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锦旗蒙古族中学 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400
摘要:本文对扬琴在内蒙古的发展史进行阐述,对内蒙古合奏乐二人台牌子曲、蒙古族的鄂尔多斯合奏乐、科尔沁合奏乐和锡林郭勒盟阿斯尔四种合奏乐中的演奏手法进行梳理,旨在帮助我们更加全面认识内蒙古地区扬琴音乐的历史以及其演奏技法。
关键词:内蒙古器乐;合奏;扬琴;演奏技法
内蒙古扬琴发展史
中国传统扬琴艺术经过长期的传播和发展,已经与当地的民间音乐渐渐融为一体,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传统流派和地方风格。内蒙古地区同样也不例外,扬琴传入以后与各地不同的民间艺术形式融合发展,形成了多样的器乐合奏艺术形式和不同地区音乐风格。关于扬琴传入内蒙古地区有很多种说法。其中两种说法尚可参考。一种是明朝末年由一位苏州的官老爷告老还乡回到内蒙古西部地区带回了一批乐器,并使之在二人台艺术中得以流传和发展。另一种是受清政府施行的“移民实边”政策的影响,于 18 世纪中下叶至 19 世纪由晋陕冀一带的梆子腔戏班传入内蒙古东西部,并与当地的文化艺术融合发展、交流创新,汉族移民进入鄂尔多斯地区以后将自己的民歌、二人台、山曲与蒙古族当地民歌融合发展所产生的新民歌艺术“蒙汉调”,扬琴遂借此艺术作为发展的载体,在蒙汉人民的日常生活与娱乐活动中扎根发芽,运用到各个地方合奏乐的演奏当中,如今已成为了人们节日欢庆中必不可缺少的民族乐器。
内蒙古器乐合奏中扬琴
内蒙古地区的民族民间器乐音乐丰富多彩,风格各异。参照《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内蒙古卷》的研究思路,按照类别可以将内蒙古音乐分为四大类:民间器乐曲、萨满祭祀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民间器乐曲又可划分为合奏乐和独奏乐两大类,扬琴与民间器乐合奏乐队的主奏乐器如马头琴、四胡、笛子等都有了很好的融合,成为二人台牌子曲、鄂尔多斯合奏乐、科尔沁合奏乐、锡林郭勒合奏乐“阿斯尔”四种丝竹乐的中重要组成部分,并深深融入到蒙古族传统器乐合奏音乐中,是合奏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二人台牌子曲中的扬琴
扬琴在二人台乐队中属于主奏乐器,在音乐中可以根据曲子速度、音色、节奏的变化起到很好的控制作用。它可以使枚和四胡的声音能更好的贴合在一起,是整个小乐队的粘合剂,在枚和四胡之间起着调节的作用。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之前,二人台乐队中使用的扬琴是两排码微型扬琴,状似蝴蝶,体积比现在的扬琴小一半,音域较窄,没有高低音区。所用琴竹也比较软,竹头没有用橡胶皮子包着,所以击弦后音色不圆润。到了 20 世纪 50 年代,郑宝恒先生、杨竞明先生等人对扬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二人台乐队中使用的扬琴逐渐替换为三排码十挡小型转调扬琴及四排码快速大转调扬琴,新式扬琴体积大,呈梯形状,音域也比原来的多了两个八度多。低音区声音很洪亮,余音很长。中音区委婉悦耳,保留了江南丝竹扬琴的声音特点,是扬琴使用最多的音域。高音区音色明亮,用反竹演奏音色更具穿透力。现在使用的琴竹也比以前要硬一些,而且琴竹头被橡胶皮套包裹着,所以音色圆润而透亮。
