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外国语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20
摘要:培训既是对人力资源的实际开发过程,又是人力资本形成和积累的过程。随着用人单位加快完善与市场化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机制,逐步提升产业链创效能力,对培训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的培训在计划编制、培训项目确立、组织实施等过程中都属于“对应性”培训的范畴,属于被动式的、对等的培训。“非对应性”培训是指在培训管理过程中在不对等条件下,采用“先发管控”的手段,以风险管理为基础,实施培训,减少或消灭各类问题发生的可能性,或减少问题事件发生时造成的损失,是主动式的培训方式。
关键词:“非对应性”培训;降低;运行风险
1.“非对应性”培训的管理要求
1.1以风险管理为基础,预判培训是否需要实施。培训管理人员及相关职能人员要具备对生产经营风险的认识和管理能力,在培训需求未提出或问题未产生之前就已进行预判。
1.2丰富培训教育内容。对培训管理人员及相关管技人员要进行“通才”能力的培养,培训的内容不能仅限于本工种岗位和单一专业,而要拓展到多工种及更加广泛的领域。
1.3利用顶点管理理论以及OODA循环理论,制定完善“非对应性”培训信息反馈制度。既:建立观察(Oservation)、判断(Orientation)、决策(Decision)、执行(Action)组成的管理闭环。
2.“非对应性”培训工作机制构建
2.1 “非对应性”培训的工作流程构建
“非对应性”培训工作流程不再以培训需求和存在问题为出发点,它是以事前控制,采取措施降低损失概率,减少预期发生的损失为依据,进行的流程再造。有助于职能人员、重点操作人员深入理解控制和管理对象,并以顶点管理为支撑,确立培训目标。
2.2“非对应性”培训的管理内容设计
管理内容设计首先要符合用人单位提升产业链效能的要求;其次,“非对应性”培训管理内容设计是一项系统性的专项工作,各专业系统要共同参与;三要制定、完善相关管理规章制度。四要根据预判情况主动提出培训要求,设计培训的目标方向、针对性内容、实效性取得的状态。
2.3构建风险管理课程和顶点管理课程的培训先期机制
“非对应性”培训主要依靠全面风险管理和顶点管理理论作为基础,需要先期拟定一次培训方案及计划。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项目或者用人单位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顶点管理是利用有效的手段和方法,识别需求、问题、风险顶点的到来期限,在顶点到达之前,就予以及时协调、解决处理。
2.4拟定“预判风险培训计划”
“预判风险培训计划”是管理运行在无风险或低风险的态势下由职能人员、重点操作人员和培训管理人员为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需求、问题、风险预先制定的二次培训计划,主要面对一般管理人员、普通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其依据顶点管理理论,以风险预判为计划依据,有针对性的选择培训项目、内容,以及处理解决需求及风险的方式方法,并根据现实因素做出调整和修改,制定出的方案和途径。
2.5效果评估机制
建立“非对应性”培训效果评估标准。主要包括:①行为标准。参培人员在培训后是否按照管理标准、作业标准改变以前的工作行为;②效果标准。参培人员在培训后基于所学知识、技能对实际工作的影响,是否减少或消除了风险;③价值标准,主要以设定的作业率、故障率、设备运行完好率、成本消耗等指标为标准进行对比。
3. 在“对应性”培训职能基础上深化“非对应性”培训的职能
3.1拓展培训的本质
培训的本质是基于参培人员的现状与目标的差距、帮助其在态度(A)、技能(S)、知识(K)、方法(M)等方面的已具有发生转变的必要条件。“非对应性”培训则是对应现状与现状将要导致的风险及结果,它还涵盖了启发、激励、赋能的职能。其不仅是防控处理风险或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还启发参培人员由知识接受者向知识创新者转变,激励参培人员由修复漏洞和短板模式向挖潜模式转变,由注重个人发展向注重组织和个人结合发展转变。
3.2强化管理运行态势感知能力建设
强化管理运行态势感知能力关键在于一般管理人员、普通操作人员对管理运行态势的观察和判断。通过数据对比、操作对比、运行状态对比,使得一般管理人员、普通操作人员在管理运行感知方面产生了涌现性,并突出管理、技术优势力量,积极运用大数据,建立管理运行的有效范围及预警标准,实现管理运行的透明状态,从而增强一般管理人员、普通操作人员在管理运行态势感知能力,并判断风险的高低,做出回应。
3.3深化培训手段和培训方式
由于“非对应性”培训是各系统风险信息收集、风险结果预判、管理与技术水平、培训时间、师资力量、培训实施、效果评估等多个方面向一点汇集的表现,因此“非对应性”培训的实施可以系统化的有效整理、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形成一个网络聚合,并更加强调系统管理、技术优势的发挥,推动系统管理增强作业管控,同时作业管控也辅助了系统管理。
3.4建立及完善培训实时资源库
培训实时资源库就是将现有的培训硬件资源及软件资源整合成一个实时资源整体。培训实时资源库具体又可分为培训场地、师资力量、适用性培训教案三个层次。培训项目经过确定后,在实施前,通过数据条件搜索,遴选出适合的资源,实施培训,确保培训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
4.实施“非对应性”培训的目的和意义
4.1资源在用人单位内部不合理的泛化使用或闲置不用,会产生管理运行中的过程风险及剩余风险。“非对应性”培训与损失控制结合,可以培养一般管理人员、普通操作人员所应具备的风险意识,提升管理运行的相互配合、团队协作精神。能够利用正式或非正式的沟通渠道及现有的信息系统在内部进行知识和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协调配置资源和才智的合理使用。
4.2用人单位运行所面对的问题、风险是来自多方面、多层次。 “非对应性”培训以损失预防和损失抑制为出发点,识别可能对正常运行产生影响的潜在事项,并进行分析,确定培训内容和目标,从而组织相关一般管理人员、普通操作人员实施培训,落实培训效果,将问题、风险控制或消灭在萌芽状态,降低运行风险。
4.3用人单位对任何生产作业行为都需要进行控制管理,这一过程也将会产生组织和管理风险。对管理风险进行划分归类后,利用“非对应性”培训职能及根据风险发生概率,设置解决管理风险清单,编制针对性培训课程,组织培训、评估、绩效考核,加大过程管控力度,降低管理损耗,达到降低或缓解管理风险的目的。
4.4“非对应性”培训是常规培训的延续和扩展,此种扩展不仅可以培养管技岗位人员观察、判断、决策的思维能力,还营造了“联合”的氛围,为培训管理人员、管技人员、参培人员互相协作、共同提高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时,参培人员素质更全面,适应性和创造性更强,发展潜力也更大,培训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扩展。
参考文献:
[1]汪忠,黄瑞华.国外风险管理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其进展.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2).
[2]陈启明.企业培训计划的框架及内容[J].人力资源,2001(5).
[3]迈克尔·波特.完全竞争战略[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4]朱靖波,姚天顺.文本内容主题的识别方法[J].东北大学学报,2002,0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