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优等生心理健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2

关注优等生心理健康   

吴艾楠

汕头市实验学校   515041                              

【个案基本情况】

刘民(化名),男,高三学生。他是一个身高1米76的大男生,性格开朗阳光,高三担任本班的班长,他充满自信,勇于进取,以自己优秀的表现,征服了全班的老师和同学。他思维敏捷,学习刻苦,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他酷爱音乐,在小学三年级时已经参加过小提琴演出;他热爱运动,是班里的篮球队队长,带领班级取得校篮球队第一名,并荣获得分王。即使他十分的优秀,但是在日常的接触中,还是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个案辅导过程】

(一)引导优等生正确面对挫折,预防妒忌的心理

高三开学的第一次月考,刘民地理考了77分,仅比第一名的同学少了1分。我在班里表扬了前十名的同学,同学们为他们大声鼓掌,当我看向他的时候,我发现他一直闷闷不乐。下课的时候,我发现他趴在桌面,一只手使劲地将地理试卷揉成一团。我找了个时间与他进行了一次谈话,他说这么简单的试卷,他没有拿到第一,他接受不了!此时我意识到,他好胜心特别强,尽管这种心态能使他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不断进取,但是却会令他背负过多的压力,对待偶然发生的挫折,他的自尊心便大受打击。虽然我很高兴看到他的身上的上进心,但是也要学会认识自我,明白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跟他讲了《将相和》的故事,鼓励与他人出现竞争时,要保持豁达的心胸,保持旺盛斗志,才能够不断地增强自身的能力和自信心。他点点头,从抽屉里拿出被揉成纸团的地理试卷,小心翼翼地将它抚平,笑着说:“下次考试,看我的!”

当优等生在心理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出现心理挫折的时候,作为班主任应给以真诚的鼓励,使他们保持心理平衡,引导他们跌倒了爬起来,继续前进。相反,如果优等生在某些方面遇到了暂时的挫折和失败,班主任如果不去为他们创造、提供良好的补偿机遇,他们也许就此一蹶不振,这无异于在扼杀他们的智慧。反之,班主任若能及时地为他们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补偿心理,就能使之经常保持心理上的积极状态,就能带来“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教育效果。

(二)消除优等生的过度“优越感”,使其学会团结协作

学校组织了一次班级篮球比赛,作为队长的刘民认真地在班里挑选队员,并且积极组织队员进行训练。但是,由于他过分强调直接的个人能力,总喜欢直接投篮,不愿意与同学打配合,与同学之间产生了不小的矛盾,我告诉他,篮球是一项团队运动,无论一个人的天赋多伟大,都需要把自己依托于一个集体中。NBA球队休斯敦火箭中,哈登在技术上确实是球队的领袖,却并不是融入球队之中的领袖,由于哈登的个人英雄主义过强以及对胜负欲不够强烈,他们多次在季后赛输给了更讲究团队的勇士队,被好好的上了一课。之后,我欣喜地发现,在队员们有意识的帮助下,刘民慢慢接受并改进,在球场上和队员们的合作也越来越有默契。最终,他带领球队拿下了比赛的冠军。

在日常生活中,优等生得到的表扬多于批评。于是与人交往容易产生目空一切,高人一等的心理,这种现象有损身心健康发展,更不利于同学之间的友好相处。因此,班主任要引导优等生树立合作互补的观念。可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只有集体才能完成的项目,创造多种教育机会,让优等生与他人一起为共同的目标奋斗,让他们在人与人之间的不断交流与合作,不断的相互帮助和支持中,感受伙伴间的友谊和真情。从而愿意与其他个体进行交往与协作。

【个案启示】

 尖子生学习成绩优异,但不能“一俊遮百丑”。在鼓励保持学习上的竞争姿态和上进好胜的同时,要创造条件和环境,磨练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规范他们的行为意识。

(一)坚持“响鼓要用重锤敲”的教育方法

对优等生的培养要用高标准、严要求,决不能只看到优点,偏袒缺点,更不能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优等生的唯一尺度。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真正从“应试教育”的巢穴中跳出来。我们应当用素质教育的标尺,再度衡量“优生”们,找到他们的不足,并及时对其缺点与错误进行善意的批评。善意的批评是心理护理的一剂良药。这有助于学生“心理防疫”能力和心理抗挫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他们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二)消除嫉妒心理,培养正确的竞争意识

班主任发现有学生有嫉妒心理后,可以利用班会课,为讲解相关的中外著名的历史故事,在班级中造成一种团结互助,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和正确的竞争意识。当代的学生自我意识增强,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引导他们能经得起成功和失败的考验,消除学生的这种消极心理。告诫学生,别的同学某方面比自己好,不能嫉妒,而应该看到自己的差距,奋起直追,刻苦努力,赶上和超过他们才是正确的行为。

(三)指出心理素质缺陷的危害

教师在保证他们学习积极性及心理承受能力的同时,适时地指出他们心理素质的缺陷。对优秀学生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严格要求,同时指导他们客观地评价自己。而老师对于他们自身心理上的问题,在其能承受的基础上,批评和教育应当严厉点,使他们认识到这些心理缺陷的危害。

(四)善于观察,对症下药

心理上的不足,不象言行上的错误那么显而易见,需要教育者的细观默查,反复琢磨,才能有明了其心理特征,然后对症下药。在教育中,我们应该有针对性、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引导,逐步消除那些不良的心理因素,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树立良好的道德观。

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尤其是对优等生心理问题的探析绝对不容忽视,培养高分低能、有人格缺陷的人材不是我们的希望,对优等群体中的学生,作为班主任要避免受“光环效应”的影响。优等生虽然是“好马”但更须“扬鞭催之”,虽然是“响鼓”也更须“重锤敲之”。要使优等生更优秀,教师必须根据新形势的发展,对优等生高标准、严要求,激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看齐。

【参考文献】

[1]陈菊芬. 关注优等生的心理健康[J]. 常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 2003, 21(4): 20-23

[2]欧晓霞. 优等生与差等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 潍坊学院学报 , 2008, 8(2): 10-11

[3]张琳. 对一个优等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分析[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 2005, (1): 14-1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