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师范大学 安徽省阜阳市 236000
摘要:语文核心素养是我国语文教育实施的灵魂和指挥棒,是对我国学生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等方面的综合要求。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皆是学生得到身体与心理不断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方式,只有将二者紧密结合,才能有效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终生发展。本文围绕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内涵及其关系、家校共育的现状、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重要价值以及如何更好地进行家校共育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家校共育;语文;核心素养
苏霍姆林斯提出:“塑造幼儿智慧和思想最主要的‘大师’,仍是母亲和父亲”。因为家长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所以家庭教育也是除了学校教育之外非常重要的教育场所,而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近年来,“语文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愈来愈受关注,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教师也做出了很多大胆的创新和实践。但是,想要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不仅是教师和学校负有重要责任,家庭更是其中及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家校之间需要保持密切交流和沟通,积极配合、发挥合力共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让其能在获得语文经验的同时也丰富生活经验。
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首先我们需要界定清楚家庭教育的含义。《中国大百科全书》一书中明确指出家庭教育即:“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内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可以说,儿童从出生到成长都离不开家庭,作为学生最初的生活环境,家庭的教育是学生今后成长的积淀,父母需要承担起孩子第一任老师的重要责任。因为儿童在上学之前生活在家庭中的时间最长,父母是孩子最熟悉的人,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孩子。所以,儿童最初所受的教育一般是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奠基作用。家庭教育是一个持续时间很长的教育过程,会伴随子女一生的成长和发展,可以说父母是子女的终身教师。因此,在家庭环境中,父母也需要引导孩子自主学习知识,培养良好的习惯,而不仅仅是满足其生活上的需要。
其次我们需要明确学校教育的内涵。对于学校教育的内涵有非常多的学者对其进行过界定,在这里,我们认为,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是在受过专门训练、懂教育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陈桂生曾提出学校教育以人为对象,具有促进教育对象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功能。据此,我们可以清楚,教育所承担的责任不只是传授知识,模式化地“生产”一批只会做题的“考试机器”,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其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发展,培养具有自己独立的想法的“社会人”。
最后,我们需要清楚二者之间是否存在什么关系。通过上述表述,我们可以清楚知道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肯定是不能相互分裂开的。学校教育作为专门教育人的场所,有责任协调、组织和指导家庭教育。但是,二者均有各自需要承担的责任,不能互相代替,家庭教育对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是其他教育形式不能也无法代替的。如果说学校教育在学生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话,那么家庭教育就是学校教育的填补和辅佐,家长则是教师的帮手。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也是其他社会成分难以完全代替的。只有二者相互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家校共育的现状
尽管二者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极其重要,需要共同发力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但目前家校共育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第一,家长合作共育的意识比较薄弱。这一问题突出体现在乡镇学校,家长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教育孩子,只管把孩子送进学校,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对孩子不管不顾,没有意识到孩子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家庭这个环境,更离不开父母的教导和培养。
第二,家庭与学校职能错位。学校不仅承担了固有的教育职责,而且代替家长承担了看护和照顾未成年人的职能,这乡镇中学尤为凸出。而有的家长却包办代替学校承担教育职能,甚至掌控学校的教育,这主要体现在城市中学。二者职能上的错位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第三,家校共育缺乏整体规划和延续性。很多学校会让一些刚工作一两年的新手语文教师去带低年级学生,但这些教师由于工作实践较短,缺乏教学和班级管理的经验,不会想到可以借助家长的力量来管理班级,更多是想靠自己处理班级事务,只有等到班级真正产生了问题才会向家长求助,导致教育效果滞后,对学生发展影响不大。当然,有的老师也会偶尔举行临时性的活动,却又缺乏持续性,无法一以贯之。开展这些如同走马观花的活动,取得的效果可想而知,根本无法从根本上形成一套相对完整且有实际效用的教育体系。
第四,家校共育缺乏沟通。家校合作育人的基本前提是双方积极进行沟通。但在真正实施时许多学校和家长往往忽视了针对孩子发展的讨论和交流这一环节。教师认为家长不懂教育,所以针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一般都是自己做主。而家长则怕说错话得罪老师,担心会对破坏自己孩子在老师心中的形象,或者根本没有参与教育孩子的意识,只是单向地接受老师的建议。出现的这些问题最根本的原因是家长和学校之间缺乏真诚而坦率的交流和沟通,所以家校合作应从交流开始。
人的一生会在多个教育场所中获得发展,而学校和家庭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两个场所,家校共育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家校共育意味着家庭和学校之间建立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合作伙伴关系,家校之间必须以积极沟通为前提,在双方得到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统一思想、步调一致,才能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理想培育效果。
三、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1.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将其定义为“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一概念是理解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起点。目前,尽管语文教育界已经产出了很多研究成果,但是语文核心素养究竟是什么这一问题仍没有一个统一且确定的说法,仅可以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顾之川教授在《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一文中指出,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包括口语与书面语)能力;语文学习的正确方法和良好习惯;独立思考能力与丰富的想象力四个放面。2017年的新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分为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模块,被普遍认为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具有启发性意义,2022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也从文化、语言、思维、审美四个方面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2.语文核心素养的价值
