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4
/ 2

探究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谢文栋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第一中学    811699

摘要:在教学深入改革的新常态下教师需积极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使之具备终身发展所需知识与技能。信息时代学生需具备信息意识、信息社会责任、计算思维等核心素养,上述素养学生均可在信息技术课中不断增强。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上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教师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探析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以期为提高中学信息技术素质教育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学;信息技术课;素质教育

新课标指出,中学信息技术课面向全体学生,致力于增强学生的学科素养,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加强立德树人,使学生能在学习实践中学会创新、探究、解决问题、协作,同时转变学科定位,将日常生活、学习与信息技术关联在一起,使相关课程人文内涵得以深入挖掘,为学生强化学科素养给予支持。然而,有些教师存在不善于培育学生信息技术学科素养的问题,出现育人思想陈旧、方式单一、评价欠佳、课程开发滞后的现象,在课上无法有效渗透核心素养。基于此,为使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能有效提高,探析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阻力

    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终身学习与成长所需能力,如创造力、自学能力等,在中学信息技术课上教师主要培育学生的学科素养为计算思维、信息意识、信息社会责任、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助学生融入信息时代,能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现实问题。有些中学教师存在核心素养培育效果欠佳的问题,教学阻力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育人思想陈旧,用“学科本位”、“技术本位”思想开展教学活动,不仅出现学科与生活脱节的现象,还无法引领学生融入教学活动,降低育人质量;二是教学方式单一,部分教师习惯使用模仿式教学法,先示范操控计算机的过程,再由学生模仿,虽然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有所创新,但有些教师并未改变“先讲后学”教学模式的本质,这有碍学生提升信息技术核心素养[1];三是评价欠佳,弱化评价促学功能;四是课程开发滞后,生活与信息技术关联度较低,教学内容生本性、趣味性、多元性有待提高,这对学生学科素养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路径

(一)转变教学思想

    首先,中学信息技术教学需坚持立德树人,做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不仅能调动学生自主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各类问题的积极性,还能培育学生信息社会责任感。例如,教师在进行“数据与计算”的模块教学时可渗入数据安全理念,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实例说明数据安全的重要性,一方面指引学生注重保护个人隐私,另一方面助学生树立依法依规使用数据资源的意识,实现培育学生法治意识、信息社会责任感的目标;其次,中学信息技术教学需推行衔接教育思想,基于《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指导纲要》展开衔接教育,使初中、高中信息技术课更具连续性,这为学生通过认知迁移学习实践提供有力条件,可不断增强学生的学科素养;最后,教师需在授课进程中推行“六大解放”思想,强调知行合一、先学后讲,鼓励学生在微课指引下了解理论知识、尝试运用信息技术、剖析例题并发现问题,将学生的学习阻力转化为师生交互的动力,使学生能自主树立信息意识并提升计算思维能力。

(二)优化教学方式

    为使学生能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提升学科素养教师需优化教学方式。例如,教师在进行“Flash和Flash动画”的教学时,可运用“大单元+小组合作”的教学举措,基于微课解构单元模块,将启动Flash、Flash工作环境、制作简单动画、动作补间动画、形状补间动画等视为子模块,为的是确保微课知识点明确、内容精炼且有关联性,进而构建翻转课堂,助学生合作探究,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还要应用演说类、讨论类、实训等类型的微课,确保理论讲解、案例分析、随堂小练科学到位。因为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发展处于不同阶段,所以教师在多元智能思想、支架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划分合作探究小组,营造生态化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学习氛围,确保各组能读懂微课并合作互助完成子模块学习任务。其中,学生理论探究、动手实操的过程,就是教师培育学生信息意识、计算思维等学科素养的过程。值得一提的是,小组合作能助学生高效学习,积极融入教学活动,攻克自学难关,树立学习信心,还能在质疑、创新、论证中激活思维,这对学生主动吸纳知识、强化技能有益。

(三)教学评价高效

    教学评价具备促进学生学习成长的功能作用,中学信息技术教师需树立高效评价意识,完善多元评价体系。首先,评价着力点需具有多元性,除关注学生信息技术相关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外,还需对学生信息意识、信息社会责任感等学科素养发展动态进行评价,同时将学生合作态度、创新精神等广义核心素养纳入评价之列,确保学生能全面成长;其次,评价主体需具有多元性,除初中、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师具备评价权力外,教师指引学生互评与自评,在小组合作中根据学习实况、真实感受进行评价,打造谦虚、好学、共进的育人环境;最后,评价形式需具有多元性,例如教师在进行“三维设计与创新”教学时,可将学生的创意作品制成PPT,在展示的同时进行激励性评价,确保评价客观、正面,助学生挖掘潜力,在教师的鼓励下不断增强学科素养

[2]

(四)积极开发课程

    课程开发是学生眼界开阔、趣探乐学、潜力挖掘的一大关键,基于此教师需积极开发信息技术课程。例如,教师在开发课程的过程中可引入信息技术发展史,凸显课程的人文内涵,同时将前沿科技引入课程,如区块链、AI等,基于生活化教学列举信息技术应用实例,将高新产业视为实例论证的着力点,这不仅能使课程内容更具说理性,还利于教师加强生涯教育,使学生能对数据分析师、人工智能研究员等新兴职业有更为深入的了解,还可了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趋势,进而立足中学信息技术课播撒“双创”种子,助学生规划生涯,能在梦想的带动下高效学习,达到培育学生信息社会责任感、信息意识、计算思维等学科素养的目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需教师转变教学思想,坚持立德树人,优化教学方式,强调学生在课上知行合一,高效教学评价,增强教评的多元性,还需积极开发课程,使课程具有人文性、前沿性、综合性,继而通过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马燕燕.面向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建议[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1(22):52-54.

[2]林燕丽.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信息技术高效教学策略[J].中国新通信,2022,24(01):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