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青白江区妇幼保健院 四川成都 610300
【摘要】目的:探究沟通交流在儿童康复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科接收的儿童康复108例为探究对象,研究开展时间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依据接收时间分组各54例,对照组行传统康复治疗,干预组在康复治疗基础上加强沟通交流,观察康复效果。结果:干预组患儿康复依从性98.15%(53/54),对照组患儿康复依从性77.78%(42/54),差异显著(P<0.05);康复治疗后两组患儿精细运动、粗大运动、个人-社交、适应行为、语言行为等Gesell评分较比康复治疗前升高,干预组患儿Gesel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儿童康复过程中加强沟通交流,提高沟通技巧,提高患儿康复依从性,有助于提高儿童康复治疗效果。
【关键词】沟通交流;儿童康复;康复效果
影响儿童康复因素较多,因康复儿童年龄较小,受陌生环境、医务人员,家庭文化及养育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康复治疗期间小儿多伴有紧张、焦虑等情绪,导致儿童哭闹,康复训练不配合,影响康复进程,是导致康复效果不佳的重要影响因素。随着近年我国康复医学快速发展,加强护医患沟通,提高康复人员沟通能力与技巧,有效缓解儿童身心紧张、恐惧、焦虑等情绪,提高儿童康复依从性[1]。现特针对沟通交流在儿童康复应用有效性进行探讨,旨在为临床工作开展提供经验参照,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接收儿童康复108例为探究对象,研究开展时间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依据接收时间分组各54例,对照组男28例,女26例,年龄区间2-6(4.13±0.79)岁;干预组男29例,女25例,年龄区间2-6(4.08±0.82)岁;2组儿童康复病例资料做统计分析,排除性别差异、年龄指标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比对价值高(P>0.05)。
1.2方法
对照组行传统康复治疗,依据儿童康复内容,按照康复时间,循序开展康复训练,康复过程中加强与患儿家属沟通,了解康复转归情况,实时调节康复方案。
干预组于传统康复治疗基础上加强沟通交流,加强康复人员医患沟通技巧,明确儿童康复期间内心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发生因素,明确自身工作职能,提高综合素质[2]。加强环境管理,在康复室内适当增加童趣摆设,帮助儿童早期适应陌生环境;与儿童沟通过程中,加强与儿童情感沟通,态度温和,语气温柔,可借助玩具、零食等,拉近与患儿之间的距离,多给予患儿鼓励性语言,提高儿童康复训练信心;通过肢体接触,促使儿童身心放松,于儿童康复过程中,加强与儿童家属沟通,明确儿童心理状况对康复进程的影响,确保家属了解康复进程及注意事项,加强医患协作,有效安抚儿童情绪,提高患儿康复依从性。
1.3评价标准
(1)评估两组儿童康复依从性;
(2)采用儿童生长发育功能评分量表(Gesell)对康复治疗前后儿童精细运动、粗大运动、个人—社交,适应行为、语言行为进行量化评分。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校验采用SPSS24.0软件分析,将P<0.05设为统计学差异标准值。
2结果
2.1 两组患儿康复依从性统计
干预组患儿康复依从性98.15%(53/54),对照组患儿康复依从性77.78%(42/54),差异显著(P<0.05)。
2.2 康复治疗前后两组患儿Gesell评分统计
两组患儿Gesell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康复治疗前后两组患儿Gesell评分统计 [ ±s/分,n=54]
组别 | 时间 | 精细运动 | 粗大运动 | 个人-社交 | 适应行为 | 语言行为 |
对照组 | 康复前 | 57.26±8.69 | 56.53±8.55 | 51.43±8.25 | 50.15±7.55 | 52.81±8.39 |
| 康复后 | 65.19±9.16 | 61.45±8.94 | 60.42±8.87 | 56.38±8.16 | 63.82±9.17 |
| t值 | 4.615 | 2.923 | 5.454 | 4.118 | 6.509 |
| P值 | 0.000 | 0.004 | 0.000 | 0.000 | 0.000 |
干预组 | 康复前 | 57.19±8.73 | 56.47±8.61 | 51.52±8.32 | 50.09±7.49 | 52.79±8.42 |
| 康复后 | 76.95±9.68 | 70.68±9.57 | 72.84±9.75 | 64.72±8.99 | 74.16±9.58 |
| t值 | 11.140 | 8.112 | 12.223 | 9.188 | 12.312 |
| P值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3讨论
小儿康复治疗身心依赖性较高,因小儿年龄较小,自控能力及理解能力较差,康复依从性较低,在儿童康复期间,需有效规范小儿行为,提高儿童康复依从性,避免小儿抵触情绪,确保康复训练顺利实施。沟通交流作为儿童康复开展重要前提,对康复人员职业素养、沟通能力、沟通技巧具有较高要求,熟练掌握沟通方式,了解儿童心理状况,重视环境因素对儿童身心状况的影响,帮助儿童早期适应训练室环境,有效降低应激反应发生,并借助玩具、动画片、零食等,有效帮助儿童转移注意力,加强康复人员与儿童之间情感沟通,改善儿童紧张、恐惧等情绪,提高其康复依从性。研究观察结果显示,干预组患儿康复依从性98.15%(53/54),对照组患儿康复依从性77.78%(42/54),差异显著(P<0.05);康复治疗后两组患儿精细运动、粗大运动、个人-社交、适应行为、语言行为等Gesell评分较比康复前升高,干预组患儿Gesel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研究可证实,良好的沟通交流,利于建立良性反馈机制,可提高儿童康复依从性,利于康复医师掌握儿童机体状况,不断完善康复内容,有助于康复治疗效果。
综上,儿童康复过程中加强沟通交流,提高沟通技巧,提高患儿康复依从性,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宝仪, 姜静远, 戴栖, et al. 基于ICF构建学习障碍儿童功能分析与运动康复方案研究[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1, 27(12):9.
[2]王欢,马壮.图片交换沟通系统训练结合康复治疗对儿童孤独症的疗效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21,36(6):556-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