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芜湖市镜湖区高质量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0
/ 2

浅谈芜湖市镜湖区高质量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

梅俊

芜湖市袁泽桥电力排灌站

摘要:近年来,镜湖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的重要指示要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头等大事,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工程,统筹项目资金,聚集资源要素,不断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和水平,取得项目建设综合效益。

关键词:高标准 ;农田建设;

一、工作进展情况

(一)圆满完成2020年度、2021年度目标任务

1、202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020年我区首次开展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建设任务0.5万亩,分2个标段实施,涉及马厂、王埂、斗村3个行政村,总投资954.2万元,建设内容主要有控制闸1座,涵洞50座,机耕桥4座,沟渠清淤2.27km,沟渠砌护6.76km,新建混凝土路1.2km,砂石路2.21km,土地平整290.51亩,土壤改良1500亩等。项目已完工并通过市级验收。

2、2021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021年我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0.8万亩,分2个标段实施,涉及旗杆、合心、利民3个行政村,总投资1800万元,建设内容主要有抗旱站1座,涵管73座,机耕桥1座,涵闸1座,沟渠清淤整治7.47km,沟渠砌护2.83km,新建混凝土路1.4km,砂石路11.34km,土地平整150亩,土壤改良8000亩等。目前,建设任务已经全部完成,正准备内页资料,近日将组织完工及区级验收。

(二)全力推进2022年度建设任务

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总结2020—2021年高标准农田建设成功经验,2022年我区加大建设任务,建设面积2.23万亩,是建设任务最重的一年,涉及花园、行春等8个行政村,总投资6100万元,建设内容主要有控制闸2座,涵洞469座,机耕桥4座,沟渠清淤27.16km,沟渠砌护32.88km,新建混凝土路28.86km,砂石路20.25km,土地平整851亩,土壤改良22300亩等。全市范围内第一个完成了项目设计及招投标工作,施工单位已全面进场施工,力争在汛前完成沟渠砌护及机耕路建设

二、主要经验做法

1、坚持高标准农田与产业发展相结合。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发展。在利民村50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开展“双招双引”,引进北大荒农业服务集团凤阳小岗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打造现代化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将产业发展需要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紧密结合,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发挥高标准农田建设基础性作用,促进现代农业产业集聚发展。

2、坚持高标准农田与灌区改造水系提升相结合。投资4500万元开工建设了三连圩中型灌区,治理面积3.5万亩,通过高标准农田与三连圩灌区改造有效结合,一方面打通连接了19.8公里骨干水系,进一步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灌溉水利用率,灌溉保证率由70%提高至90%;另一方面新增及恢复灌溉面积0.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3万亩,改善了水质,构建了“水清、岸绿、景美”的人文和谐的水生态环境,构筑一片景的江南水乡生态体系建设,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有效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

3、坚持高标准农田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坚持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着力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打造“三生融合”的美丽乡村。一是改善耕地质量,提高了项目区内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肥力后续将结合“绿稻红花”项目的实施,实现紫云英全覆盖,打造美丽田园。二是改善水体质量,项目区通过生态护坡、涵闸补水、沟塘清淤等措施,沟通了“静脉”与“动脉”的连通,实现了水体循环,提升了水体质量,改善人居环境,推进水美乡村建设。

三、面临困难

1、投资标准偏低。尽管投资标准由2020年1500元/亩,提高至2021年2250元/亩,但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深入推进,待建设的农田地块位置更加偏远,建设条件更加复杂,加之施工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投资缺口日渐增大,不能满足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按现行投资标准改造后的项目区,往往会形成所谓的“核心区”和“辐射区”之分。造成辐射区水利道路工程配套不足,形成“断头路”、“断头渠”现象,项目区群众受益不均。

2、部分标准量化程度不够。目前,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侧重是道路、水渠等工程建设,都有比较具体的量化标准,并占据绝大部分投资,而田间管理本身的建设(如土壤培肥等科技措施)标准量化较少,重视不够,投入也很少。部分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中,对新增耕地质量要求有所忽视,大部分采用机械方式开垦,土壤原有结构被打乱,土壤养分含量低。以及科技措施等无形投入的不足,高标准农田建设只能算是高标准基础设施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投资效益的发挥,没有真正体现高标准农田的目标。

3、建后管护不到位。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存在“重建设、轻管护”的现象,一方面田间工程设施产权不清晰、建后管护责任和措施不到位等

问题突出,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农田水利设施功能的正常发挥。另一方面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费用禁止列支管护费用,往往没有安排一定的后期管护资金,无法指定专人管护与维修,使得建成后的项目缺乏必要的管护与维修,缩短其使用寿命。

四、相关建议及对策

1、提高亩均投资标准。建议上级相关部门综合考虑建设内容拓展、建设原材料价格及人工工资上涨等因素,进一步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财政投入标准,加大中央、省级财政投入力度,足额配足市级、区级资金,整合其他项目资金投入,逐步形成高标准农田建设财政投入合理增长机制。

2、注重农业科技推广。建议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标准,加大推广农业科技应用力度,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增加布设仪器设备,完善耕地质量检测,引导和指导农民进行全过程规范化、标准化种植,提高技术到位率,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指导农民科学施肥。

3、建立健全管护机制。应按照“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明确产权归属,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主体,制定管护制度,配备专项管护资金,落实管护措施;完善监管系统,全面动态掌握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投入、建后管护、土地利用及耕地质量等级变化等情况。建议设置奖补激励,引导和激励各类受益或管护主体参与高标准农田设施的运行管护,保障农田工程设施良性运行。

2022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