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防范式护理联合家属认知行为干预对感染性发热患者心境状态及家属照护能力的影响情况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2
/ 2

风险防范式护理联合家属认知行为干预对感染性发热患者心境状态及家属照护能力的影响情况探究

敬艳平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目的:探讨感染性发热患者采用家属认知行为干预联合风险防范式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2月-2021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感染性发热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则运用风险防范式护理联合家属认知行为干预,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前,两组的SDS和SAS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两组的家属照护能力评分比较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通过将家属认知行为干预与风险防范式护理联合运用在感染性发热患者中,不仅可以减轻患者负面情绪,还能提高家属照护能力,值得推广。

【关键词】认知行为干预;风险防范式护理;感染性发热

发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症状,其发生与诸多因素有关,其中感染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因素。研究[1]发现,感染性发热患者发病后,以畏寒、寒战等症状为主要表现,并且随着体温的升高,还会出现身体酸痛、疲乏无力、精神萎靡、食欲下降以及恶心等症状,严重危害患者健康。当前在治疗感染性发热时,通常以对症治疗为主,但是由于患者及家属缺乏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和了解,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烦躁不安等负面情绪,增加机体应激反应,无法获得满意效果,所以加强护理干预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对风险防范式护理与家属认知行为干预联合运用在感染性发热患者中的临床效果进行了探讨,如下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将我院2020年2月-2021年8月期间收治的92例感染性发热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6例。对照组年龄52-78岁,平均(64.6±7.2)岁,其中20例为女性、26例为男性;观察组年龄523-79岁,平均(64.7±7.3)岁,其中21例为女性、25例为男性。两组的年龄、性别等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即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严格按照医嘱要求,给予患者药物治疗,并且加强病房护理、环境护理等。

1.2.2观察组

观察组则运用风险防范式护理与家属认知行为干预,具体如下:(1)消毒隔离。根据患者的感染部位,对针对性隔离措施进行制定,比如消化道隔离、呼吸道隔离、血液隔离以及体液隔离等,若患者不明确发病原因,则给予单独隔离处理。同时,护理期间,坚持无菌原则,做好消毒隔离措施,定期消毒病房用品、环境,预防交叉感染;(2)降温护理。对患者体温变化进行密切关注,若患者体温<38°C,一般不需要采取降温措施;若患者体温≥38°C且持续升高,则给予患者适当的降温措施,比如温水擦浴、酒精擦浴等,必要的情况下,严格按照医嘱要求,给予患者药物降温。同时,降温治疗期间,还要及时补充水电解质和营养物,并且告知患者多注意休息,预防大汗、虚脱现象;(3)抗生素干预。治疗期间,护理人员要运用简单易懂的语言,给患者讲解药物的相关知识,包括名称、不良反应、注意事项以及剂量等,并且叮嘱患者定时定量服药,不能擅自停药或者更改服药剂量,确保药物治疗效果;(4)家属认知干预。主动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交流和沟通,运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包括发病原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及时帮助患者及家属排忧解难,并且告知其患者的护理方法,加强患者病情监测,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处理,预防不良事件。

1.3观察指标

观察下列指标:(1)运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患者的抑郁、焦虑程度,得分越高,则负面情绪越严重;(2)运用自制量表评价家属照护能力,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则照护能力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由SPSS20.0软件分析数据,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对比,以P<0.05表示有差异。

  1. 结果

2.1两组负面情绪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的各项评分对比无区别(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SDS和SAS评分对比(x±s,分)

SDS评分

SAS评分

组别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对照组(n=46)

58.76±6.11

47.45±5.12

56.98±7.44

47.72±4.34

观察组(n=46)

58.87±6.12

38.02±4.35*

57.63±7.13

37.45±3.56*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两组家属照护能力评分对比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家属照护能力评分分别为(89.3±2.4)分、(71.5±3.2)分,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1. 讨论

发热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类型有两种,分别是非感染性和感染性,其中后者发病率较高。通常情况下,感染性发热患者发病后,可诱发系统功能紊乱和代谢障碍,如果控制不及时,则会导致大脑不可逆损害,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2]。在感染性发热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护理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与治疗效果的提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风险防范式护理作为新型的一种护理模式,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加强病房巡视,对患者的个人状态、输液情况以及血管情况进行关注,重点分析风险因子,并且加强干预指导,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同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认知干预,讲解疾病知识,告知其相关的护理方法,有助于其掌握良好的护理技巧,正确认识患者疾病,避免过度担心或者焦虑,并且为患者营造良好的休息环境,有助于预防不良事件[3]

综上所述,临床上在治疗感染性发热时,再联合运用家属认知行为干预与风险防范式护理,不仅可以减轻患者负面情绪,还能提高家属照护能力,从而巩固治疗效果。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赵宏燕. 观察风险因素管理在发热门诊护理工作中应用效果[J]. 特别健康,2020(22):140.

[2] 马丽,陆海鸿. 感染性疾病科常见护理风险因素及防范对策[J]. 中国社区医师,2014(18):144-145.

[3] 王娜. 系统性护理干预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应用研究[J]. 中国保健营养,2019,29(1):217-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