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理论视角下抚顺西露天矿保护与更新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30
/ 2

共生理论视角下抚顺西露天矿保护与更新策略

赵力志

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 沈阳 110168

摘要:辽宁省抚顺市是一座以煤而兴的重工业城市,建国初期抚顺被誉为“煤都”,这里有闻名全国享誉世界的亚洲最大的露天煤矿——抚顺西露天矿。在为国家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出现了严重的矿山环境问题,给城市可持续发展带来阻碍。而作为国家工业遗产,有着多样的历史价值。因此,基于共生理论的解读与启示,分别从空间、文化、自然环境三个方面探讨了抚顺西露天矿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的共生策略。

关键词:工业遗产;共生理论;西露天矿;保护与更新

1 共生理论的解读

共生理论最早作为生物学概念由德贝里在1879年提出,刘威斯等生物学家相继对“共生”的定义进行了补充和完善。20世纪中期,诸多学者在不同领域对共生理论进行了研究,使其得到了扩展和推广,其中建筑学领域的共生理论与本研究密切相关。

2 黑川纪章共生思想与启示

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把共生思想引入到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领域上,并提出了共生城市。认为共生是在包括对立与矛盾在内的竞争和紧张的关系中建立起来的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关系;共生是相互尊重个性和圣域,并扩展相互的共通领域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黑川纪章开始对共生的概念进行补充和完善。由他所提出的共生思想引发对抚顺西露天矿保护与更新的启示。


黑川纪章共生思想

抚顺西露天矿保护与更新的启示

空间共生

部分与整体共生

矿坑作为城市发展的一部分,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内部与外部共生

矿坑内部遗产更新与外部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共生

自然共生

建筑与环境共生

矿坑生态的修复与景观的特殊,发挥其生态和景观价值

人类与自然共生

以人为本,发挥公众参与性作用,保障与人和谐共生

文化共生

异质文化共生

矿业文化在城市现代新潮文化中得以延续和发展

传统与技术共生

在保护矿坑工业遗产原真性的同时注重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

历史与未来共生

注重矿坑工业遗产更新的共时性和通时性

人类与自然共生

以人为本,发挥公众参与性作用,保障与人和谐共生

圣域

矿坑工业遗产物质元素中的特殊地貌与遗产保护,非物质元素中的场所文化与时代精神


中间领域

矿坑与城市间的有形与无形共生界面


3 共生理论与抚顺西露天矿保护与更新策略

3.1矿坑遗产与城市——空间共生

3.1.1 规划布局结构

作为抚顺市中心地带的西露天矿,原有的大尺度生产空间已经不再适用与新的发展格局,转变固有自身独立发展的生产结构规划方式,放眼于整个城市及周边地区来重新调整布局结构,使工业遗产与城市之间建立空间联系与交流,重新划分西露天矿的空间秩序,缩小组团尺度,强化城市与西露天矿工业遗产的空间结构共生。

3.1.2 完善道路系统

抚顺西露天矿的道路系统为满足当时生产运输的需求,独立于城市道路系统之外自成一体,与城市缺乏联系,难以满足新的城市功能需求。对于空间较大的西露天矿工业遗产如不能与城市道路系统有效的结合,将会严重影响工业遗产的可达性。对接外部城市道路,在减少对遗产破坏的情况下完善内部道路系统,依托现有交通优势,采用穿过型模式通过景观走廊直接跨越铁路,建立其舒适的游览路线。

3.1.3 植入多元城市功能

使西露天矿在闭矿后继续发挥发光发热,必须植入新的城市功能于其中,对规模较大的矿坑遗产的功能定位,将影响着抚顺市及周边地区的发展。合理制定定位,优化功能分区,调整遗存功能,以西露天矿工业遗产促进城市产业更新。

3.1.4 创造城市开放空间

西露天矿的更新为完善城市开放空间带来新的契机,矿坑遗产有着巨大的空间尺度,作为城市中被废弃的生产单位,具备改造为城市开放空间的潜力,利用西露天矿工业遗产独特的景观特性,为城市尽可能的留出联系山水的廊道空间,打造公共开放空间,提高城市环境品质。

