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正补土针灸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临床效果和对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7
/ 2

扶正补土针灸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临床效果和对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胡耿 1  邱小山 2 曾瑛 3

宁都县人民医院 胡 耿 中医康复科 江西赣州  342800

宁都县人民医院 邱小山 中医康复科 江西赣州 342800

宁都县人民医院 曾 瑛 中医康复科 江西赣州 342800

【摘 要】目的:探究扶正补士针灸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筛选2018年7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92例患者,随机投掷法分为对照组(常规康复训练)与观察组(行扶正补士针灸法)。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运动、平衡能力、肌力恢复效果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扶正补士针灸法治疗该疾病患者效果显著。

【关键词】扶正补士针灸;脑卒中;偏瘫;平衡能力


脑卒中是一类因突发脑血管阻塞或破裂造成的脑血液循环障碍疾病,可导致脑部发生局部或全脑功能障碍,该疾病在我国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均占据高位,且治疗后易出现后遗症,其中偏瘫就是最为常见的一种[1]。针灸为中医传统康复治疗手段,存在疏通静脉、对脏腑阴阳平衡、调理气血等优势,便于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因此可适用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扶正补士针灸法可在疏通经络的基础之上,对患者肝脾肾阴阳气血有效调节,以此达到标本兼治目的[2]。故而,本次以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扶正补士针灸治疗该疾病患者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汇总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入92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纳入起始时间为2018-7月,截止时间为2020-10月。随机投掷法分为不同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人数在46例。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25:21,年龄44~73(38.5±12.5)岁,病程3~6(4.5±0.5)个月,病变位置:左侧24例、右侧22例;观察组中男女比例为24:22,年龄45~74(39.5±13.5)岁,病程4~7(5.5±1.0)个月,病变位置:左侧25例、右侧21例,两组患者从临床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经头颅、MRI确诊;②年龄≥44岁且≤74岁;③神志清晰,可沟通;④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同时参与另一研究;②临床资料缺失;③配合度差,精神障碍,沟通受阻;④中途退出者。

    1. 方法

两组均给予氧气吸入、营养脑神经、控制血压等基础治疗,必要时可给予针对性抗感染、降低颅内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对症处理。对照组给予常规训练,分别从卧位、坐位、站位、步行逐渐进行过度;分别为①床上翻身,避免出现压疮;②肢体体位的摆放;③床上四肢、关节、骨盆活动及肌力训练;④坐位、站位平衡训练;⑤站姿、自动转体等动态方面的动力平衡训练;⑥站立训练;⑦日常生活能力锻炼。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之上给予扶正补士针灸,①针刺:患者采取健侧卧体位,取患侧三阴交、足三里穴、合谷、曲池等穴位进行常规消毒,选用0.30mmx40mm毫针进行针刺,采取垂直方向进针,捻动毫针得气,留针30min,叮嘱患者深呼吸,出针后应用无菌棉球对针孔处进行按压,每日1次;②赵氏雷火灸:采用双孔式灸具盒、艾条,患者采取仰卧体位,点燃药柱顶端,距离皮肤2~3cm,灸至患者皮肤发货、深部组织发热为宜,时间30min,之后去俯卧体位,延续上述方式。

两组均干预治疗3个月。

    1. 观察指标

  1. 两组治疗前后FMA、BBS评分,FMA判定运动功能:总分0~50分,分数越高代表恢复越佳;BBS平衡量表,总分0~56分,评分越低,平衡功能障碍越严重;(2)下肢肌力恢复,采用六级肌力评分法,0级为肌肉不会产生任何收缩;Ⅰ级为触碰时肌腱收缩,但无法将关节活动带动;Ⅱ级存在关节活动,但不可与地心引力对抗;Ⅲ级可将地心引力活动克服,但对抗阻力无法抗衡;Ⅳ级为可对抗阻力,但肌力对比正常人略弱。

    1. 统计学分析

用SPSS23.0系统处理数据,用t检验定量资料(`x±s),用X2检验定性资料(%,n),P小于0.05象征有差异。

2 结果

2.1 FMABBS评分

治疗前,两组FMA、BB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对照组BBS评分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见表1.

表1:FMA、BBS评分(62c6729d99dce_html_80f8db4085328906.gif ±s,分)

组别

n

FMA

BBS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46

23.41±3.28

42.08±3.74

21.71±2.62

46.84±3.17

对照组

46

22.78±3.19

36.88±2.32

20.98±2.47

38.74±5.24

t


0.826

7.089

1.216

7.936

P


0.206

0.000

0.114

0.000

2.2 肌力恢复

观察组肌力恢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见表2.

表2:肌力恢复(n,%)

组别

0级

Ⅰ级

Ⅱ级

Ⅲ级

Ⅳ级

Ⅴ级

观察组

0(0.00)

4(8.70)

5(10.87)

17(36.96)

13(28.26)

7(15.22)

对照组

0(0.00)

12(26.09)

15(32.61)

13(28.26)

5(10.87)

1(2.17)

X2

0.000

4.842

6.389

0.791

4.430

3.423

P

1.000

0.028

0.011

0.373

0.036

0.064

3 讨论

脑卒中偏瘫发生机制较为复杂,临床认为是因脑部血液循环发生障碍时,导致神经功能受损,令大量神经元组织处于损伤状态。其次,人体肢体功能主要依靠运动神经元将运动冲动传递至运动神经元,因此当两者信号受阻时,就会导致患者相应神经支配肢体出现障碍[3]。康复训练为该疾病常用手段,通过卧位、坐位、站位、步行的循序训练,可充分对机体各种反射有效调节与利用,同时将脑部功能重建速度加快,帮助肢体自主功能的恢复。

中医认为该疾病发生多因经络阻滞、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因此临床治疗会以调和阴阳、行气活血等目的[4]。本次结果中,通过运动、平衡能力、肌力的恢复,观察组恢复效果高于对照组。分析可知,扶正补士针灸法通过指定穴位可将疏经通络疏通,调和气血等功效,同时对上肢运动功能改善。其次,配合雷火灸相应穴位的刺激,可对下肢功能有效改善,同时调理机体脏腑,激活全身阳气,以此达到对肢体协调运动能力德改善。现代医学中,扶正补士针灸法可对机体主干有效激活,将本体自身感觉激活,加快肢体神经感觉向大脑层传递,从而加快突触连接再生,曾强其运动功能的目的[5-6]

综合以上分析,扶正补士针灸法对于该疾病患者具有实施价值,可改善运动、平衡功能,同时促进肢体的恢复,适用推广。

参考文献:

  1. 封艳,赵丽,侯可强,房铭,刘宁.扶正补土针灸法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21,27(10):1478-1480.

  2. 刘洪涛.扶正补土针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康复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20(1):123-125.

  3. 许明高,李梦,何静,夏辉.化痰通遂汤结合针灸推拿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PCs及MMP-9表达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21,42(4):294-298.

  4. 黄洪,吴友飞,胡蓉,罗从钢.益气化瘀法联合针灸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平衡与功能性步行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1,39(4):18-21.

  5. 杨路,曾凡兴,汪文林.针刺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中风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平衡能力及生活能力的改善作用[J].中国中医药科技,2021,28(6):1027-1028,1033.

  6. 罗欢欢,李娜,吴丹,袁道玉,张建琴,王小利.针灸结合康复对脑卒中偏瘫疗效及血清NPY、Hcy水平和神经功能的影响[J].四川中医,2021,39(5):182-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