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技师学院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需要,其中课程衔接是实现两个职业教育层次有效衔接的核心。现代学徒制是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最新形态,也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新模式,具有跨界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和促进校企深度合作的功能,对深化中高职教育课程内涵衔接具有促进作用。本文以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中高职课程衔接为研究对象,从多个方面展开研究。
关键词:职业教育;新模式;现代学徒制;课程内涵
职业教育特殊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它的跨界特质,要求职业院校跨越教育界和产业界,同时,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决定了校企合作必不可少的教育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明确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未来围绕“产教融合”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格局、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等是未来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方向。
一、现代学徒制概念界定
“学徒制”是社会化生产过程中演变的一种社会关系、工作制度和教育形式,被认为是最早的职业教育形式,是技术传承和获得技能的主要途径之一。学徒制最早起源于家庭手工作坊,在中世纪曾十分兴盛,是手工业行会组织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传统模式是,学徒在师傅的指导下,先是协助师傅完成一些简单的生产步骤,然后在完成学习内容的同时完成生产过程的工作,随着经验的逐渐积累,再过渡到独立承担生产任务,最后自立门户。
现代学徒制是相对于传统学徒制的一个概念,工业革命的爆发,技术不断的革新,生产工具及生产形式的现代化等带来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导致传统学徒制逐渐没落,但是,学徒制教学模式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突出优势,职业学校教育与之相结合便诞生新的现代学徒制教育形式。事实上,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个国家已纷纷建立和发展了具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只是由于不同的社会环境、政治因素及经济发展等各方面因素,各国对现代学徒制的定义和发展都有各自的特点,如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等。对于“现代学徒制”概念的界定,不同的学者也有不同的见解,有的学者将现代学徒制视为一种教育制度,也有学者把现代学徒制看作一种职业教育学习模式。
将“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的要求作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主要内容。因此,本研究中的现代学徒制是指在适应阶段性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一种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工学结合为内容、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具有教育的系统性、整体性、理论性和专业性等特点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二、中高职课程衔接
我国目前对课程的理解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狭义的课程,是指由学校老师教授的某一门学科,如语文、物理、历史等。另一种是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包括学校课程表中所规定的课程以及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规定了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每个学科设置的程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等等。本研究中的“课程”倾向于后者,包括教学内容和学习过程两个方面,以及课程目的、课程标准、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相关内容。
关于“课程衔接”,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权威的定义,各个学者从各自的角度都有不同的理解。总体来说,课程衔接主要有垂直、水平、三维三种方式,本研究中指的是垂直衔接方式,即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纵向衔接。
“中高职课程衔接”涉及中等和高等两个职业教育层次,具有层次衔接、连接贯通、协调发展的特点,具体反映在中职课程的基础性与高职课程的高等性之间的承接。需要强调的是,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目的既不是为了推进局部办学实体之间的衔接,也不是为了使高职课程突显出相对于中职课程的高等性,彰显其优势,更不是要下压中职教育课程。“衔接”的本质含义是要在同一个体系内规划中高职教育课程,即在同一个专业中,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能够清楚地知道彼此的课程内容。②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中涉及到的中高职课程要体现整体性和系统性,中高职课程衔接一是指课程本身在难度、广度与深度上的衔接,二是指学生在中职课程与高职课程的接受程度上的衔接,即以效益最大化为原则,有效分配教学资源、合理设置课程,对两个教育层次之间的课程主体和要素有顺序、有层次进行组织和设计的过程。
三、中高职课程衔接路径的对策与建议
1、规范职业资格体系
国家职业标准是对各个行业工作岗位的明确规定,是保证中高职课程衔接准确定位培养目标的重要前提。根据国际经验,在国家职业标准制定主体方面,我国既要考虑到行业企业的切实需要,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重要作用,也要考虑到合理性和科学性,重视科研机构和学术界的关键作用。职业资格框架对能力的要求要与社会、产业、岗位紧密契合,要体现职业教育层次的发展,使职业资格和文凭及其他资格认证之间建立对应关系,在学生进入更高层次学习时有同等的参考价值。将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与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内容联系起来,有助于促进中高职课程的有序顺畅衔接。
2、完善专业目录设置
专业设置是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基础,因此,中高职教育的专业目录不统一是课程衔接不畅的主要原因。中高职教育是同一类型的不同层次教育,虽然各自很多专业名称相同或相近,但专业设置的依据标准和价值倾向不一定相同。专业的设置过程要由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明确相关职能部门的责任和权限,确保专业的科学性、可行性以及专业名称的规范性,且专业设置必须经过官方同意授权后才能发布招生。只有专业的设置和定位科学合理,才能为职业教育中高职课程衔接提供坚实的基础。
3、统一国家课程标准
国家课程标准是整个教育课程的灵魂,是政府对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规定,也是政府对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要求。迄今为止,我国已经进行了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投入了充足的物力、财力与人力,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上做出了大量的修订与调整,取得了显著可观的社会效益,但对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量小力微。由于职业教育缺少国家层面的课程标准,各中高职学校的课程内容不一,制约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课程标准是课程内容、实施和评价的关键,通过课程标准的层次性和整体性,体现了中高职课程的连贯性和递进性,明确中高职课程衔接路径,贯通中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四、结语
近年来,中高职衔接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形成了多种学制衔接模式。随着我国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建立,中高职衔接逐步趋向内涵衔接。现代学徒制是培养职业人才的有效模式,在国家鼓励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的背景下,对中高职课程衔接进行比较研究。要进一步拓展研究的视野,把握国外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最新动态,不断更新课程衔接理念,以期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
参考文献:
[1]肖凤翔.基于课程论视角的中高职课程衔接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职教论坛,2013(31):55-59.
[2]张健.对中高职课程有机衔接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2):16-18.
[3]黄彬,焦小英,林世俊.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路径[J].职业技术教 育,2012(35):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