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砭石刮痧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30
/ 3


针刺联合砭石刮痧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观察

郭越之

三六三医院 康复医学科 610000

目的:通过观察“砭石刮痧联合针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又称面神经炎)的疗效,明晰该疗法的临床作用特点与其优势,为临床应用该法治疗寻求依据。

方法:临床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周围性面瘫患者共62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1例。治疗组给予基础治疗加针刺再加砭石刮痧治疗,对照组仅针刺和基础治疗。对照组为每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共观察2个疗程。治疗组为每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共观察2个疗程。于治疗前、治疗结束,依次使用2009年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评估及疗效判定标准方案(修订案)[1]面神经功能评分系统——静态观评分表(静态观下与健侧比较)、面神经功能评分系统——动态观评分表(动态观下与健侧比较)、面神经功能系统——总分进行比较。

结果:

1.治疗后,两组的动态观评分差值、总分差值比较,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静态观评分差值比较,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在动态观和总体功能上的改善优于对照组。

2.两组总有效率均为100%,经过卡方检验,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结论:针刺联合砭石刮痧与一般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均有一定的临床疗效,治疗组治疗后动态观差值和总分差值比较优于对照组。针刺联合砭石刮痧治疗周围性面瘫对面神经功能评分改善上有明显的效果,且该疗法安全无副作用,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砭石刮痧;针刺;临床观察

周围性面瘫又名面神经麻痹、Bell麻痹或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临床上的常见病与多发病,主要是因为面神经管内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所致的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

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使得其治疗手段的发展上较为缓慢,给广大患者和医生带来了困惑。针灸疗法,因起效迅速、痊愈率高、后遗症发病率低和费用低廉的优势在临床上推广率最高。有临床研究表明,面瘫超过3周而未缓解的患者,40%以上会遗留后遗症。而针灸治疗本病的最佳时机是急性期,但是,由于治疗过程患者面部感觉逐渐恢复,对于针刺疼痛耐受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笔者釆用针刺配合砭石刮痧治疗周围性面瘫,为提高临床有效率及改善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症状提供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课题入选的病例全部来源于2020年3月~2022年2月在三六三医院康复科治疗的周围性面瘫患者。收集整理病例一共62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脱落1例,该名患者失访,最终纳入共30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20~64岁,平均38.37岁,病程4.53天。对照组脱落1例,该名患者失访,最终纳入共3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16~63岁,平均36.43岁,病程3.2天。

1.2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

依照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神经病学》[3]所制定的诊断依据:

①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多见于20~40岁,通常急性起病,面神经麻痹在数小时至数天达高峰。

②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不能闭合或者闭合不全。

③部分患者起病前1~2日有患侧耳后持续性疼痛和乳突部压痛。

④体格检查时,可以见到患侧闭眼的时候眼球向外上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由于口轮匝肌瘫痪,鼓气、吹口哨漏气;面瘫发病多见于单侧。

⑤面神经炎还可因面神经受损部位不同而出现其他一些临床表现,如鼓索以上面神经病变可以出现同侧舌前2/3味觉消失;镫骨肌神经以上部位受损则同时有舌前2/3味觉消失及听觉过敏;膝状神经节受累时,患者还有乳突部疼痛,耳廓、外耳道感觉减退和外耳道、鼓膜疱疹。

1.2.2中医诊断标准

依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①起病突然,每在睡眠醒来时或在冷风吹面后发病;

②病侧眼睑闭合不全,面部肌肉瘫痪,前额纹消失,眼裂增大,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流涎,不能皱额、颦眉、鼓腮、示齿和吹哨,闭目时眼睑不能闭合,咀嚼时食物常留滞于病侧齿颊之间;

③少数患者初起时同侧耳内、耳后、耳下及面部先有轻度疼痛,严重时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或听觉过敏等;

1.3病例选择标准

1.3.1纳入标准

①符合面瘫中西医诊断标准;

②病程在1~14天之内;

③单侧面神经麻痹;

④年龄在15~65岁之间;

⑤自愿参加本项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2排除标准

①属于中枢性面瘫和/或继发于其他疾病的面瘫,例如:耳源性面神经麻痹(如迷路炎即内耳炎、中耳乳突炎、中耳炎等),急性炎症性多发性脱髓鞘性神经根神经病,颌后区、腮腺病变,颅内血管疾病和外伤等;

②有心血管病、糖尿病、传染病、精神病等全身重大疾病者;

③亨特氏综合征;

④面肌痉挛患者;

⑤妊娠妇女,产后半年以内的哺乳期妇女;

