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东县鲹鱼河镇中心校 四川凉山 615200
摘要: 在数学教学中,“数”与“形”之间存在着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联系密切,辩证统一,不可分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用数形结合思想,能够降低数学知识学习的难度,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数学意识,从而发展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形结合;策略
在现代教育环境中,结合数形结合思想开展教育活动,是小学数学教师应重点掌握的一项教学技能。小学阶段的学生还没有积累丰富的学习经验,也没有较强的学习思维以及学习能力,所以在接触数学这一抽象性较强的学科时,会产生较为明显的吃力状态。借助数形结合思想带领学生分析知识,可以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切实强化学生的学科素养.本文主要以小学数学的教学为出发点,对如何在教学活动中融合数形结合思想进行分析。
一、通过数形结合展现数学概念
概念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内容,是帮助小学生构建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和前提。但是由于数学概念具有一定抽象性,并且语言严谨,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免晦涩难懂,提不起学习兴趣。此时,就需要教师借助数形结合思想,将形象的图形与抽象的概念结合在一起,通过合理的图形演示,揭示数学概念的本质,这样小学生理解和学习数学概念就会更加容易。教师可以通过数与形之间的相互转化,引导学生理解和学习数学概念。
比如:在“分数”概念教学中,教师结合数学结合思想,通过折纸游戏,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分数的含义。先让学生准备一张纸,将其对折一次,对折之后所获得的图形,是原来图形的1/2,之后在第一次对折的基础上再对折一次,此时获得的图形,是原来图形的1/4,通过这样的方式,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直观的图形,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会更加容易。
以《角的度量》中“线段、直线、射线”的课程为例,面对学生经常混淆三者概念与图形的教学难题,在“数形结合”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的动画功能,先向学生展示一条两端带有端点的线,并在动画播放完毕后,使“线段”字样显示在图形下方。紧接着,将线段沿某一侧的端点向外延长,使其以“一边有端点,一边没端点”的形态出现在学生眼前,同时显示“射线”文字,让学生在直观的观察和对比中独立发现二者的区别——线段有两个端点,射线只有一个端点。紧接着,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直线与二者之间的关系,利用多媒体工具播放“线段沿两个端点分别向外延伸”的动画,使他们在真实的图形演示的过程中理解其“两端均没有端点,可以无限延长”的概念意义。如此,在学习“角”时,学生就可以轻松理解“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作角”的角的概念。
二、通过数形结合展现算法
计算是低年级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直接将计算方法展现给学生,而学生通过被动的接受,机械运用算法,出现诸多问题。造成该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无法实现对数学方法的灵活运用。针对该情况,本人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小棒,在摆放中探寻计算的方法,进而理解算理,为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为例,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本人为学生随意地展示一个计算问题,如“25-8=?”,据此引导学生将手中的小棒分为不同的数量的两堆,移动其中的一堆,看看有什么变化。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发现,25-8是从25中拿出5个,再拿出3个;25-8是从20中拿出8个,再加上5个。如此学生不仅能可以探寻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还锻炼了数学思维,有利于发展思维能力。
三、通过数形结合讲解例题
在数学课堂上,对于教材中例题的分析和讲解是关键。但是,小学低年级学生解题能力弱,解题方法单一,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例题讲解,丰富学生的解题策略。因此,在课堂上针对例题进行讲解的时候,就可以通过数形结合来辅助讲解。
学习“植树问题”时,先与学生们一起玩手指游戏。即出示两个手指,让学生观察,有几个手指几个间隔?“三个手指几个间隔。”……从而得出手指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是:手指数=间隔数+1。继而出示例题:“同学们要在长4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8米种一棵,两端也要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自己的理解列式解答,并设法验证。汇报时,有些学生是通过画示意图,进行“实地”植树来验证;更多的学生是通过画线段图来说明。像这样,把问题情境形象化,学生看到问题合理联想到图形,看到图形能联想到算式,有效地理解了植树问题的计算原理。
四、通过数形结合解决实际问题
数形结合思想不仅体现在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等抽象知识的理解过程中,而且体现在应用型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在小学数学应用型问题的分析中,学生通过分析问题中的各种条件来初步判断已知条件与未知条件有哪些,并在二者之间建立等量关系,通过数形结合思想将这种等量关系转化并理解,从而实现问题的解答。通过“形”加深学生对“数”的理解,通过数形结合思想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将会激发学生的主体探究与课堂参与意识,使学生主动分析问题、主动探究数学、积极解决问题。
以小学数学中的“距离”问题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提出问题:“同学 A 和 B 的家在同一条直线上,而同学 A 的家距离学校 550m,同学 B 的家距离学校750m,且同学 A 和同学 B 的家位于学校的不同方向,那么同学 A 和同学 B 的家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在分析该题目时,教师可以将数字、形状进行结合,要求学生在一张纸上画出一条直线,并把中间的位置设置成学校,而同学 A 和同学 B 分别在学校的两侧,并确定好距离,标明数据。如此一来,这一问题的答案就清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数学问题也变得更加简单。通过这一案例我们可以得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合理运用数形结合思想,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锻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教学引导为主,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懂得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思维解决数学问题。因此,教师应在数学实践教学中合理地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并将其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整合,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亚军.小学数学"数形结合"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学周刊,2021(22):2.
【2】刘晓燕.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路径[J].文理导航,202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