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自然资源局南海分局里水管理所
摘要:中国国土空间规划改革起始于1987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土规划编制办法》,开启了国家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长期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许多部委会议、国务院文件等都提出了构建并全面推行空间规划体系,将“多规合一”“多审合一”“全国数据一张图”全部落实,全国各地进行科学地裁划“三区三线”,“三区三线”的确定、调整、审核及管控成为建构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核心内容。因此,生态空间范围的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确立、生态安全保护成为今后土地生态利用在功能方面中的重要考量。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空间;发展
1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特点分析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工作历久弥新,我国在此方面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并且已经将国土资源规划工作渗透到了土地资源应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表现出了较强的适应性和体系性。在现代化的国土资源规划过程中,管理部门可直接对特定区域进行地理测绘,并根据测绘结果,结合区域的人口分布情况以及土地资源应用情况,对此区域的国土空间资源进行细分和规划。这种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的发展体系是基本发展体系,其他一些与国土空间相关的工作内容均应建立在此体系之上,这样才能保证区域性的土地资源应用形式不会脱离国土空间规划的基本要求。在这个过程中,管理部门需要明确不同区域的发展形式和发展需求,将这种需求加入到土地资源的应用过程中,并综合人口分布调查、经济布局优化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提升区域性土地资源应用的整体质量。从此角度分析,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在区域性的生产空间规划、生活空间规划以及生态空间规划等层面均有较为具体地表现,从而可为区域性生产方式、生活面貌和生态环境属性的优化提供更为有效的支持。
2国土空间规划下的生态空间发展措施
2.1严格控制生态功能用地斑块的生态功能转化
严控山水田林湖草河滩等生态用地斑块的生态用途转为非生态用途用地斑块,在“生态-自然-环境”的约束条件和国家战略及相关政策导向的情况下,合理开发未利用地,争取将可开发利用的未利用地建设为兼具人与自然和谐双重标准的斑块,为方便治理,将此类用地斑块划清用地基质单元,对具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生态斑块和全域生态要素条件较好的生态功能斑块加大保护力度。
2.2树立正确的全域“生态-自然-环境”要素的观念
若想建立良好的生态空间体系,首先应树立起正确的全域“生态-自然-环境”要素的观念,各级政府尤其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因为土地使用最多者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在人民心中树立正确使用全域“生态-自然-环境”要素的观念,当然各级政府更应该以此观念治理全域“生态-自然-环境”要素,守好每寸生态空间,做好土地防治修复工作,加大生态空间监管力度,提升全民全域“生态-自然-环境”要素的观念水平。
2.3经济发展中力求生态空间“用养结合”
随着本世纪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在全世界的逐渐普及,资本扩张逐渐无序化,当金融投资过热的同时,也是资本、技术大规模进入各国建设用地市场的合适时机,于是引发各地区不同程度的建设用地的无序扩张,耕地数量始因投资开发活动减少,由于没有环境监管部门的有效督查,生态遭到破坏,土壤质量开始退化,生物多样性逐渐变得脆弱,环境污染程度越来越高,甚至生态空间的恶化逐渐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城乡生活空间,于是人地矛盾关系开始紧张。因此,若想既要保证经济正常运转,又要保持生态不退化,那么对于生态空间应做到用养结合,不只对土壤进行用养结合,更延伸至整个景观极限,从而建设生态空间用养结合体系。
2.4设置隔离带与绿地廊道,阻止建设用地无序扩张
通过各级政府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规划出斑块间必要生态廊道、生态缓冲带、城市绿地及斑块隔离带,达到限制建设用地的过度扩张,并使建设用地得到有序发展与合规扩张。生态廊道和城市绿地应该起到的效果是:在市场繁荣、经济投资过热时可有效防止建设用地违规或无序扩张;在发生自然灾害时,可以隔离灾害,达到缓冲效果,降低人民生命及财产损失。
2.5注重生态多样性,构建生态网络,发展具有未来良好前景的生态农业
针对特定物种、多物种保护的生态网络构建,以生态多样性保护为导向的生态网络建设,基于景观生态学、生物多样性与自然地理学,以目标物种的生态要求确定生态网络构成。目标物种往往具有较大的活动范围,因此方法注重生态功能的适宜性与景观结构的连接性,旨在重要物种在可选择的栖息地间的迁徙以完成生命周期,使种群濒临灭绝的栖息地实现修复,促成生态基因交流,3S技术是该类治理方法的主要技术支撑。发展有未来良好前景的生态农业,同样是构建生态网络的一部分,依照生态学相关原理,由于日常农业作业受当地环境气候影响,需要因地制宜地合理发展生态农业,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进行科学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主体农业模式结合复合生态系统模式,生态农业的供需关系以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保护为重要前提,根据生物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物种组合优化、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的输入组织生产。通过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者效益的统一。
2.6构建生态空间体系,完善生态文明建设
构建生态空间体系和生态文明,关乎中国和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因此应建立中华民族生态文明发展模式,以适应日趋严峻的生态环境压力。面对自然资源约束趋紧、自然环境污染严重、生态退化的趋于严重之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永续发展道路。构建生态空间体系和生态文明,必须优化生态空间格局,减少各类用地碎片化分布。从资源约束角度出发,以节约集约利用方式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各级政府及相关部委要加强生态修复建设和环境监督、保护机制,完善生态文明体制及相关法律法规。未来应该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之中,加强生态空间体系建设工作和生态文明宣传工作,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
3结语
综合以上所述,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相关知识和景观生态学的基本逻辑,中国可以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划分的权籍体系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基础之上,设立涵盖范围更广、意义更深远的“斑块-廊道-基质”体系,应依托遥感卫星、万物互联等技术构建中国“三生空间+网络化空间”体系,树立正确全域“生态-自然-环境”要素观念,平衡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二者的共同容量需求,力求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
参考文献
[1]马风华.区域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探析[J].居舍,2019(36):2.
[2]吴景全,吴铭婉,臧传富.西北诸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土地生态安全评估[J].干旱区地理,2021,44(5):1472-1479.
[3]高亚娟.土地利用中的土地生态安全问题分析[J].山西农经,2018(11):74.
[4]郭尚龙.生态承载力视角下土地利用优化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25):48.
[5]茹小斌,孙玮健,牛劲达.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9,44(6):146-148.
[6]潘志伟.基于土地生态经济系统视域下的土地利用管理创新[J].中国住宅设施,2019(7):18-19.
[7]黄昕.浅谈土地整治中存在的生态问题及对策[J].居业,2019(11):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