2.鄂尔多斯合奏乐中的扬琴
鄂尔多斯的音乐和舞蹈与民间器乐的伴奏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经过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鄂尔多斯地区民间器乐合奏形式“奈日勒”。鄂尔多斯“奈日勒”是蒙古族器乐合奏曲,主要流行于内蒙古西部地区伊克昭盟乌审旗、鄂托克旗一带,它同二人台牌子曲一样也是草原器乐文化与一定的内地器乐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奈日”为蒙古族重大仪式宴会等重大活动,如祭敖包、那达慕大会、婚仪等。牧民们将在奈日上演奏或为歌曲伴奏的小乐曲连起来演奏,称为“奈日勒”。鄂尔多斯传统的“奈日勒”是由歌手和乐队共同组成的一种音乐形式,经常在盛大的宴会上表演。合奏中
常用的乐器有笛子、四胡、三弦和扬琴等。
科尔沁合奏乐中的扬琴
科尔沁合奏乐演奏特点不同于其他地区,有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其中扬琴以充满科尔沁色彩的音乐语言为本地区的民族民间器乐音乐做出了一份应有的贡献。
4. 锡林郭勒阿斯尔中的扬琴
“阿斯尔”音乐古朴典雅、活泼欢快,旋律平和优美,曲调主要来源于宫廷音乐,是一种纯器乐曲的合奏乐,它具有庄重典雅的宫廷色彩和皇宫贵族恢弘大气的艺术风格。节奏轻快活泼,多为四、五、八度的跳进,很少采用滑音、装饰音的修饰。“阿斯尔”音乐还有一个鲜明特征:演奏速度较快,一般在 80 到 100 拍/分钟,很好地展现出了草原人民朴实、坚毅、开朗、热情好客的性格,是蒙古族音乐艺术宝库中的经典特色经久不衰的草原文化瑰宝。
合奏乐中扬琴的演奏技法
1.扬琴在二人台牌子曲中的演奏技法
扬琴在二人台牌子曲中使用的演奏技法:八度衬音交替打法、只手轮音、单竹加花伴奏、双音,这四种技法在乐曲中极为常用。
①八度衬音
在旋律进行中,为增强节奏性和丰富音色的变化,把同音中的某个音改用低八度演奏,这个低八度音叫做衬音。这个低八度的衬音离不开对原来主音的衬托作用。而这个衬音可以在一拍的时值内使用,也可以在超过一拍的时值时使用。二人台音乐中的几个旋律音经常上下八度升高或者降低,双手交替敲击琴弦,重复这些旋律音,以增强音乐的流动感,多用于节奏比较欢快、情绪比较激动的部分。
②只手轮音
即左手翻高八度支手快速奏出连续密集的轮音,右手则在相应的低八度音上奏单音,用以强调节奏。
③单竹加花
即在中速乐段中,演奏均匀的两个八分音符,左右手一手一下交替弹奏。在速度较快的乐段中,演奏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前半拍为八分音符,后半拍为两个十六分音符,竹法顺序为:右手连弹两下,左手弹一下(“右右左”)。最重要的可以对乐曲整体速度进行把控。同时也与枚和四胡互相互衬托、相得益彰,使音响听起来更加丰满且富有特色。
④八度双音
在二人台音乐中八度双音最为常见,在演奏时可以起到强调旋律音的作用。在乐曲中也有四度、五度双音,可以丰富音乐的和声。音符上方有个“又”字符也表示八度演奏。
八度衬音交替打法、只手轮音、单竹加花伴奏、双音这四种技法是扬琴在二人台牌子曲中主要演奏技法。它的演奏要点是“双手不跨栏”,意思是走右两手互不相交,双手各管一排琴码,所以就形成了二人台扬琴音乐中特有的“瞪嗒瞪嗒”的基本节奏。二人台扬琴艺人们正是按照这种口诀进行演奏,听起来独具一格。除此之外,还有颤音、弹轮等演奏技法。
2.扬琴在鄂尔多斯合奏乐中的演奏技法
