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T生产中的常见问题及优化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0
/ 2

SMT生产中的常见问题及优化方法

王宝玉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江苏 无锡 214000)

摘 要:本文论述了如何利用多变量分析(MVA)、测量系统分析(MSA)和实验设计(DOE)来分析和提高表面贴装技术(SMT)制造中的工艺质量。优化了印刷过程中的关键工艺参数(锡膏高度),减少了焊接不良造成的缺陷。本文通过统计过程控制(SPC)和DOE的联合使用,为提高表面贴装技术制造的可焊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SMT;生产;常见问题;优化;方法

引言

SMT(表面贴装技术)是制造许多电子产品(如蜂窝、寻呼机等)的前线。它有三个过程:焊膏印刷、器件贴片和回流焊。PCB的锡膏印刷是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过程,因为它决定了关键的质量特性(锡膏高度)。经过缺陷统计显示,在产线生产的印刷电路板中,有近3%的缺陷是因为锡膏高度,这导致了巨大的质量损失。优化锡膏高度并保持其良好控制是当务之急。锡膏高度公差为5.5-8.5微米,目标为7微米。通过对过程监控样本数据的分布分析,我们发现,由于过程没有得到充分优化,过程分布偏离了目标。

一、问题来源分析

在确定锡膏高度的变化之前,研究了测量系统的能力,以确保测量仪器具有可接受的重复性和再现性(R&R)。使用的测量仪器是一个三维激光仪,选择了三名操作员,并从过程中随机抽取了10PCB。三名操作员对10个零件进行了3次试验。对于每一个试验,操作员都会按随机顺序进行测量。根据测量数据,我们计算了方差分析和方差分量估计。公差的R&R%为10.86%,测量系统的总偏差来自重复性。测量系统的能力基本上是可以接受的,变化的主要来源不是由测量引起的。

为了确定锡膏高度变化的主要来源,使用多变量分析进行了变量来源分析。在MVA中,总变化分为3类:件内变化、件对件变化和时间对时间变化。在研究中选择了4个时间点(上午9点、上午11点、上午13点、下午16点),并在每个时间点取样3块PCB,选择5个位置测量每个PCB上的锡膏高度(见表1)。方差分量估计通过方差分析(ANOVA)计算(如表2所示)。

表1多变量分析数据

时间

上午9点

上午11点

上午13点

下午16点

序号

U1

U2

U3

U1

U2

U3

U1

U2

U3

U1

U2

U3

1

6.4

6.8

6.3

6.1

6.4

6.6

6.3

6.4

6.3

6.7

6.6

6.8

2

7.0

6.4

7.1

6.8

6.9

6.0

6.9

5.6

6.7

5.9

7.0

6.2

3

6.4

6.4

6.5

5.9

6.8

6.1

6.6

6.2

6.6

5.8

6.5

6.5

4

6.4

6.3

6.5

5.8

6.5

6.2

6.2

6.0

6.4

6.3

6.4

6.2

5

7.1

6.5

7.0

6.0

6.9

5.9

5.8

5.8

6.3

6.2

7.1

5.8

表2方差分量估计

组成部分

方差分量估计

%总共

总数

百分比

方差

时间

-0.0075296

0.00

0.0000

0.0

0.0000

单位(时间)

0.05100000

34.62

0.0510

34.6

0.2258

内部

0.09633333

65.38

0.1473

100.0

0.3104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变化的主要来源是印刷电路板内部,占65%。总方差的38%。第二位和第二位之间的差异占34.62%。由于方差估计为负,不同时间点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利用多变量分析中收集的数据,我们进行了工艺能力研究,以验证焊料印刷工艺是否可行。图1是由JMP软件生成的histograma、outlier box图和normal quantile图,表3是过程能力表。

图1直方图和正态分位数图

表3过程能力表

平均值

标准差

Cpu

Cpl

Cp

Cpk

6.417

0.374

1.856

0.816

1.336

0.816

规格

规格上限=5.5规格下限=8.5

从直方图、正态分位数盒图和过程能力分析可以明显看出,尽管过程是正态分布的,但过程偏离了目标值。Cp勉强合格,但Cpk较低。这意味着这个过程需要优化。

二、外部测量系统是非常重要的

制造过程可以总结为一系列受不同的多个因素影响的行动,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最终结果。在SMT制造中,产生变化的原因通常如下:

