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5
/ 2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 学生的 质疑能力

唐海英

资阳市雁江区第七 小学

质疑是思维的开始,正确的质疑往往还是成功的开始。学须有疑,学贵有疑,勇于质疑、勤于质疑、善于质疑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一个明智的老师不但要把“释疑”作为天职,更要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创设问题情景,悉心爱护学生主动发问的积极性,使学生勇于质疑,更要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边读边思边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予以肯定,并及时让他展示自己的思索和提问的过程,使学生善于质疑。在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语言文字时,教师热情的鼓励学生质疑、解疑,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学习主动性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下面,我就谈谈我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实际的做法。

一、指引质疑的方向,培养质疑的能力

对于一篇新授课,首先是布置学生预习。第一个环节是解决本课的生字、新词,要求学生对会认字和会写字进行扩词,至少两个,之所以这样要求,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动手查字典的能力。第二个环节是熟读课文,我要求学生要通读课文至少五遍,在读书的过程中,学生动手做好笔记,写出自己读书过程中的收获和疑问。在这个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事前指引质疑的方向,要求每一个学生在读文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质疑:

1.课题上质疑。教材中选用的课文的题目一般能反映课文的内容或者是文章的中心,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这种质疑方法适合各个年级段的学生。如我教学《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一文时,学生提出:波斯猫为什么找不到快乐呢?波斯猫要怎样才能找到快乐?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无疑会使那些没提出这个问题的同学的精神为之一振,思维马上就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索中去了。这些问题,直触中心,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了铺垫。解决了这些问题,对课文的把握也就基本完成了。

2. 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找出文中精彩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从中去寻找问题,这种质疑要求有一定的语文积累,不是特别适合低年级。

3.对文章空白处质疑——每一篇课文,都有给人思考回味的空间,教师要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去发现文本空白,进而填补。如:

4对文中的修辞手法质疑——文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使事物更加生动、形象。引导学生质疑、品读,增强语感。如:

5.对课文中的插图质疑——鲜明、生动的插图,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并提出问题,也不失为一种质疑的好方法。当然,随着学生年级的增加,知识和能力得以提升后,质疑的难度也将随之加深,比如说对文章开头和结尾处质疑、对文章标点符号的质疑、对文章内容的质疑、对文章写法的质疑、对文章结构的质疑等。如:

二 、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质疑

1.课前设疑,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发生兴趣,才会产生学习探索的内驱力,才会去思考去发现,并能自觉的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得到收益。在平时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把能否找出问题当作检查学生是否对新课进行预习的标准。 对学生在课外预习中所提出的问题,先由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互相解答,对解答不了的问题由小组长写在纸条上,在课上进行集中解答。课上通过对课前预习提出的共性问题和难点问题进行分析比较,鉴别,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找出错误原因,得出正确答案,让学生全程参与释疑、解疑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在“质疑-释疑-再质疑”的过程中不但学习了知识,而且掌握了学习方法。

2.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敢于质疑。 学习是从“发问”开始的,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创造。学生的质疑能力并不就是指多问几个简单的“为什么”,而应从针对性、主动性、独立性、层次性等方面着手培养。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发扬民主、平等的教学作风,鼓励学生大胆发表独立见解。欢迎他们与自己争论,对于那些在平时特别是在课堂上敢于发表反驳意见的学生,要予以表扬,即使他们的观点是错误的,也要在肯定他们勇敢精神的前提下,和他一起讨论来加以引导,并纠正其错误的观点,切不可强行要求学生对老师的观点深信不疑,按老师的思路去思考问题。让学生知道能大胆质疑是认真学习的表现。并鼓励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要多注意观察,多思考。通过这种做法保护学生质疑的欲望,树立学生质疑的信心,让学生的质疑兴趣越来越浓,学习自觉性越来越高。对勇于标新立异且有可取思路的,要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氛围的重要因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在教师自身方面要注意调控好课堂气氛,如果教师一脸严肃,一本正经,动辄恶声恶气批评指责,学生的心理会受到严重压抑,质疑问难也就无从谈起;教师在课堂上春风满脸,笑脸相迎,热情大方,在情绪上使学生受到感染,自然学生就会进入“言言不绝”的境界。在这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学生就会提出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中,教师要遵循民主教学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不但要经常鼓励那些积极提问的学生,积极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顾虑,使他们勇于提出问题,教师还应遵循延迟判断原则,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意见、观点,不要当即做出判断,要不断鼓励学生产生新的想法,大胆地向同学质疑,向老师质疑,向教材质疑,在质疑中求疑,在求疑中发展思维。

4、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善于质疑。教学方法是教师的“工具”,学习方法是学生的“工具”,只有这两种“工具”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整体作用。为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一是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二是扩大学生质疑的范围,多阅读课外书籍;三是要培养学生在难点处求疑,困惑处求疑,关键处求疑,易错处求疑的技能 学生乐于思考,敢于质疑,但有的学生质疑的质量不高,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那个词语是什么意思,疑不到点子上。这里存在着一个善于思考、善于质疑的问题。从何疑起?怎样疑?教师要教给学生多方面的、行之有效的质疑。

三、引导学生解疑,达成语文教学目标

众所周知,质疑不是目的,解疑才是最终结果。因此,教师作为学生的引领者,此时就要教给学生学法,课内学生汇报时教师再适时点拨,同时注意兼顾优生和差生的心理需求。比如预习课文时,我就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来解答疑问。碰到不理解的生字,可以查字典;遇到词语意思不明白,可以运用工具书查它的字面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想想它在课文句子中是啥意思。对那些一般性的、浅显的问题,则请同学帮助解决;而对那些难一点的、有争议的问题,我通常是让学生再读再悟,辅之小组讨论,各抒己见,我只做最后的点评。如我在教学《鲁班造伞》一文时,一个学生提出:“雨中的西湖山青水绿,更加迷人了。”这个句子在这里有什么作用呢?听到这样的提问,我的眼睛也为之一亮,显然,这位同学是在想,课文是写鲁班造伞,而这句话在写西湖的美景,这二者似乎是毫不相干的两件事。针对这个问题的提出,我马上组织学生再读课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经过大家的努力,再加上我的适时的点拨,学生很快明白了这个句子的作用。当然,这当中教师一定要抓住最佳的时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把学生想表达却又没法表达的部分加以点拨和引导。

总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就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学习过程中找出这些矛盾之处并加以质疑,更能深入的理解课文。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由一个被动者变成一个主动探索者,把学习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