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世纪时代幼儿园 311215
摘要:2012年,教育部所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将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要求各个阶段的幼儿教师,要注重提高幼儿各项能力的同时注重幼儿的心理健康。其中,入园焦虑等幼儿的各种心理情绪是许多幼儿刚刚进入到陌生的幼儿园环境当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为解决幼儿的入园各种心理问题,各个幼儿园主张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开展活动,教师应分析导致幼儿出现入园焦虑的各种因素为前提,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带领幼儿开展多种多样的阅读活动,同时教师应加强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构建连接智慧家园共育的桥梁,让幼儿在温馨舒适的环境中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家园共育;幼儿园;家长会;心理健康
家园共育是幼儿园教育的一种培育方式,增加幼儿园和家长之间的联系可以提高幼儿的学习质量和综合素质,在教师带领幼儿参与各种活动过程中,也可以逐步培养孩子们形成集体主义精神和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目前幼儿园幼儿活动过程中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许多教师发现由于教师和家长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导致家长无法及时了解自己孩子的发展状况、幼儿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等,因此教师和学校方面,要针对这些问题及时思考,在幼儿园当中增加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互相联系和友好沟通,进一步构建温馨的幼儿园环境。
一、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
第一,幼儿自身心理发育不成熟。每个幼儿在刚刚进入幼儿园环境中,都需要自己去面对各种问题,许多幼儿在踏入陌生环境中会产生无助感,这种不良的情绪会让幼儿缺乏安全感,对于许多幼儿来说也是一种全新的挑战,一旦幼儿的心理无法承受这种变化,会导致幼儿厌恶全新的幼儿园环境,进而形成入园焦虑。针对以上情况,建议家长可以提前带幼儿到幼儿园熟悉环境,建立初步印象。
第二,生活学习的环境改变,没有归属感。幼儿园是幼儿离开家庭进入全新环境的主要活动场所,所以幼儿园的环境是否温馨,教师组织的活动是否符合幼儿的兴趣爱好和基本发展特点都会给幼儿带来非常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幼儿园教师往往比家长更加细心地观察每位幼儿在幼儿园当中的实际活动情况。如果教师在参与活动时缺乏责任心和良好的教育态度,不仅不能及时关注幼儿在幼儿园当中的各种情况,也不能针对情况及时地进行处理,只有家长积极与教师沟通,及时了解幼儿在幼儿园当中的基本活动情况,从家长到教师各个方面相互配合,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第三,交往对象的改变。大部分幼儿在此之前的生活环境以家庭为主,所接触的都是身边关爱、照顾自己的家人,由于幼儿无法及时辨别事物的危险与否,大部分家长都会避免让幼儿与其他陌生人接触。所以当幼儿处在一个陌生的环境时,交往对象从固定照顾的亲密家人变成陌生的教师和同学,会导致幼儿在这种环境中缺乏安全感从而焦虑。
二、幼儿出现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
第一,幼儿早上进班情况并不理想。开始幼儿园的生活是从幼儿走入班级开始的,这是幼儿离开熟悉的环境,步入到全新环境的重要一步。在不良情绪的影响下,有一部分幼儿存在进班困难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在班级门口哭闹,不愿意走进班级,进入班级情绪低落,不能迅速进入到良好的状态中。
第二,幼儿早餐进食并不顺利。许多研究学者认为,幼儿在受到消极情绪的影响下,表现为活动水平的降低。具体为不愿意进入到幼儿园活动当中,导致许多幼儿早上进班的负面情绪会一直延续到早餐时间,并且,吃饭环节会使得一部分幼儿联想到自己在家庭环境中的吃饭场景,使得幼儿的情绪更加消极,甚至出现哭闹现象。
第三,幼儿午睡情况不佳。睡眠质量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睡眠质量越好,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也越高,而睡眠质量较差,会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在午睡时间,有许多幼儿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睡眠问题,比如部分幼儿无法独自入睡,在午睡期间仍然需要教师的陪伴,这是因为幼儿缺乏安全感形成的。
三、基于家园共育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分析