鄂尔多斯民间器乐合奏曲的曲调大多改编自当地的民歌。鄂尔多斯合奏乐的曲调多是鄂尔多斯蒙古族民歌改编而成。鄂尔多斯合奏乐中扬琴的主要演奏技法:加花变奏、八度衬音技法、大跳音程等。
①后十六加花变奏
在鄂尔多斯合奏乐中扬琴演奏的节奏型基本以“前八后十六”为主。
②八度衬音加花
多出现在音符较为密集的曲牌乐句中,每一拍的第一个音符用右手弹奏低八度的音,多采用十六分音符演奏。这样的技法使鄂尔多斯民间器乐合奏更加流畅生动。
③大跳音程
多为四度、五度、六度等上下大跳伴奏音程,形成活泼、欢快和激烈的音乐情绪,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
3.扬琴在科尔沁合奏乐中的演奏技法
科尔沁合奏乐所用的乐器有潮尔、中音四胡、低音四胡、高音四胡、笛、扬琴、三弦等,乐队可大可小,一般以四胡为主,视当地农牧民掌握乐器的情况随意组合。科尔沁合奏乐中扬琴的主要演奏技法:八度齐竹、轮音、弹轮、单竹加花变奏等。
①八度齐竹
在科尔沁合奏乐中八度齐竹技法较为常见,和二人台牌子曲中的八度齐竹技法作用一样,起到强调旋律音的作用。
②轮音
这是扬琴乐曲中最基本的演奏技法,基本每一首乐曲都有这种技法。扬琴声音颗粒型明显,与其他弹拨乐器一样,需要通过左右琴竹快速交替形成密集而均匀的点组成长轮音的音效。在科尔沁合奏乐中这种技法也较为常见,让音乐听起来更加婉转悠扬。
③弹轮
这种技法广泛应用于广东音乐、江南丝竹和四川扬琴中。演奏要领和作用如前面所说。
④单竹加花
在科尔沁合奏乐中多采用“后十六”这个节奏型来对音乐进行加花伴奏,使音乐听起来充满生机,活泼欢快,不会枯燥乏味。
⑤八度衬音
前文对这种技法作了介绍,常与单竹加花相结合使用。
4.扬琴在阿斯尔中合奏乐中的演奏技法
阿斯尔的传统乐队编制有马头琴、四胡、林比(笛子)、三弦、火不思、雅托噶等,随着阿斯尔的发展,在保留传统乐队编制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扬琴。在“阿斯尔”合奏乐中扬琴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后十六”节奏型的演奏,扬琴同其他弹拨乐一起演奏“后十六”节奏型,仿佛听见了草原上万马奔腾的声音,让人听了仿佛置身于广阔无垠的大草原上,同时也将“阿斯尔”活泼欢快音乐展现的的淋漓尽致。
以上通过对内蒙古器乐合奏艺术中的各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从而分析出扬琴在内蒙古地区器乐合奏艺术中的演奏技法特征。扬琴在内蒙古地区合奏乐中主要通过加花变奏、大跳以及弹轮这种极具特色的技法来对内蒙古地区的器乐合奏艺术进行演奏诠释。这些演奏技法都有一些共同特点:此起彼伏、连绵不断、轻快活泼,将西北地区人民的那种粗犷豪放与大草原的辽阔无际展现的淋漓尽致。
结论
本文对扬琴在内蒙古的发展史进行阐述,对内蒙古合奏乐二人台牌子曲、蒙古族的鄂尔多斯合奏乐、科尔沁合奏乐和锡林郭勒盟阿斯尔四种合奏乐中的演奏手法进行对比,分析出扬琴在内蒙古地区合奏乐中主要通过加花变奏、大跳以及弹轮这种极具特色的技法来对内蒙古地区的器乐合奏艺术进行演奏诠释。
参考文献
[1]刘乔宇.内蒙古地区扬琴演奏技法特征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第 25~30 页
[2]木其乐.论扬琴在蒙古族传统合奏乐中的运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第 12 页
[3]赵燕.蒙古族传统器乐合奏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