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艺术幼儿园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被众多成人关怀、照顾的唯一对象,从而养成了他们乐意接受别人的东西,却不愿将自己的东西让与别人的行为。《纲要》中指出:在生活、学习、游戏中应使幼儿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初步了解并遵守共同生活所必需的规则,体验并认识人与人互相关爱与协作的重要。幼儿期是人生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因而丰富幼儿的社会经验,培养他们了解他人情感和需要的能力,发展幼儿良好的合作、分享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案例一:
叮叮拿来了一个新的玩具---魔法仙女棒。孩子们都好奇的围在她身边,不时发出惊叹的赞美声。自由活动时,丁丁正在专心的看图书,听到一阵音乐声,转头一看,原来是周楠正拿她的魔法仙女棒玩。叮叮见状马上皱着眉头跟老师告状。周楠说:“那我把我的玩具给你玩吧。”叮叮听了欣然接受。老师说:“那你能不能把你的玩具给周楠玩玩呢?”“我不要!”叮叮回答。
案例二:
某天,下午点心后的水果是橙子。小迪的橙子不小心被掉到地上了,老师问:“小琪,你和小迪是好朋友,你能不能把你的橙子分一半给小迪?”小琪不吭声,想了想,她摇了摇头。老师继续问:“为什么呀?”她回答:“我喜欢吃这个的。”
案例三:
图书角格外的热闹,孩子们都喜欢靠在可爱又柔软的草莓靠垫上看图书。只有洋洋一个人站着,老师见了问:“洋洋怎么了?”他说:“没有靠垫了。”老师看了下,发现小宇一个人靠着个很大的草莓靠垫,于是上前说:“小宇,草莓垫子那么大,你和洋洋一起靠好吗?”小宇毫不犹豫的拒绝了----“为什么呀,这个草莓靠垫是我先抢到的,它是我的。”
案例四:
在一次主题活动“圆溜溜的蛋”中,其中有一个活动是做鸡蛋饼,在观察和品尝之前跟他们说:“老师来看看哪些小朋友会合作、会和好朋友一起分享这些鸡蛋的?”孩子们观察鸡蛋里面有什么和品尝鸡蛋饼的时候,我发现,依然有很多幼儿在争抢,有些幼儿对我说:“我都吃到”、“我只吃了一块,都被抢到了”。
上述案例反映了现在的幼儿不知道如何去关心别人,体会不到与他人分享的快乐,成长在这样环境中的孩子,渐渐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斤斤计较,难以与人友好相处,更谈不上与人分享、合作。往往导致幼儿既缺乏分享的意识,又缺乏分享的能力,不会协商,不会交流,遇到困难往往求助老师而不知沟通或向同伴寻求帮助,同伴遇到困难时也没有意识去协商解决。
分享,不只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美德。让孩子学会分享,关键在于体验。体验分享,才能从内心理解分享的意义。分享是幼儿德育内容之一,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将发挥重要作用。
为了能使幼儿的行为适应社会需要,我作为幼儿教师,应积极利用幼儿园的集体活动来帮助他们学会“与人分享”,消退自我中心心态,促进孩子社会性发展。
一、利用故事对幼儿进行分享行为的培养。
在日常生活、游戏和学习过程中,注意培养幼儿关爱他人的意识,听故事是幼儿最喜欢的,而故事对幼儿的作用又是很大的。因此,我们将日常生活中有关分享助人的内容编入故事,让幼儿在欣赏故事,讨论故事、理解故事的同时,明白有关道理,懂得正确的方法。通过情境表演“玩具大家一起玩”、“拔萝卜”、“三只蝴蝶”等,故事中蕴藏有关心人、帮助人,不仅能使他人得到快乐也能使自己快乐。用引导的话语、赞许的目光、微笑的面容、亲切地点头等,赞扬孩子的进步,能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舞,因而进一步强化分享,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分享的行为。
正如一个哲人所说:“你若有一个苹果,给了朋友,你便没有苹果;你若有一份快乐,告诉朋友,你便拥有了两份快乐;你若有一份悲伤,告诉朋友,你的悲伤很快便会消逝。”为此,我通过故事《团结果》、《猪八戒吃西瓜》,情境表演《客人来》,歌曲《分果果》等形式来教育幼儿。同时还在小班开展了大型亲子活动“我和父母共分享”把家长请到幼儿园和孩子一起游戏,让幼儿剥桔子、鹌鹑蛋等给父母吃,使幼儿从感情上认识什么是分享,怎样与别人分享,懂得只有和大家共同游戏,共同分享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通过理解、表演和讨论进而亲身体验,迁移到日常生活中。
二、利用文学作品的形象对幼儿进行分享认知的培养。
故事《金色的房子》中的小姑娘因为自私而失去了朋友变得孤独,当她与小动物们共享她的漂亮得金色房子时,她又重新获得了好朋友。让幼儿能充分理解小姑娘的内心变化,对小姑娘自私后的孤独感及与人分享时的满足、快乐感,并产生共鸣,懂得与人分享,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三、树立榜样,发挥榜样的力量感染孩子。
榜样地力量是无穷的,为幼儿树立正面的榜样。当然,同伴也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教师对有分享行为的幼儿的积极评价和鼓励,会激发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的动机。孩子的模仿对象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父母、老师等孩子身边的重要成人:二是经常在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三是书本、电视等媒介里的主人公。让孩子通过自己的眼睛发现小伙伴的分享行为。如:谁为自然角带来了小金鱼?谁把新玩具带来给大家玩?通过对榜样的模仿,家园的配合,激发幼儿的分享愿望。
四、利用日常情境对幼儿进行分享体验的培养。
日常生活中,我们教师对待生活、对待周围人的态度都会对幼儿产生影响。因此在平时,我们处处做有心人,常常又意识地把自己看到的或听到的一些较有意义的事讲给幼儿听,让他们一起快乐、一起忧伤,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情感分享;慢慢的,幼儿也会把家中所发生的一些高兴的事、伤心的事、有时甚至会把晚上做的梦讲给大家听,让大家一起感受体验她当时的情绪。
五、利用同伴间的交往对幼儿进行分享行为的培养。
当孩子获得了分享认知,产生了分享情感后,是否就能摆脱自我中心,有了分享行为呢?由于幼儿在感知方面常按自己的需要去感知事物,易受外界刺激的干扰,所以表现出来的分享行为较不稳定;有的孩子则当着老师的面愿意与人互换玩具,而老师一走,他就抢回了自己的玩具,可以说时一种假分享行为,他在与同伴交往中仍难克服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皮亚杰曾指出:“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体的同伴冲突是儿童发展视角转换能力的必要条件,是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前提。”因此,作为老师,我们还是应尽量多给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鼓励个别幼儿参与集体活动,启发他们互相交流、协商,引导他们把自己的书和玩具拿出来与小朋友一起玩一起看。在看看、玩玩的过程中,教师适当培养孩子进行合作。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与人交往的乐趣。当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时,首先要求他们应站在他人的位置上想想,使他们学会考虑别人的需要,形成换位意识,从而克服以我为中心,养成与人合作,共享的品质。
分享是社会性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内容来培养幼儿自发的分享行为,让幼儿充分体验给予及被给予带来的快乐和满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爱。这样,对于全面提高幼儿的素质,将来做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都将具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