第一,受到传统幼儿教育的影响,忽视家庭教育。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初始阶段,良好的幼儿园教育可以为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仍属于初始阶段,并没有足够的教学实践和研究经验,在涉及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缺乏较为完善和具体的理论研究和学术参考作为支撑。所以许多幼儿园和教师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会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将原本的心理健康教育变为一种照本宣科的传统教育,甚至忽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导致幼儿园所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处于表面。但保证幼儿的心理健康不仅来自于幼儿园教育,也需要家庭和幼儿园的互相配合,才能为幼儿形成温馨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第二,家园共育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流于表面。根据研究发现当前我国一些幼儿园家园共育的实践效果不尽如人意,许多幼儿园所开展的家园共育由于表面,无法充分发挥其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针对幼儿所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需要家庭和幼儿园方面互相合作以及互相沟通,并在互相沟通的基础上,教师和家长需要对幼儿进行长期的观察与记录,这项工作并不是仅仅通过几次家长会和家校沟通就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家长和教师方面共同努力,积极观察,才能进一步了解不同幼儿的心理健康情况,促进家园共育。
第三,家园共育并没有形成较为规范的制度。目前许多幼儿园并没有针对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家园共育制定一套较为规整的合作计划,甚至没有重视家园共育活动的重要性。由于缺乏较为规范的制度,家长也不能找到活动的规律,无法初步了解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家庭培育的方法,即使许多幼儿园针对当前幼儿的心理状况开展了家园共育活动,但由于缺乏相关的活动记录与活动总结,导致家园共育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无法及时反思家园共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导致家园共育的实际效果微乎其微。
第四,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缺乏有效沟通。针对家园共育这一问题根据研究发现当前家长与教师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家园共育的合作活动是双向的,需要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也是开展家园共育活动的重要前提。因此良好的家园共育活动需要家长和教师相互沟通,相互支持。然而实际上家长与幼儿园之间的沟通出现了许多问题。如许多教师认为家园共育过程中学校和家庭的位置并不平等,教师在和家长进行沟通时,常常将家长看作沟通和教育的对象,这种教师单方面向家长传输信息的方式,并不能让家长积极的配合学校开展工作,也不能发挥家园共育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除此之外,较为常见的家园共育合作活动往往是以家长会形式为主,这些家长会活动往往是教师在台上针对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导致这种家长会形式变相地成为一种报告会。这种情况下家长几乎没有发言的机会,即便是发言也只是家长向教师询问自己孩子最近的状况,这种单向传输的模式并不能让家长和教师更加全面的了解幼儿的心理情况和生活情况,导致二者之间不能形成良好的信息交流。其次家园共育合作,阶段性较强连续性较差。由于幼儿园家园共育合作流于表面,所以幼儿园中有关于家园共育的活动,开展的时间上断断续续导致共育合作内容,前后不能起到一定的联系作用。一般来说大部分幼儿园会围绕几个阶段开展家园共育活动。比如每个学期的开始和每个学期的结束,许多幼儿园往往通过家长会的形式开展家园共育活动,其他时间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和联系通常较少。这种情况导致家园共育活动的前后两个阶段缺乏一定的联系性和连续性。由于缺乏较为规范性和整体性的合作活动,导致实际的家园共育合作活动较为随意,没有办法帮助家长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心理健康方面的家庭教育观念。由于教师和家长之间缺乏良好的合作机会,导致许多家长不知道各位家长的姓名不能深入实际,为幼儿的心理发展情况提供较为有价值的建议。
四、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帮扶沟通,平等教育
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要兼顾每个幼儿的健康成长问题,充分了解每个幼儿的生活情况和家庭环境,并在此基础上给予幼儿适当的照顾,教师的职责除了带领幼儿参与活动之外,还应该充分照顾到每位幼儿的日常生活起居,时刻观察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待不同性格的幼儿教师要一视同仁,针对幼儿生活与学习中发生的问题,教师也要第一时间和幼儿充分沟通并给予帮助,在师生的沟通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和幼儿处于平等地位,让幼儿将教师视为朋友,能够敞开心扉的说出自己的心里想法。
家庭环境是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关键因素,一般来说,许多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往往来自家庭的影响。教师首先要了解班级中每名幼儿的实际情况,包括幼儿的家庭环境、父母工作、性格习惯。比如,有些幼儿处于父母离异的家庭中,这种家庭环境中,有一部分幼儿缺乏父母的关爱,导致其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因此,如果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心理问题时,教师要及时和幼儿进行沟通,了解幼儿的心理想法,并和幼儿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通过教师的分析总结出解决幼儿当前心理问题的具体方法。除此之外,由于班级中不同幼儿的性格迥异,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教师要一视同仁,平等看待班级中的每一名幼儿,让他们都能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快乐成长。
