教学有效性的做法,和大家一起研究。

关键词:初中书法;教学效率;提升策略

书法是一门具有较强人文色彩的课程,在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中,书法教学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书法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书法技能,而且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信。这就需要教师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中初中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书法教学可以采用书写实践,作业展示、欣赏、评价、讨论交流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从而丰富课堂学习的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为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提供更多的机会,进一步促进学习书法的效率。

一、养成良好学习态度,培养书法兴趣

学习书法书写态度很重要,书写态度不端正,是很难写好字的。有的学生认识不到学习书法的意义,也有的在学习过程中,怕吃苦,没有耐心,遇到挫折很容易灰心丧气,不能长久坚持练习。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因势利导,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积极意义,把书写与终身学习结合起来,把书法学习与中华文化的传承结合起来,把书法学习与自身的生活、个人修养结合起来。只有纠正了思想上的错误观念,学生才能够主动、积极地学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早在两千多年前,伟大教育家孔子就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作了精辟的阐述。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学生从开始拿笔写字时,就要激起学生对临习对象的兴趣,这将使学生产生持久的求学动力,让学生明白学习书法在当今时代的意义,即明确对继承中华民族传统书法的重要认识,亲笔示范,达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并抓住学生的天性,通过一些书法小故事,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除此之外,适当营造一些校园书法气氛,给校园增添一抹古色古香的韵味,无形之中熏陶孩子的兴趣。

二、多观察比较,务求精细

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察之者尚精”,指观察时务求精细,要致力于分析细节。汉字作为视觉符号,其点画的起收、长短、粗细、曲直、方向等,都会有细微的变化与区别。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精准观察这些点画的特点,写出来的点画“到位”了,书法“味道”也就传统、纯正。如“点”的形态变化很多,颜真卿《多宝塔碑》中的“点”,基本形态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圆点”,二是“方点”。圆点在书写时,露锋尖起,向右下按笔,藏锋圆收;方点则是藏锋起笔,转折后向右作顿,提笔向左上藏锋方收。在“求”“粒”等字中,“点”的形态各有不同,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仔细观察、比较。总之,无论哪种“点”,“饱满”是它们的共同之处。

教师在教学中,借助米字格、方格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范字的笔画形态、部件位置和比例关系,找到具体的形态与组合规律,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为精准临写打下坚实的基础。如颜体的“求”字,右下点略长且粗重;竖钩偏粗,运笔的提按体现得较为丰富;五个点画,处理好上个笔画收笔和下个笔画起笔之间的快慢变化与呼应关系。要求学生在书写时,遵循平衡对称、平行等距、突出主笔、穿插避让等基本原则,不断领悟书法之魅力。

不同的书体,点画、部件、汉字也会有所不同,形成各具特色的书法风格。如“海”字,颜体用笔圆润浑厚,字形外圆内方;欧体用笔以方笔为主,字形方正。颜体的“雄秀”,欧体的“险绝”,柳体的“骨力道健”,褚体的“清丽刚劲”,赵体的“字形流美、点画圆润”等等,学生在比较中观察,在分析中体验,掌握书体特点,培养对书法艺术的感性认识和审美能力。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也就是说,有了众多的观察比较,自然就能辨识书法优劣。学生要想学习到书法艺术的精髓,离不开较高层次的认识和领悟。

三、依据学段特征,理清教学内容

学校书法教学一般与识字、写字教学同步开始。笔者认为,第一学段要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把汉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进入第二学段,书法教学开始涉及软笔书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网络资源自学制作毛笔的材料来源和毛笔的制作流程等知识,让学生在了解毛笔的过程中学会正确使用毛笔。临摹楷书字帖是软笔书法的教学重点,教师可以将软笔书法和硬笔书法结合起来教学,通过画示意图等方法放大运笔过程,展现汉字书写的重难点。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法,通过学习个别字的写法掌握一类字的书写技巧。第三学段的教学重点应放在探究汉字的结构、章法上。基本笔画的组合体现了书写者的资源整合能力、协调能力、规则意识、大局意识等,教师要讲清字的重心、空间疏密、结构呼应等原理,引导学生运用中线法、外框法等方法对不同结构的字进行分析和书写练习,并关注作品整体结构的和谐、美观。教师应引导学生将书写规范内化于心,促进学生书写风格的形成。

四、反复实践,积累、丰富映像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从来都是在实践中摸索前行,要想深入、全面认知事物,都需要亲力亲为,反复尝试,好事多磨就是这个道理。面对所学字帖,要求学生全面解读,认真对比,反复练习,方能让学生积累丰富的映像,才能深刻地领会到书法中“形”“神”的问题。

大凡造型艺术,都要求“形神兼备”。书法属平面造型艺术,当然也不例外。笔画之间,要合理搭配,完美构建,才能使人有美的感觉。记得启功先生说过一段话,大意是:王羲之的字很美,如果把他的字拆开笔画,随意拼凑,或不成字,或很难看。因此,这些看得见的笔法、墨法、间架、结体是很重要的,千万不可忽视。“以形传神”,只有形态端正,神彩才能生色。譬如一个人,如果躯体残缺,五官不正,哪来神采呢?所以说“传神者必以形”,形正而神生,才能真正“以形传神”,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五、重视课内外结合,拓展学习空间

在课堂上,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使学生在情景中更加深刻、全面、细致地体会我国的汉字魅力,文化知识、文化素养自然也能形成。比如,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给学生演示中国汉字字形的演变,让孩子了解汉字演变发展史;通过多媒体展示《兰亭序》,既可以让孩子了解曲水流觞的文人集会方式,又可以领略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的风采。在写字课上饱览名家书体的同时,了解这些经典作品蕴含的文化。在长期的实践学习中,润物无声,感受祖国的悠久历史文化,这一切对于文化的传承以及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都是不无裨益的。

书法教育与社会实践息息相关,教师要打通书法与生活的关系,通过可以利用的形式,创设学习书法的环境和氛围;利用可以利用的资源,拓展学习空间;可以利用兴趣小组活动及各种书法实践活动;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名胜、古迹中的书法作品;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观看当地书法名家的书法作品展览,感受书法家的现场书写;还可以参加文化惠民、文化下乡活动。这无疑对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拓宽视野起到很大的作用。

六、强化评价指导,提高欣赏能力

教师的修改和点评是对学生的有效指导。教师的评价语言、评价角度对学生提升书法欣赏能力有重要启示。书法教学评价有口头评价和批语评价等形式。批语的写法一般有三种:一是用其他颜色的笔在原字上修改笔画和结构,让学生直观地看出自己写的字与老师写的字的差别,明确改进方法;二是在空白处单独写一个例字,让学生据此分析字形结构,并重新临写;三是用文字对学生的作业或作品进行整体点评,语言要明确、易懂,要因人而异,点明笔画、结构及篇章布局上的进步与不足。教师可以适当给予第三学段学生赏评习作的机会,包括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促使学生在评价中触发自我感悟,借鉴他人优点,提升书写能力。教师还可以提供更多的书法学习资源,让有能力的学生学习简单的碑帖赏析知识,提升书法鉴赏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嘴巴,使他们能谈会谈……”这“手脑并用”理论同样适用于书法教学。教师努力营造可观察、多思考、能探讨、会发现的书法教学环境,提倡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口、眼、手,在亲自感知、观察、书写的过程中习得书法知识,练就书法技能,传承书法艺术,心中有法,心手双畅。

参考文献:

[1]黄鸿琼.中初中书法教育的意义、现状、困境与对策[J].书法赏评. 2016(03)

[2]陈鹏凯.书法学习兴趣培养的教学策略研究[J].文化产业.20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