近年来,随着我国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核心素养”不断被人们提及。核心素养涉及的内容较复杂,包含了各项能力,如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详细能力等各方面,这些核心素养不仅对于学生的学习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对于学生人生的启蒙也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核心素养”其实就是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教育的最根本问题,因而将成为我国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
知识没有办法脱离其他知识独立存在,知识与知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在学习中,要学会找到某一类知识的源头,并由此生发出其他的学习。学生探究以及寻找这一源头的过程中,就可以直接看出学生的知识素养水平如何,简而言之,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首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家校共育模式下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初探
(一)家校共育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的影响
核心素养涉及人文、科学、生活等多个方面,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是学生将来适应社会发展和自身终身发展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想要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需要家长和教师形成合力,双方配合积极整合调度所具有的教育资源和优势,以实现语文核心素养培养路径的拓宽,共同致力于学生的茁壮成长和终身发展。
家校共育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过程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第一,对学校教育有所补充。语文教师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起主导作用,但教师的知识是有限的,这种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很多家长具备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人生感悟,能够对学校教师的教育进行一定的补充,在语文教师教育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发展和提高。第二,对学校教育有所辅助。家长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多学生在学校中没有体现出来的信息,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知道自己需要如何调整教学以促使学生得到最佳的学习效果。第三,对学校教育的效用有所延长。为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用和持续性,教师一般会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完成,这就要求家长需要监督学生完成作业,同时,会针对学生在学校中的种种表现与家长进行相应的沟通。这些举措能够达到延伸语文教学的目的,学生在家庭环境中也能得到语文学习,提高语文能力和核心素养。
(二)家校共育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策略
1.改善家校联系方式
充分的沟通和交流是实现家校共育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双方做好沟通,才能切实保证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工作实施并落地。作为家长,要照实向教师反映学生的语文学习状态,为教师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以确保教师在真实有效信息的辅助下能够为学生制定适合且科学的教学。作为教师,根据家长提供的信息,及时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学,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更加方便快捷的家校联系沟通平台。如:开设班级微信公众号、创建家校共育的刊物等等。教师、家长和学生都能够在这些平台进行及时的交流,双方均能看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
2.建立家长集体
大多数学校与家长沟通的方式基本是每学期定期几次的家长会议,其余时间,家长之间、家长和老师和之间的交流很少。家长集体的缺失可能会导致学校和家庭在培养孩子的问题上缺少一个集体意见,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上产生分歧。因此,教师应积极组织,建立友好的、目的明确的家长集体,比如家长委员会、家长会等等。但家长集体组建完成后并不是将其束之高阁,学校可以组织一些需要家校共同参与的活动,利用这些活动借机获得家长的信任和帮助,邀请家长进校参观、聆听公开课、担任学生各种比赛的评委等。从核心素养角度分析,家长集体的组建以及家校活动的开展使得学校教学更加开放,摒弃了以往封闭式的教学模式,揭开了学校教育的面纱,让教学开始走向每一位家长心中,获得大众的认可。
3.开展家长培训
大多数家长都有用丰富的生活经验,有的家长可能还积累了一些独到的育儿经验,但他们终究不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没有经历过专业的训练,一定程度上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和高效的教育方法。因此,光有家长的配合或许还不能达到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需要学校等相关教育部门对家长进行培训。在培训中,家长能够学习到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帮助家长规范自身的教育行为,学生在家庭环境中也能得到科学合理的教育。良好语文学习环境的营造能够为家校合作的有效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需要向家长普及宣传语文核心素养内涵、培育意义和方法,让家长也加入语文核心素养的讨论与研究当中。
4.家校定期合作组织活动
家校活动的定期组织和开展,不仅有助于家校之间更加深入的沟通和交流,还有助于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家校合作育人的重要性,了解到家校合作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更有助于家校共育的形式得以丰富和充实。开展多样化的家庭教育活动,做好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教育宣传培育工作,使家校合作育人的效用发挥到理想状态。如可以开展:亲子读书节、寻找家谱活动、传统文化汇演、中华好诗词等活动,孩子与父母在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就能得到语文核心素养培育和提高的目的。
五、结语
语文核心素养涉及语言建构、思维发展、审美创造和文化传承各个方面,随着核心素养框架体系的出台,家校共育的育人模式肯定会受到广泛关注。在学科教学、跨学科整合、学科实践等学生成长必需的发展项目中,学校和家庭应该是亲密无间的战略合作伙伴,目的都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围绕语文学科的建设和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家校共育的内容和形式应该成为语文教师、家长、社会等各个主体和组织应该思考和实践的重要工作。由于家长和学校会存在一些教育理念等方面的分歧,进而导致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效果不佳,但相信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在学校和家庭双方的密切配合下,一定能够切实达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参考文献
,
[1]苏霍姆林斯基.瓦.阿. 家长教育学[M](1982年版). 中国妇女出版社, 1982,65-66.
[2]张蓓,周鸿,黄魁耀,万明春. 教育学教程[M](1992年版).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2,362-376.
[3]陈桂生. 教育学原理(第三版)[M](2012年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128-135.
[4]顾之川.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J].中学语文教学,2016(03):15-17.
[5]王万青.基于核心素养谈语文学科培养目标[J].语文建设,2017(08):75-76.
[6]王云峰.试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J].语文建设,2018(04):4-8.
[7]朱小芬,孙洋洋.家校共育,培养学生阅读习惯[J].江西教育,2019(36):11.
[8]尤颖囝.基于家校合作模式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7):259.
[9]温明.家校合作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0,36(09):130-133.
[10]王淑梅.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低年级家校共育教学研究[J].课外语文,2021(07):11-12.
作者简介:师祺(1999.01)云南玉溪 汉族 从事语文教育教学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