(二)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做好班级群维护
由于家长工作较为繁忙,没有大量的时间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更不能及时和教师沟通,更加全面地了解幼儿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各个幼儿园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创建家长与教师联络的QQ群、微信群,便于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幼儿状况,教师可以及时向家长反映幼儿出现的问题。除此之外,教师要做好维护班级群的工作,进一步改进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交流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微信、QQ的形式,创建每个班级的家长联系群,并不定时的将幼儿在幼儿园参与活动的各种表现发布到群里。同时教师需要定时和每位家长沟通,及时了解幼儿在家的活动表现和性格、心理特点。如有幼儿在园内活动积极但回家却变得心情低落,有幼儿在园沉默寡语、不爱参加集体活动和,但回家却积极主动,教师和家长需要共同讨论形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并对症下药,以保护幼儿的心理健康。此外家长在遇到问题时,也可以通过微信和QQ的形式在群内留言,这种方式使得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便捷,便于家长和教师随时了解幼儿在家和幼儿的在园活动情况。
(三)将家长分类,精确分析沟通方式
要想建立家长与幼儿园之间良好的沟通桥梁,实现家长与幼儿园共同教育,就要增进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友好关系。教师要以平等尊重的态度与家长进行沟通和联系,针对每个班级的幼儿家长教师可以将不同类型的家长进行分类,并针对这一类型的家长分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教师以家长的态度作为分类标准将其分为过溺型家长、信任型家长、朋友型家长,针对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家长,教师要善于总结家长特点,并积极思考维护该类型家长的具体方式。
例如,有一部分家长对于幼儿过于溺爱、不敢放手,对教师开展的工作缺乏信任。这类家长我们统称为过溺型家长,过溺型家长往往过于看重自己的孩子,眼里只能看到自己孩子的优点,对于孩子的一些缺点视若无睹。针对这类家长,教师可以及时向家长反映自己孩子在校园中的活动情况,让家长进一步增加对教师工作的信任。当教师及时发现幼儿活动与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时,教师可以将表扬幼儿的优点作为切入点,再向家长反映幼儿存在的问题,让这类家长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孩子得到了教师的充分关注,可以更加信任教师的幼儿园教育工作。
(四)家校沟通,缓解入园焦虑
针对幼儿的各种心理问题产生的具体现象,教师和家长要做到互相沟通紧密联系,达到家园共育的效果。一方面,幼儿园应在幼儿入园之前考虑部分幼儿即将出现的入园焦虑情况,提前一星期组建班级群与家长孩子建立情感链接,并和家长孩子进行线上互动,消除师幼间、幼幼间的陌生感。另一方面,在幼儿入园之后,教师可以给幼儿和家长布置一定的阅读任务,让家长和幼儿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提升亲子陪伴的高效性,这种做法可以给予幼儿更多的关心和陪伴。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在带领幼儿进行阅读活动时,及时梳理课程故事,以课程故事的方式传递我们在园的阅读主题进展,家长更进一步了解我们的课程,从而提高家校的联动性。
例如,有一部分的幼儿入园时脾气暴躁、哭闹不止,那么教师和家长进行绘本阅读的重点可以放在让幼儿知道胡乱发脾气的行为是不对的,并通过合适的阅读教材让幼儿学习如何缓解不良的情绪,学会利用正确的方式处理自己的不良情绪。教师可以给幼儿布置一些需要家长和幼儿合作的阅读活动,比如让幼儿阅读《汤姆上幼儿园》这篇故事,让幼儿初步了解汤姆上幼儿园第一天的具体表现。在第二天,教师帮助幼儿及时梳理《汤姆上幼儿园》这篇故事,并将这篇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传递给幼儿。通过以上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缓解幼儿的入园焦虑。
总而言之,幼儿园中所涉及的人际关系,主要有家长、教师、幼儿三个互相联系的群体构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保证幼儿园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因此,各个校园在积极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教师与家长之间、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家长之间互相沟通的重要性,通过开展家访、创新家长会形式、发挥互联网优势等方式,更加有效地解决当前幼儿园中所出现的沟通问题和幼儿的心理问题,为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构建相对便捷的平台。同时也能够让每位家长都能够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与生活近况,增加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幼儿园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陈元才.打造爱心家园,构建和谐校园——浅谈农村寄宿制小学管理方法[J].读书文摘,2014(16):33.
[2]肖昌斌,林洲子.留守学生的家园——武汉市新洲区邾城街第四小学创建寄宿制学校略记[J].湖北教育(时政新闻),2006(12):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