机器-物料-方法-人员-环境-测量

在一个过程中,经常有很多原因导致变化。我们通常将可以识别的变异原因与无法识别的变异原因分开。有一种自然的“背景噪音”,由许多不可避免的变化组成。有时会发生变化的具体原因,如材料不正确、工具损坏或测量错误;这些原因被称为“系统性”原因。只有变化的偶然原因的过程被称为处于统计控制或稳定状态。为了尽量减少这些变化的原因,并减少“背景噪声”,使用一个测量系统作为参考是相对的。所有机器都应该使用相同的参考和工具进行控制。

自校准和自控系统与严格的计量政策和ISO标准不兼容。一般来说,测量工具的精度应至少是其测量精度的6到10倍。如果要测量的机器正在测量自身,则无法进行此操作。同样,这不能与贴片机或锡膏印刷配合使用。

三、工艺优化

为了优化这个过程,我们进行了因果分析。通过仔细分析每个因素,选择了三个主要的可调输入变量(印刷速度、压力和角度)。每个输入变量的电平设置如表4所示。因为我们不太确定这些输入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为了同时优化锡膏的平均高度和范围,进行了实验[3]的两级全因子设计。实验的目的是将目标值达到7um,并将锡膏高度的变化降至最低。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测量了每个PCB的5个位置,并在每个实验运行中产生了3PCB,并计算了每个PCB的平均高度和范围。每次实验运行的实验输出响应是每次实验运行中测量的3个PCB的平均高度和平均范围。为了得到实验的纯误差,并检查两级全因子实验的线性假设,我们在全因子基础设计下增加了3个中心点(见表5)。

对实验数据的模型拟合表明,三个主效应(X1、X2、x3)以及印刷速度和压力之间的相互作用(X1·X2)对平均高度有显著影响。印刷速度对PCB上的锡膏高度范围有显著影响。在筛选了模型中不显著的影响后,我们重新调整了模型,以获得表6和表7所示的平均高度的输出响应。很明显,该模型是显著的,模型中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表4输入变量的级别设置

输入变量

高级(+)

低电平(-)

计量单位

印刷速度

40

20

mm/s

压力

9

5

kg

角度

75

45

degree

表5实验数据

输入变量

输出响应

实验随机顺序

压力(X1)

速度(X2)

角度(X3)

平均高度

范围

-1

-1

-1

6.95

0.1

10

+1

-1

-1

7.80

0

4

-1

+1

-1

6.40

0.4

7

+1

+1

-1

6.30

0.3

3

-1

-1

+1

7.15

0

8

+1

-1

+!

7.90

0.1

2

-1

+1

+!

6.55

0.3

5

+1

+1

+1

6.35

0.4

9

0

0

0

6.90

0.2

1

0

0

0

6.85

0.2

6

0

0

0

6.95

0.1

11

表6 平均高度输出的方差分析

来源

DF

平方和

均方

F比率

类型

4

2.98875000

0.724687

344.7162

错误

6

0.0126136

0.002102

Prob>F

总计

10

2.9113636

<0.001

表7 平均高度输出的参数估计

序号

估计

标准误差t比

Prob>t

拦截

6.9181818

0.013824

500.43

<0.001

X1

0.1625

0.016211

10.02

<0.001

X2

-0.525

0.016211

-32.39

<0.001

X3

0.0+25

0.016211

3.86

0.0084

X1×X2

-0.2375

0.016211

-14.65

<0.001

根据表7,我们可以得出平均锡膏高度的公式。

同样,我们可以根据每个实验运行中锡膏范围的模型拟合来推导范围公式。

通过残差正态性检验、等方差检验和输出独立性检验对模型进行了验证。流程优化的目标是找到输入变量设置,以减少R和hittarget(Y=7.0mil)。很明显,x2(印刷速度)=-1(实际印刷速度为20毫米/秒)的产量最小R,估计最小R=0.04。那么X2-1的第一个方程是

在模型拟合中,x3(角度)对Y的影响小于X1(压力)。根据工程经验,我们将X1=-1(实际压力为skg)和x3=-0.547(实际角度为52度)设置为Y=7mil。

四、结束语

为了验证实验结果,我们在新的工艺参数设置下进行了工艺能力分析,发现工艺质量得到了改善,缺陷率降低。Cp和Cpk分别提高到1.77和1.73。为了控制工艺,不断提高工艺质量,我们实施了Xbar-R控制图来控制锡膏高度的变化。

参考文献

[1]郭嘉. 面向SMT产线的质量预测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21.DOI:10.27389/d.cnki.gxadu.2021.001437.

[2]王文丰.论SMT生产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J].山西电子技术,2021(05):50-51+54.

[3] 王友善.SMT生产关键工艺探析[J].时代农机,2020,47(02):39+41.

[4] 孙景. 基于MES的SMT生产线智能制造改进[D].北华航天工业学院,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