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文化作为课程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6
/ 2

家族文化作为课程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黄贱芳

广东梅县东山中学 广东省   梅州市   514017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程度的不断加深,以核心素养为指导开发高中历史校本资源,并在教学实践中应用,这是大势所趋。本文以家族文化为研究的切入点,例举家族文化作为课程资源引入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做法,探索新时代历史教学新模式,从而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助推中学历史课程的深化改革。

关键词:家族文化课程资源历史教学

家族故事,时代变迁;家族文化,源远流长。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每个人的家族史背后是真诚的国家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一线教师指导学生实地走访调研,查阅史料,寻找历史的深处,深入了解自己的家族文化,诉说、书写自己的家族史,这有利于传承发扬家族文化,培养家国情怀。历史老师充分利用学生的研究成果,开发家史课程资源,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有利于提高历史学习的有效性,也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下面例举一些做法,以飨读者:

一、从客家传统习俗看家族文化,深刻理解中国古代宗法制的概念及影响

在历史学科教学上,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之一“宗法制”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概念。在学习这一知识点时,学生们普遍感到深奥难懂,部分同学问:“宗法制是西周的重要政治制度,可到了春秋战国时礼崩乐坏,那宗法制今天还存在吗?”对此,历史老师要明确告诉学生宗法制度已不复存在,可宗法思想或宗法观念源远流长,影响至今。历史老师可用身边通俗易懂的实例,从客家传统习俗看家族文化,以家族文化为载体来理解帮助学生理解宗法思想。林晓平教授在《赣南客家宗族制度的形成与特色》[1]一文中曾这样概括客家宗族制度的特色——崇祖、联宗、重教。他认为:客家宗族制度的特色通过祠堂、族谱、族规、祭祖仪式等方面表现出来。对此,学生们一点都不陌生。学生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

家庭背后都系着一条隐形的绳子,这条绳子把不同的家庭凝聚起来,这就是家族。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历史和传统,这就是家族文化。学生们畅所欲言,介绍着他们的祠堂、族谱、族规、祭祖仪式。祠堂是家族祭祀祖先,商议众事的地方,是宗族历史与荣誉的象征,是家族的标志。祠堂是祭祀之地,平时威肃无比,但在祭祀之日,却热闹非凡。祭祖有一定的仪式,听从族长的指令,井然有序。族谱是珍贵的家族史料,利用文字记录列祖列宗的世代派系、迁徙足迹、家训族规等,有书为证,不忘根本,起到“尊祖、敬宗、睦族、知本”的作用。可见宗法制度虽然没有了,宗法思想或宗法观念却一直延续和影响至今。通过客家习俗看家族文化,通过家族文化理解历史相关知识,既增强了学生爱家爱宗的责任担当,又有利于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二、把革命先辈的爱国精神渗入历史课堂中,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中学教育以立德树人为目标,重在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如何在历史课堂上渗透家国情怀素养,笔者认为在课堂中引入学生自己的家史作为课程资源是值得尝试的。如在讲述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刚要(上)》第八单元的主题为《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时,引入学生的优秀家史作品,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如潘同学在2020年第四届“燕园杯”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中荣获全国三等奖的作品《传承先辈风范 励我勇往前行——约亭顶刘氏宗亲先贤札记》中写到:“充满爱国热情的刘成庆(后改名为刘复之),心系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西安事变后,国共谈判决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当刘成庆从报刊上得知此事时,他暗下决心要去陕北找寻共产党。在亲人及共产党员的支持下,二十岁的刘成庆来到了延安,从这里开始了他的革命征途。尽管处在深秋,北方的气候干燥寒冷,但浓郁的革命氛围和强烈的学习热情,在青年刘成庆的心中燃起了一把足以温暖四肢的火焰,使他充满了斗志与激情。千千万万像刘成庆一样的爱国青年,寻着共产党的足迹来到延安,他们带来了五湖四海的火种,温暖了寒冬腊月的时节。他们的脚底沾着大江南北的土,心却是一样滚烫;他们来自四面八方,却怀揣着同样的革命理想。”“战争使战士们得以真正成长。刘复之经历过长时间的反扫荡作战,担任过锄奸保卫的工作,这些经历,不仅锤炼了他的的体魄,锻炼了他的的意志,更是使他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能力得到提升。一路走来,刘复之凭借着凡人的双脚,以惊人的意志力走过革命漫漫征途,最终拨云见日,重见曙光。”刘复之是谁?是潘同学的外祖父之兄弟,潘同学在实地调研、采访研究、查阅史料的基础上,撰写了此篇家族史文章,意义非凡。历史老师把潘同学的调研成果作为课程资源引入课堂,不仅进一步充实了学生们的历史知识,更被革命先辈们坚韧不拔、独立自强、敢于挑战,他们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开拓进取的精神所感动。革命先辈的精神深深地激励着青年一代,唤起了他们的自豪感与使命感。

三、以问题探究的教法引导学生“发现”家族历史,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笔者在进行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时,采用问题探究式的教法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家族历史,让学生感悟到时代巨变,社会发展。为此,我设计了一个小问卷,内容如下:

问卷主题:你家里有宝贝吗?

(1)你家里有珍藏的宝物吗?(可以是不同时期的照片、图片、实物等),请一一举例。

(2)你知道家中这些珍藏品的来历吗?

(3)你能说出每一件器物的历史演变过程或所具有的历史意义吗?

(4)你是通过什么方式了解这些器物的历史的?

(5)你认为这份调查与学校历史课有关系吗?如果有,请具体写出。

这些问卷设计通俗易懂,学生们参与热情很高,有的甚至把“宝物”带来学校给师生们鉴赏,并用文字记录了每件“宝物”的过去与现在。有的同学分享了他们家不同时期的交通工具的照片,从人力三轮车——凤凰牌自行车——摩托车——皮卡车——小轿车,每一件交通工具都具有时代内涵,交通工具的与时俱进也体现出了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家族在努力。有的同学分享了他们家族“住”的变化,从照片上看,从最初的茅草屋——黄泥砖瓦平房——红砖钢架水泥楼房——小别墅。不同的照片,时代的缩影,是中国百姓自强不息、勤俭节约的真实写照。通过问卷调查,探究分享的方式学习历史,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兴趣,又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到家族的历史与文化,从家庭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时代在变迁,家庭人口在变化,唯一不变的是家族精神的传承!作为青年一代,要传承家族精神,激励自己扣牢人生的每一粒扣子。

综上所述,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尝试以家族文化作为课程资源引入课堂教学中,从细微入手,从平凡入手,舍弃“高大上、假大空”的理论,把中学生对“大历史”的学习与其对“小历史”的学习即家族史的学习联系起来。学生通过探讨家族的历史,自小而大,拓宽学生学习历史的内容,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历史与其本身的密切关系,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进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达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对于教师而言,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上升到一个新层次,教师不再局限于只会教教材,还会有效挖掘、利用活教材,教师的综合素养及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林晓平.赣南客家宗族制度的形成与特色[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作者简介:黄贱芳,女,汉族,中学历史一级教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中学历史教学。

备注:本文是2019年广东客家地区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协同育人中心项目立项课题《家族文化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编号:GDKJ1916,主持人:黄贱芳)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