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1
/ 2

农村小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策略

郭新燕

467322 河南省鲁山县张良第六小学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是全国各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当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农村学校应该准确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科学选择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载体,合理制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目标, 坚持“知行合一”的育人原则,努力探讨切实可行的农村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农村小学  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   策略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民族之魂魄。传统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传承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传统经典的诵读,学生可以从中学习到古人高尚的品格情操,可以提高语文素养,发展智力;学习传统体育,可以锻炼体魄,同时也可以培养韧性;学习民乐、书法、绘画,可以发展审美能力。传统文化是学生成长进步的根基。农村小学校办学规模小,学生少,家庭文化素养相对低,又远离文化活动的中心——城市。如何在农村小学进行传统优秀文化的教育,更需下力气研究和探索积累。
   一、准确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中国的传统文化,依据中国历史大系表顺序,经历了史前时期的有巢氏  、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 、黄帝(轩辕氏) 、等时代 ,到夏朝建立。之后绵延发展。

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儒家佛家杂家纵横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阴阳家文化意识形态,具体包括:古文、诗、、曲、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以及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其中,儒家佛家道家思想,以及"三位一体"的合流思想对中国传统影响最为直接而深刻。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即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学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是要让孩子们从被动感知、主动认知、内心敬畏、知行合一、与时俱进、自觉弘扬、像基因一样传承创新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
         二、科学选择优秀文化传承载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多彩多样,哪些适合进校园,进什么是很重要的选项。以文化人的最根本遵循是润物无声,自觉改变。我们在研究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时,把美育教育作为中心,把培养学生感知美、欣赏美、传播美、创造美作为文化育人的基本路径和选择依据。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地域文化资源禀赋,渐进式选择了刻纸、戏曲、书法、舞蹈、诵读、绘画几项内容。先期选择刻纸,是我们有一名教师曾经受过民间刻纸熏陶和师承,业余时间一直坚持创作,其作品既有传统的“莲(连)年有鱼(余)”“鱼跃龙门”,也有“包容向善、崇高唯美”的敦煌壁画,更有学生们熟悉的学习、劳动、生活场景,件件生动鲜活、惟妙惟肖。学校为老师的刻纸作品举办了专题展览,立刻吸引了广大师生关注。充分感受了刻纸的美。学校专门为他成立了一个工作室,组织有兴趣爱好的学生每周开展学习,其所教授的刻纸艺术,成了学生最喜欢的学习内容。
       除了刻纸艺术之外,就地取材选取内容。戏曲是本地人最喜爱的艺术,村镇上有很多农民组成的戏曲协会。学校特意请了戏曲传承人来担任校外辅导员,教学生来唱曲子戏、豫剧、黄梅戏等。依托社团活动,学校还组织美术、书法、合唱、手工、话剧等丰富的内容,让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

 三、合理制定优秀文化传承目标
        校园优秀文化传承在的根本目标不是把学生培养成艺术能手,而是通过参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产品的全过程,更全面理解文化,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情志,交给学生一把与人相处、与社会相处、与自然相处、与不同文化相处的钥匙。北师大文学院教授李怡说:“我们今天重提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应该以重建现代人的精神信仰为核心,而不是简单恢复历史的形式和表象。”
         正是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念的科学理解,并由此合理制定以文化人的目标,引导学生体会文化中的“韵”,领悟传统文化中的“魂”。具体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刻纸不简单是完成一幅作品,更是通过刀尖刻出花草的美、人物的神;戏曲的学习不仅仅是表演一段,更是在一频一笑一唱一和中表现中国文化的含蓄。棋艺重在“艺”,书法重在“法”。学习传统文化关键在于“领悟”,学习传统文化需要“神形兼备”,把传统文化当作生活中的智慧与美,而不是一种“古书”,而不是一种形式。
        四、坚持知行合一全过程育人


        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给我们这所农村学校带来了教书育人观念进步,在全体教师当中树立了过程育人、全域育人的理念,学校贯彻落实《弟子规》的学习、践行活动。利用早晨中午课前15分钟的时间全校学生诵读《弟子规》。积极开展弟子规德育成长日记教育活动。每班每周设二节国学课,每月召开一次以国学为主题的班队会。举行“读经典、唱经典、写经典、演经典”等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把国学经典文化贯穿于教育教学之中,贯穿于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之中。推行“孝信雅行”教育活动。(1)以孝为先,开展感恩教育。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为重点,在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和道德体验活动,凸显教育的实践性和生活化特征,引导学生认知传统、弘扬传统,增进爱祖国、爱家乡、爱他人的情感。利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开展“感恩父母 践行孝心”的实践活动。以劳动节、教师节、中秋节、重阳节为契机,组织开展“感恩老师”、“感恩社会”、“关爱长辈”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行孝感恩、尊重他人,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2)以雅为标,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以“礼仪、礼貌、礼节”为主要内容,开展“校园礼仪讲座”、“文明礼仪知识大赛”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养成谦虚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遵纪守法、言行合一的礼仪规范。(3)以信为本,开展诚信教育。以发诚信倡议、讲诚信故事等多种形式,将诚信教育引向学生家庭,并广泛开展“争做诚信少年”系列活动,积极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诚信美德。(4)以乐为怀,开展特长教育。通过开展音乐、体育、美术等特长教育活动,发展学生的特长,让学生能学有所长,德识长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正确的人生理想,挖掘学生潜在的才能,培养他们文化、艺术、体育等多方面的兴趣爱好。5.以美为品,开展美德教育。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积极为学生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完善图书室、班级图书角;利用板报、橱窗宣传、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营造“以人怡人、以文塑人、以文化人”的浓郁氛围。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华文明大视野》.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2、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新华社。

         3、中国教育新闻.《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除了背《三字经》,还能做什么?》. 中国教育新闻网.
         4、刘 佳 赵 强.《“传统文化进校园”:热潮里的冷思考》. 中国文化报。
         5、张岂之.《中华优秀文化经典要义》.太白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