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护理研究进展
纪慧萍
延边大学附属医院 133000
摘要:在当前的临床治疗中,维持性血液透析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式,这种治疗方式的主要原理是通过腹膜或血液透析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一般用来治疗终末期肾病患者,提升患者的生存几率。而在持续性血液透析的过程中,需要维持良好的血管通路才可以保证血液透析的效果,从而保证患者的治疗安全。本文就当前血液透析患者治疗期间血管通路的护理进展进行分析和综述,内容如下。
关键词:持续性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护理进展
引言:血管通路是持续性血液透析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基础,同时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也有着很大影响,血管通路的主要原理是通过通路来引出患者体内的血液,并对其血液进行过滤和透析,将血液中的毒素以及杂质排除后再将其引回体内,从而确保患者血液透析的持续性和顺利进行,良好的血管通路可以更好的提升患者血液透析的效果。血液透析通常是应用在终末期肾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通过血液透析可以将患者的生存时间进行维持,但是需要长期进行,在长期的血液透析过程中,血管通路极易导致感染和堵塞,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需要采用合理的方式对血管通路进行护理,以保证患者的治疗安全。
- 血管通路的种类
- 临时性血管通路。临时性血管通路包括了动静脉置管、股静脉置管以及锁骨下静脉置管等等。(1)动静脉置管。动静脉置管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置管方式,其是在动静脉穿刺基础上进行延伸而来的,其进针位置为患者的浅动脉搏动最为明显的地方,在穿刺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在血管内推进套管,并将针芯拔出,然后将动脉管路进行连接。在下次透析时就可以将内瘘针刺入连接动脉管路,这种操作方式非常的简单且安全。(2)股静脉置管。股静脉置管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应用在临床中的,但是这一置管方式具有较高的感染几率,因此已经很少在临床中进行应用。(3)锁骨下静脉置管。锁骨下静脉置管是上世纪60年代末在临床中进行应用的,该置管的优势是可以更加方便对导管进行清洁,同时感染几率较低,但是锁骨下静脉周围解剖结构比较复杂,需要较高水平的穿刺操作,否则就可能导致并发症的发生,甚至导致动脉破裂出血[1]。(4)直接动脉静脉穿刺法。直接动脉穿刺法是所有穿刺法中比较简单的一种,这种穿刺方式在建立血管通路后,并不会影响到患者的血液循环以及血流量,但是这种穿刺方法不可以留置,导致患者每次透析都需要重新穿刺,不仅对患者身体会造成较大的伤害,同时还比较容易脱落。(5)颈内静脉置管。颈内静脉置管是在锁骨下静脉置管的基础上进行的,其置管后的并发症发生几率低于锁骨下静脉置管,在穿刺时,需要反复试针,容易给患者造成严重的痛苦。(6)颈外静脉置管。这一置管方式可以直视操作,但是相对来说具有较多限制,且操作难度较高。(7)带cuff中心静脉管。这种置管方式在置管的过程中容易造成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也容易导致患者形成血栓。
- 长期性血管通路。(1)动静脉外瘘。动静脉外瘘的应用不仅可以在患者术后尽快为患者进行血管通路的建立,同时还不用对患者见反复穿刺,但是在应用的历程中,该血管通路的劣势也逐渐的显现出来,如果不随身携带止血钳,一旦导管脱落就会导致大出血,且这种方式会导致感染的发生。(2)动静脉内瘘。根据其内瘘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直接缝合内瘘、钛轮钉内瘘、抑制血管内瘘三种。直接缝合内瘘可以有效的降低感染和血栓的发生几率,但是需要对患者进行反复穿刺,且在手术后还需要等待内瘘成熟才可以使用[2]。钛轮钉内瘘在操作过程中具有操作方便、创口小,同时并发症发生几率较小的优势,但是如果患者的血管口径比较小,就容易导致血管壁的撕裂,且这一内瘘方式也没有较长的使用寿命。抑制血管内瘘的使用也比较常见,但是经过研究发现,这一内瘘方式具有较高的血栓和感染发生率。
- 血管通路的护理
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一般会伴随着较高的心理压力和消极情绪,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对患者进行开导,引导患者降低紧张和焦虑情绪,提升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从而增加穿刺成功率。在穿刺工作开始前,需要充分保护患者的血管和皮肤,并做好局部的清洁。在穿刺时,尽量确保一次成功,如失败需要换一个部位进行重新穿刺,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在置管期间,护理人员需要严格根据无菌操作标准来进行相关操作,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的观察,如发现患者存在异常要马上对患者进行处理。针对患者的穿刺部位皮肤,需要定期进行清洁消毒,并将其纱布和敷料进行更换。
- 结语
综上所述,在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种类中,具有比较多的不同方式,但是不同方式也会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发生几率,为了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和感染发生几率,就需要为患者选择合适的血管通路方式,并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1]姜惠丽.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自我管理量表的编制[D].山东大学,2019.
[2]韦丹红. 不同类型血管通路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D].广西医科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