⑥同时配合其他治疗者;

⑦不能配合治疗、依从性较差者。

符合以上其中任何一条者,均不能纳入。

1.3.3中止试验标准

试验过程中如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应及时中止试验,并立即处理不良反应。

2 治疗方案

2.1 治疗方法及疗程

对照组与治疗组均采用常用口服药甲钴胺分散片0.5mg/次,口服,每日三次作为基础治疗。

电针仪采用疏波,2~100Hz交替,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持续20min。

对照组:头面部腧穴选用规格为0.25×25mm针具,四肢穴位选用规格为0.30×40mm针具。主穴[2]:患侧颧髎、地仓、颊车、四白、阳白、太阳、迎香、下关、合谷穴。加减:抬眉困难加攒竹,人中沟歪斜加人中,颏唇沟歪斜加承浆,耳后疼痛加翳风,恢复期可加足三里。(取穴均依照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部位》中的定位)

2.2 观察方法

依据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症状、体征等,两组患者分别应用2009年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评估及疗效判定标准方案(修订案)[1]:面神经功能评分系统——静态观评分表(静态观下与健侧比较)、动态观评分表(动态观下与健侧比较)和面神经功能评分系统——总分进行评分。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各评1次,记录评分情况,若有不良反应,要进行记录。

3 疗效指标和评分标准

应用静态观和动态观评分表进行记录、评分。最终通过上述三表的总分=动态观评分-静态观评分(满分50分)的评分标准,对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和疗效判定标准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4 疗效标准

将本研究的两个评分表所得出的总评分,按照评分改善和显效率两方面进行疗效评价。

4.1 面神经功能评分判定

治疗前后采用面神经功能评分系统静态观和动态观评分表进行评分。最后计算总分,总分=动态观评分-静态观评分。满分50分。

4.2 面神经疗效判定标准[1]

4.2.1 面神经功能评分比较疗效判定

治疗前后采用面神经功能评分系统静态观评分、动态观评分和总分进行评分。满分50分。将所得评分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评价其疗效。

5 数据分析和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满足正态性和方差齐性采用t检验,反之则使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等,计数资料则采取卡方检验或校正卡方检验等,而等级资料应采用秩和检验;统计分析采用SPSS24.0完成,以α=0.05作为差异性检验水准,只有当P<0.05才可判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6 治疗结果

6.1 面神经功能系统——动态观评分差值比较

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治疗组62bd484ad696f_html_1ab1d502b5d2a44a.gif =17.43,对照组62bd484ad696f_html_1ab1d502b5d2a44a.gif =15.57,t=2.165,P=0.0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对于动态观的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面神经功能动态观评分差值比较(62bd484ad696f_html_98acbdf4d3cd752a.gif

组别

n

62bd484ad696f_html_98acbdf4d3cd752a.gif

t

P

治疗组

30

17.43±3.77

2.165

0.035

对照组

30

15.57±2.85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7讨论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病因有以下几个学说:血运障碍学说、病毒感染学说、血管内血液因素学说、环境损害学说、类固醇激素学说。

刮痧是利用针灸治疗面瘫的理论,通过手法刺激,有通其气血、调其阴阳的作用。早在我国医学巨作《灵枢·经脉》“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也是人体生理病理信息的主要传递通路。基于此,结合面瘫中医病因病机,应用砭石在经络穴位上进行刮擦,可刺激人体体表的经络腧穴,推动经气、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目前砭石经研究已确定其特殊的微晶结构和独有的超远红外线,其刮擦时可以产生一定的超声波脉冲,配合刮痧手法,可明显缓解局部软组织的紧张,消除机体的水肿及炎症,进一步改善受损软组织周围的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11]。使用砭石进行刮痧使得两法相得益彰,一方面可以调节脏腑,扶正驱邪,使面部气血得以畅通,松解黏连;同时又可促进局部皮肤汗腺打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增加面部肌肉的供氧量和血流量。从而使得面部气血调和,邪祛正复而病愈。同时刮痧操作手法力度要求不大,仅皮肤潮红即可,所以对于患者并没有什么疼痛感。此优势也促使患者易于接受该方法。

基于此,将临床疗效肯定的针刺与拥有特殊红外线的砭石刮痧法相结合,能够更好更优的改善周围性面瘫患者面肌活动障碍,促进面神经功能的进一步恢复,从而提高治疗效率及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声强,白亚平,王子臣.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评估及疗效判定标准方案(修订案)[J].中国针灸,2009年增刊:71~73.

[2] 石学敏.针灸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67.

[3] 贾建平,陈生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