3.2 矿坑遗产与文化——文化共生

3.2.1 保护矿坑遗产历史遗存

根据历史遗存的级别与现状,分别采取严格保护、适度修缮、优化布局、美化环境和恢复重建等措施进行保护与完善,具体可采用遵循原貌,比如矿坑挖掘所形成的地质地貌断层,清晰可见的挖掘痕迹,记录抚顺西露天矿光辉历史,凸显矿坑独特的场所精神,同时剧烈的断层变化对地质学以及化石研究提供研学价值;新旧结合,引入新的元素与旧元素相互协调,在材料、尺度、整体风貌上与历史遗存呼应的同时,增加其功能上的利用;改造重塑,对一些工业构筑物进行重塑更新改造,赋予新的功能意义,比如将罐体进行空间重塑,改造成休闲娱乐空间、商业服务、观景台等。通过这些手段以达到保护传统“圣域”,实现传统与技术的共生目标。

3.2.2 建立同质文化空间联系

抚顺市作为解放初期国家重要的工业城市,是中国的煤炭、石油化工生产基地,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和深厚的工业文化,梳理西露天矿周边可利用的工业文化资源点,通过交通系统直接手段与工业文化资源串联,或者借助景观空间手法间接与周边工业景观相呼应,从而增强城市工业文化自信。

3.2.3 融合异质文化活动空间

利用西露天矿本身丰富的煤矿工业遗存以及独特的地形优势,发展旅游业、休闲娱乐业、商业等,是矿坑和煤矿厂区发展的重要激活点。旅游度假、亲子乐园、绿色生态园等多元新型文化产业都可以通过合理空间融于一体,在与新潮文化有机结合的同时以工业文化为主题的精神内核将逐渐被公众接受,形成城市工业文化体系的良性互动。

3.3 矿坑遗产与环境——自然共生

3.3.1 矿坑遗产生态恢复

边坡岩体变形所造成的滑坡、塌陷问题一直都是露天矿坑边坡治理的基础性工作,抚顺西露天矿自2019年闭矿至今,边坡治理虽效果显著,但是仍然存在部分区域的滑坡迹象,应该加强边坡体的监测,在保护更新过程中科学合理划分生态分区,在生态恢复过程中运用边坡稳定技术,合理设计边坡形状和坡脚,以增强边坡稳定行,利用边坡复绿方式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土壤污染问题是由于大型机械操作压实,土质持水保肥能力差,有机质含量低,可能有金属污染和酸性土壤等问题,因此实现矿坑遗产的保护更新必须进行土地复垦,采用客土改良、生物改良、施肥改良、污染清理改良等土壤修复技术来实现土壤恢复;水系统问题一方面是土壤污染导致地下水体污染,另一方面矿坑深凹地形所产生的积水,利用地形变化设计水体景观,或者与附近河流相联通,形成活水系统。

3.3.2 矿坑遗产景观重构

矿坑遗迹展示依然是此区的核心功能。保护拥有极高价值的矿业遗迹、地质遗产、人文资源。应该顺应地势,根据地形走势调整景观秩序,如利用场地边坡构建立体生态廊道,利用其高差变化融入自然景观进行再创作。融合自然要素,根据周边不同的自然景观,做出不同的应对反应,寻找与自然最佳的契合点,实现遗产与自然维度的共生。渗入人文景观资源,既保护了工业风貌,也建构了充满启智性的露天博物馆进景观,比如灵活再利用生产流程遗存,可结合游览流线更新再利用。

4 结语

本文基于共生理论中黑川纪章共生思想,提出抚顺西露天矿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的策略,从规划布局结构、完善道路系统、植入多元城市功能、创造城市开放空间实现矿坑遗产与城市的空间共生;从保护工业历史遗存、建立同质文化空间联系、融合异质文化活动空间来使实现多元文化共生;从矿坑遗产生态恢复、景观重构来实现矿坑遗产与环境的自然共生。

参考文献

[1]黑川纪章.《新共生思想》[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赵炎鹏.《场所记忆——王莽九庙与现代工业遗产保护研究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9.

[3]张宇明."共生思想"下川渝地区三线工业遗产更新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15.

[4]袁红,陈思婷,余亿.《抚顺西露天矿的保护及利用研究》[J].工业建筑,2017(11).

[5]葛书红.煤矿废弃地景观再生规划与设计策略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



作者简介:

姓名:赵力志(1995.4~) 性别:男 籍贯:河北省邢台市 单位:沈阳建筑大学

职称:2019级城市规划硕士 研究方向:工业遗产

详细地址: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沈阳建筑大学 邮编:110168

联系电话:13231921891